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知識點挑題
請展開查看知識點列表
>
<
更多>>
![]() |
期末復習
專項訓練
能力提升
瀏覽次數:42
更新:2025年05月27日
|
![]() |
熱點預測
中考復習
新題搶練
瀏覽次數:23
更新:2025年05月27日
|
7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各類媒介載體逐漸打破彼此間的對立競爭關系,實現揚優互補、融合發展、合作共贏,構建起一種全新的媒體運作模式和傳播體系,預示著融媒體時代的正式來臨。跨文化傳播是指各種文化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中流動、共享和互動的過程,是人類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的跨文化、跨區域的一種“延伸”過程。在融媒體時代的背景下,提升我國跨文化傳播能力,優化跨文化傳播效果,成為構建文化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融媒體時代給跨文化傳播帶來了先進的媒介技術,但是如果陳舊的思維不革新,再先進的媒介技術也難以發揮作用。所以,歸根到底改變傳播思維是重中之重。要堅持“受者本位”的傳播原則。研究海外受眾對中國形象的接受途徑和認知要素,摒棄“秀肌肉”“大喇叭”“高音炮”式的傳播方式,創新話語表達方式,化“硬傳播”為“軟傳播”,將文化以更持久的方式潛入受眾頭腦。特別是要融通中外概念、范疇、表述,強調“說理”的同時注重“陳情”,將宏大敘事轉化為故事性敘述,以小見大,澗物無聲,從而淡化宣教、灌輸的色彩,消解海外受眾對不同意識形態和價值理念等異文化的抵觸感。要注重運用非語言和視覺傳播的技巧。視覺聽覺的感染力往往優于語言傳播,可以有效減少海外受眾在語言轉化過程中對文化符號的誤讀,增強傳播的有效性。
融媒體時代,隨著媒介技術革新,“內容為王”的觀念受到一定沖擊。但在新媒體語境下,要把握好“變”與“不變”的關系,變的是信息技術、傳播環境、輿論生態、受眾對象,不變的是“內容為王”的信條。跨文化傳播既不能“自說自話”,只傳播政治性、嚴肅性內容,也不能過分依賴經典的傳統文化符號。
一方面,要探求異質文化之間的共性,打破受眾認知要素障礙。共通性是傳受雙方進行傳播行為的前提,所以在內容選取上注重普世價值和共通理念,將時代發展進步和國家繁榮富強,濃縮到一個個具體可見的普通人身上,讓“浮動的符號”在進入不同語境后,也可以實現落地,從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眾的情感共鳴,獲得普遍的文化認同。2017年制作的國家形象宣傳片《中國進入新時代》以七個普通人為切入,點,充分運用“平民化”視角,用講故事的方式,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的時代發展和價值理念,有力提升了我國文化傳播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的差異性,挖掘優質的傳播內容。堅定文化自信是跨文化傳播的前提和基礎,作為擁有5000年歷史的東方文明古國,我國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但是,大量優質的傳統文化資源還沒有被挖掘和開發。所以,要深挖傳統文化的精髓,避免機械輸出海外受眾熟知的經典文化符號,要將承載著中國精神和價值理念的文化作為傳播載體,突出內容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增強吸引力,激發海外受眾的好奇心。如中國的茶文化、酒文化、古建筑以及經典古籍等,這些帶有濃濃中國元素的文化內容,都是海外受眾感興趣的傳播內容,可以最大限度減少跨文化傳播的障礙和隔閡。
(摘編自段龍江《我國跨文化傳播的困境與優化路徑》)材料二:
任何對文本的理解和解釋都依賴于理解者和解釋者的前理解,任何解釋一開始就有先入之見。適用于文本的前理解是理解的助力,反之會成為阻礙。沒有人可以在不具備任何相關知識的前提下去真正理解文本,正是這些偏見本身可能成為闡釋過程中的再創造,它不會使我們與文本分離,而是使文本向我們開放。前理解為理解者和闡釋者提供了特殊的視域。在現代哲學闡釋學的創始人伽達默爾看來,理解者和闡釋者的任務就是擴大自己的視域,并使之與其他視域相交融,從而實現“視域融合”,而理解和闡釋的過程就是一個視域融合的過程,一個全新視域構建的過程。
國際傳播的目的在于使對方理解并接納。面對西方社會的刻板成見,我國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著眼,點,一方面在于調整我們的傳播策略,改變單向度的傳播慣性;另一方面在于研究西方的社會“偏見”因素,并相應地進行傳播策略的積極調適。在此基礎上,尋找共情的傳播結合點,以西方社會可以“共情”的理解文本和解釋文本,轉譯中國故事的話語表達,闡釋他們陌生而又富有價值、有趣的中國經驗。這些豐富的信息,定然會引致其擴大視域,并與之交融,從而實現“視域融合”,實現一個全新視域的構建。
(摘編自張芳芳《加強國際傳播力建設的文本闡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只有先改變陳舊的傳播思維,才能有效發揮先進媒介技術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作用。
B.新媒體語境下“內容為王”的信條不變,充分說明內容是跨文化傳播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C.在融媒體時代,海外受眾熟知的經典文化符號不屬于優質傳播內容,無法滿足新需求。
D.研究西方社會“偏見”因素,并相應調整傳播策略,是構建全新視域不可缺少的條件。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
A.提高跨文化傳播的有效性,應堅持“受者本位”的傳播原則,化“硬傳播”為“軟傳播”,重“陳情”而輕“說理”,消解海外受眾的抵觸感。
B.探求異質文化之間的共性,應注重所選內容的普世價值和共通理念,將時代變化濃縮到普通人身上,從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眾的情感共鳴。
C.為了最大限度減少跨文化傳播的障礙和隔閡,增強對海外受眾的吸引力,就必須選擇那些具有文化獨特性和差異性、包含中國元素的內容。
D.如果把西方社會對我國的刻板成見看作對我國國際傳播文本的前理解,那么這種前理解會阻礙中西方之間的互相理解,進而影響國際傳播。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符合伽達默爾觀點的一項是
A.多年來,中國政府和高校與相關國家和高校先后簽署了數百份互派留學生協議,這些留學生為國際文化交流、為各自國家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B.一位網絡博主在短視頻中生動活潑地講解各地的文化景點,每個視頻最后他都邀請網友推薦當地景點,網友反響十分熱烈,他的視頻也越做越好。
C.學習課文《中國建筑的特征》時,某班同學按照老師要求,先去自行選擇參觀一些古建筑,然后在班內交流探討,加深了對古代建筑藝術的認識。
D.據設計者介紹,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的誕生經歷了一個反復修改、不斷完善的過程,他自己先后創作了500多個卡通形象,繪制了上萬張草圖。
(4)材料一在語言運用方面很有特點,請以第二段為例進行分析。
(5)老木匠“阿木爺爺”擅長中國傳統榫卯技術,不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就能把尋常木頭打造成精致的工藝品。他的視頻在海外社交平臺推出后迅速走紅,其高超技藝讓世界驚嘆。他的事跡被評為“年度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十大案例”之一。請結合文中的觀點,談談你對這一傳播案例的理解。發布:2025/1/1 4:30:2組卷:32引用:10難度:0.572.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號的最后一顆衛星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完成全球組網部署。整個系統由55顆衛星構成,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它們共同織成一張“天網”,可服務全球。
材料中“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聯系現實生活,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發布:2025/1/1 4:30:2組卷:230引用:9難度:0.573.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次韻毛君游陳氏園①
蘇轍
增筑園亭草木新,損花風雨怨頻頻。
筼筜似欲迎初暑②,芍藥猶堪送晚春。
薄暮出城仍有伴,攜壺藉草更無巡。
歸軒有喜知誰見,道上從橫滿醉人。[注]①本詩作于詩人被貶筠州期間。②筼筜:一種皮薄竿高節長、生長在水邊的大竹子。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園中很多花朵都曾被頻頻風雨損傷,但詩人游園的心情并沒受到影響。
B.頷聯使用擬人手法,生動地描寫了筼筜和芍藥,也點出了游園的時節。
C.“無巡”意為不揀選地方,形象地表現了詩人與友人暢飲時的隨意狀態。
D.路上雜亂地走著盡歡而散的人們,詩人也回到了家中,心中充滿喜悅。
(2)從本詩可以看出詩人什么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發布:2025/1/1 4:30:2組卷:65引用:11難度:0.574.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問題。
材料一:
歷史如潮,大道如砥。十年砥礪前行,化作驚艷跨步。
2020年,嫦娥五號順利從月球帶回約2公斤月壤。自立項以來,中國探月工程“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條龍”攻關攻堅,“一盤棋”協同推進,“一體化”迭代提升。詩歌中的嬋娟從書頁來到現實,中華民族“九天攬月”的千年夢想得以實現。2021年,“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實現了從地月系到行星際的跨越;隨后,“祝融號”火星車成功駛上火星表面開始巡視探測,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一次性實現了“繞、著、巡”三個目標。同年,隨著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成功發射,中國邁入“探日”時代。“效法羲和馭天馬,志在長空牧群星”,沿著上古神話中的“太陽女神”羲和的腳步,中國人的宇宙探索終于拓展到這顆始終照耀著華夏兒女的璀璨星球。
“問鼎蒼穹”承載著中國人探索浩瀚宇宙的雄心與浪漫;“跨山越海”則改寫了神州大地的時空格局,挺起了泱泱大國的發展骨架。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港珠澳大橋、伶仃洋大橋、泉州灣大橋……一座座跨海大橋,讓“天塹變通途”,創造了“當驚世界殊”的發展成就。“原來去澳門一天只能跑一趟,現在一天可以跑四趟;通過香港機場走的航空貨,原來要提前兩天到達香港倉庫,現在通過大橋僅需提前半天。”對于在珠海從事跨境電商工作的鄭太龍來說,被英國《衛報》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港珠澳大橋讓他運貨花的時間更少了,收益更高了。
2022年9月5日,在建世界高速公路第一長隧——全長22.035公里的烏尉天山勝利隧道進口端三洞順利穿越全線最大斷層,為隧道順利貫通和烏尉高速公路順利通車創造了良好條件。烏尉高速全線共設置隧道20座、橋梁117座,橋隧比達到40.37%,其通車將意味著南北疆交通屏障完全被打破。走天山,獨庫公路、巴里坤至哈密公路、烏尉高速公路分臥西、東、中三線,物暢其流的通衢大道讓絲綢古道煥新顏;越沙漠,和若鐵路自2018年底正式開工建設到正式通車僅用時三年多,建設跑出加速度,鐵路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畫”了一個圈。
回望過去滄海桑田,展望明天征途漫漫,中國跨度將繼續刻錄進歷史的長河。
(取材于左宇坤、盧冰潔的相關文章)材料二:
記者在鄭萬高鐵重慶段采訪獲悉,這條令人期待的高鐵線路年內即將開通運營。
鄭萬高鐵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建設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起于河南省鄭州市,縱貫豫、鄂、渝三省市,止于重慶市萬州區。它將是西南地區快速通達華北、華東、華中地區的高速通道。
地區跨度大,為鄭萬高鐵帶來了地形多樣、地質條件復雜的難題。重慶段穿越連綿起伏的群峰,沿線多為巖溶、滑坡、巖堆、順層等不良地質,堪稱“地質博物館”。中鐵十一局迎難而上,修長隧,立高墩,建大跨橋梁,在復雜艱險的山區修筑高鐵。吊軌過程中,傳統作業方式是32臺龍門吊同時將長500米、重30噸的鋼軌吊起。建設團隊自主研發了智能群吊技術,一人指揮、三人配合就可完成吊裝。同時,綜合指揮調度管理系統在長大隧道內實現了通訊定位和調度命令智能篩選,實時監控長軌裝卸情況,為鋼軌運輸和施工安全“加碼”。
總工程師王永太告訴記者,鄭萬高鐵建設團隊創新施工技術,研發新型裝備,通過高質量建設橋梁、隧道實現了復雜地形條件下線路的貫通,重慶段橋隧比達到了98.3%,全國罕見。
橋隧比指公路和鐵路建設中,橋梁和隧道占總里程的比例。它是公路和鐵路工程設計中最重要的設計參數。記者了解到,隨著高速公路、鐵路建設范圍從城市逐漸向山區推進,其所面臨的地形地質條件更加復雜,設計方案中的橋隧比必然增大。在路網加密的過程中,為節省土地資源,減少對良田的征占,也要求提高橋隧比。近年來,我國道路建設標準和建設水平不斷提高,橋隧比的增大也成為了國家發展的重要標志。以某省為例,其高速公路建設各個階段橋隧比的統計情況詳見下表,發展成就一目了然。某省高速公路各時期橋隧比均值及造價平均概算統計 日期 起止時間 平原地區 山區 橋隧比均值
(%)造價平均概算
(萬元/公里)橋隧比均值
(%)造價平均概算
(萬元/公里)“九五” 1996~2000年 3.48 2947.67 0 0 “十五” 2001~2005年 19.94 4417.05 1.1 5121.36 “十一五” 2006~2010年 25.97 7096.23 1.8 8441.42 “十二”五 2011~2015年 27.19 9312.84 30.4 9979.65 “十三五” 2016~2020年 32.47 10512.31 49.47 16658.51
一條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之路就在腳下。
(取材于楊永芹、雍黎、王磊的相關文章)
(1)根據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探月工程注重整體布局,具有協同推進、迭代發展的特點。
B.“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標志著“繞、著、巡”目標的實現。
C.烏尉天山勝利隧道順利通車,意味著南北疆交通屏障完全被打破。
D.港珠澳大橋、獨庫公路、和若鐵路的建設均全面運用了世界領先的技術。
(2)根據材料二,下列對加點詞語作用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八縱八橫:凝練地概括出我國高鐵規劃所具有的網狀結構特點。
B.地質博物館:形象地說明了鄭萬高鐵重慶段沿線地質條件的復雜。
C.加碼:強調綜合指揮調度管理系統對鋼軌運輸安全要求嚴格。
D.黑色巨龍:生動地呈現G7京新高速公路的顏色、形態和氣勢。
(3)下列根據材料二中的表格得出的結論,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九五”時期以來,該省高速公路建設的橋隧比均值呈現逐期增長的態勢。
B.該省“十三五”期間平原地區高速公路建設橋隧比均值是“九五”期間的近10倍。
C.“十五”時期以后,該省山區高速公路單位里程的橋隧工程造價高于平原地區。
D.該省山區高速公路建設雖然起步晚,但發展速度迅猛,總建設里程遠遠超出平原地區。
(4)根據以上兩則材料,下列對“橋隧比”的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鄭萬高鐵橋隧比達98.3%,高于烏尉高速的橋隧比。
B.橋隧比的不斷提高,也意味著工程難度會逐漸加大。
C.提高道路建設橋隧比,可節約工程沿線土地資源。
D.橋隧比的提升,可作為國家綜合實力增強的標志。
(5)請綜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條概述創造“中國跨度”的意義。發布:2025/1/1 4:30:2組卷:17引用:3難度:0.17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中“
(2)諸葛亮在后世深受推崇,如陸游《書憤》中“
(3)古代詩歌中往往用不同季節來表現時序更替、光陰流逝,如“發布:2025/1/1 4:30:2組卷:24引用:4難度:0.77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望岳》中,“
(2)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
(3)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曾記否,發布:2025/1/1 4:30:2組卷:0引用:3難度:0.977.閱讀短文,完成問題。
階前看不見一莖綠草,窗外望不見一只蝴蝶,誰說是鵓鴿箱里的生活,鵓鴿未必這樣趣味干燥呢。秋天來了,記憶就輕輕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蟲又要響起來了。”可是一點影響也沒有,無論你靠著枕兒聽,憑著窗沿聽,甚至貼著墻角聽,總聽不到一絲的秋蟲的聲息。并不是被那些歡樂的勞困的宏大的清亮的聲音淹沒了,以致聽不出來,乃是這里本沒有秋蟲這東西。呵,不容留秋蟲的地方!秋蟲所不屑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鄉間,這時令滿耳是蟲聲了。白天與夜間一樣地安閑,一切人物或動或靜,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陽光或者輕淡的云影覆蓋在場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緩的涼風看守著整夜,在這境界這時間唯一的足以感動心情的就是蟲兒們的合奏。它們高、低、宏、細、疾、徐、作、歇,仿佛曾經過樂師的精心訓練,所以這樣地無可批評,躊躇滿志。其實他們每一個都是神妙的樂師,眾妙畢集,哪有不成人間絕響的呢?雖然這些蟲聲會引起勞人的感嘆,秋士的傷懷,獨客的微喟,思婦的低泣;但是這正是無上的美的境界,絕好的自然詩篇,不獨是旁人最歡喜吟味的,就是當境者也感受一種酸酸的麻麻的味道,這種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雋永的。
(節選自葉圣陶《沒有秋蟲的地方》)(1)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點字“呢”表達的語氣相同的一項是
階前看不見一莖綠草,窗外望不見一只蝴蝶,誰說是鵓鴿箱里的生活,鵓鴿未必這樣趣味干燥呢。
A.還有四五個月,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B.你不信嗎?院子里還有一棵更老的呢。
C.有什么好玩的等會兒再說,我看書呢。
D.推她呢,不動;叫她呢,也不聞。
(2)同樣是表達這里沒有秋蟲的意思,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中“不容留秋蟲的地方!”和“秋蟲所不屑留的地方!”卻有著不同意味。請簡要說明。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結合文本分析其表達效果。發布:2025/1/1 4:30:2組卷:53引用:9難度:0.778.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鴻雁、鯉魚傳書信是古代傳說,而《春江花月夜》卻反用此傳說,具體的語句是“
(2)平常事物一旦被賦予獨特的意蘊,就會獲得非凡的生命力,達到“言近旨遠”的藝術效果,這就像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對屈原文辭的評價“
(3)李賀《李憑箜篌引》中的“發布:2025/1/1 4:30:2組卷:3引用:2難度:0.67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習近平同志指出: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
(材料二)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康震老師對詩詞有一種形象的表達:“我時常比喻唐詩宋詞就像一個U盤,握在手中很小,但釋放出來的容量非常大。它是中華文明一種高度集中、概括的表達形式,也是我們民族典范的情感記憶,屬于最中國的一種文化表達方式。”
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化里的精靈,早已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里,塑造著我們的容貌,淬煉著我們的思想,熔鑄著我們的精神。你感受到了自己血脈里的那份詩意了嗎?
近日,太原五中文學社以“生命的詩意”為主題向全校學生征文。要求結合讀過的古典詩詞,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尋找“生命的詩意”,表達感悟和思考。
要求:
①自擬標題,立意明確,不要脫離材料內容;
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不要套作,不要抄襲,不要出現個人信息;
③書寫規范,不少于800字。發布:2025/1/1 4:30:2組卷:3引用:2難度:0.680.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左光斗,字遺直,桐城人。萬歷三十五年進士。除中書舍人。選授御史,巡視中城。捕治吏部豪惡吏,獲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輦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條上三因十四議,詔悉允行。水利大興,北人始知藝稻。鄒元標嘗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種水田利也。”閹人劉朝稱東宮令旨,索戚畹廢莊。光斗不啟封還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閹人憤而去。楊漣劾魏忠賢,光斗與其謀,又與攀龍共發崔呈秀贓私,忠賢暨其黨咸怒。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忠賢诇知,先二日假會推事與漣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復構文言獄,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擁馬首號哭,聲震原野,緹騎亦為雪涕。至則下詔獄酷訊。許顯純誣以受楊鎬、熊廷弼賄,漣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為酷刑所斃,冀下法司,得少緩死為后圖。諸人俱自誣服,光斗坐贓二萬。忠賢乃矯旨,仍令顯純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諸人始悔失計。容城孫奇逢者,節俠士也,與定興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輔,倡議醵金,諸生爭應之。得金數千,謀代輸,緩其獄,而光斗與漣已同日為獄卒所斃,時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贓猶未竟。忠賢令撫按嚴追,系其群從十四人。長兄光霽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應秋猶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諸人家族盡破。忠賢既誅,贈光斗右都御史,錄其一子。福王時,追謚忠毅。
(節選自《明史?左光斗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B.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C.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D.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輦下,又稱為輦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車駕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稱。
B.東宮是古代皇家宮殿的稱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宮,文中用來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對太子、諸王、丞相的敬稱,禮尊意味次于敬稱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舊時地方官吏嚴逼限期辦事,逾期以杖責等表示警懲,繼續追逼。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光斗為人剛直,大力整肅吏治。他的字為遺直,正與他的性格相符;他擔任御史時,捕治吏部惡吏,起獲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極大震驚。
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對無理要求。他的建議得以施行,水利大興,百姓得利;劉朝以東宮名義索取戚畹廢莊,他將信件原封返還,堅決拒絕。
C.左光斗揭露贓私,受到小人陷害。他與人彈劾魏忠賢,揭發崔呈秀,引起魏忠賢及其黨羽的憤恨,魏以先發制人的手段,繞過法司,害死光斗。
D.左光斗飽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連,母親、兄長以及同宗群從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賢被誅,他才受到追贈,謚為忠毅。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漣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為酷刑所斃,冀下法司,得少緩死為后圖。
②都御史周應秋猶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諸人家族盡破。發布:2025/1/1 4:30:2組卷:2引用:4難度: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