為了研究大腸桿菌抗鏈霉素性狀產生的原因,科學家進行了如圖所示實驗:首先把沒有鏈霉素抗性的敏感菌種涂布到1號培養基上,待其長出菌落后影印到2號和3號培養基上,然后根據3號培養基上菌落的位置把2號培養基上相同位置的菌落轉移到4號培養液中進行擴大培養,然后再涂布到5號培養基上,依次重復上述過程(圖中只有3號和7號培養基含有鏈霉素),請回答下列問題:
注:影印法指用無菌絨布輕蓋在已長好菌落的原培養基上,然后不轉動任何角度,“復印”至新的培養基上進行接種。
(1)在對培養基進行滅菌時,常用的滅菌方法是 高壓蒸汽滅菌高壓蒸汽滅菌。3號培養基從功能上來看,屬于 選擇選擇培養基。
(2)如果將4號培養液稀釋104倍后取0.1mL涂布到5號培養基上,重復三次統計菌落數目分別為125、126、133個,則4號培養液中大腸桿菌的密度約為 1.28×107個/ml1.28×107個/ml;與此方法相比,使用血細胞計數板直接計數的結果應該 偏多偏多(填“偏多”、“偏少”或“相等”)。
(3)3號培養基上菌落數目較1號和2號培養基少很多,能說明基因突變的特點是 低頻性低頻性。該實驗結果能證明基因突變是自發產生的而不是環境因素誘導的結果,請簡要分析原因 不含鏈霉素的培養基中的大腸桿菌未接觸過鏈霉素卻產生了鏈霉素抗性,說明該抗性的產生并非鏈霉素誘導而是自發產生的不含鏈霉素的培養基中的大腸桿菌未接觸過鏈霉素卻產生了鏈霉素抗性,說明該抗性的產生并非鏈霉素誘導而是自發產生的。
【答案】高壓蒸汽滅菌;選擇;1.28×107個/ml;偏多;低頻性;不含鏈霉素的培養基中的大腸桿菌未接觸過鏈霉素卻產生了鏈霉素抗性,說明該抗性的產生并非鏈霉素誘導而是自發產生的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4/20 14:35:0組卷:15引用:1難度:0.6
相似題
-
1.消毒和滅菌是微生物培養中常用的操作方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微生物接種技術的方法不同,但核心都是要防止雜菌污染,保證培養物的純度 B.在100℃條件下煮沸5~6分鐘屬于滅菌方法,可殺死微生物的營養細胞和一部分芽孢 C.無菌技術中,若處理對象為液體,則只能消毒,不能滅菌 D.高壓蒸汽滅菌鍋只有當壓力表的壓力降到一個標準大氣壓時,才能打開蓋子 發布:2024/12/19 7:30:2組卷:33引用:3難度:0.7 -
2.無菌技術應圍繞著如何避免雜菌的污染展開,主要包括消毒和滅菌。下列關于無菌操作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無菌技術可以有效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B.用紫外線照射接種室前適量噴灑石炭酸可以加強消毒效果 C.配制好選擇培養基后將其分裝到培養皿中,再進行濕熱滅菌 D.用巴氏消毒法處理食品后仍會有部分較耐熱的細菌或細菌芽孢存在 發布:2024/12/13 22:30:1組卷:37引用:5難度:0.6 -
3.化合物S被廣泛應用于醫藥、食品和化工工業。用菌株C可生產S,S的產量與菌株C培養所利用的碳源關系密切。為此,某小組通過實驗比較不同碳源對菌體生長和S產量的影響,結果見表,回答下列問題:
碳源 細胞干重(g/L) S產量(g/L) 葡萄糖 3.12 0.15 淀粉 0.01 0.00 制糖廢液 2.30 0.18
(2)由實驗結果可知,菌株C生長的最適碳源是
(3)由實驗結果可知,碳源為淀粉時菌株C不能生長,其原因是
(4)若以制糖廢液作為碳源,為進一步確定生產S的最適碳源濃度,某同學進行了相關實驗。請簡要寫出實驗思路:發布:2024/12/14 23:0:1組卷:10引用:1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