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知識點挑題

          請展開查看知識點列表

          >
          <
          更多>>
          已完結
          期末復習 專項訓練 能力提升
          瀏覽次數:91 更新:2025年05月27日
          已完結
          熱點預測 中考復習 新題搶練
          瀏覽次數:74 更新:2025年05月27日
          • 294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發布:2024/12/7 2:0:2組卷:189引用:8難度:0.9
          • 2942.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

            發布:2024/12/7 1:30:1組卷:158引用:8難度:0.8
          • 2943.閱讀下面的甲、乙兩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周。”魯君與之一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魯,弟子稍益進焉。
            (節選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可以,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節選自《孟子》)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B.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C.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D.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2)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請與孔子 適:到,往
            B.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詩》可以,可以觀 興:激發人的感情
            D.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內:通“納”,結交
            (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乘”,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春秋時,一輛兵車,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句中的“乘”意為“古代的車輛單位‘輛’”。
            B.“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強調地位的崇高,春秋戰國時期,“君子”也指有學問、有修養、品德高尚的人。
            C.《詩》即《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間的詩歌305篇,孔子評價《詩經》“思無邪”。
            D.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人,春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4)下列對相關材料內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老子給孔子的臨別贈言體現了老子一貫的立身處世的思想主張,“謙虛”“不爭”“尚柔”“善為下”“無為”等。
            B.“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與小人的對比中可見孔子的義利觀,孔子主張個人在面對利益的時候,應舍利取義。
            C.孔子積極倡導讀《詩》,他認為讀《詩》就算不能實現修身治國之大用,至少也可以達成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的致知之小用。
            D.孟子認為人禽之別在于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心,這四心如同四肢一般與生俱來,體現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主張。
            (5)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②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6)《論語》和《孟子》在論述道理時各有特點,請結合材料乙、丙加以分析。

            發布:2024/12/7 0:30:1組卷:7引用:3難度:0.6
          • 2944.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薪旺萬代家業隆,火留子孫沐春風。——中國傳統經典名句
                  后代人拋棄了前代人的事業,如同拋棄了幾條擱淺的船。——佚名
                  讀了上面的兩則材料,你有何感想或思考請結合你的生活經歷或對傳統文化的切身體驗,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發布:2024/12/7 0:30:1組卷:11引用:2難度:0.1
          • 2945.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賈母這邊說聲“請”,劉姥姥便站起身,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說完,卻鼓著腮幫子,兩眼直觀,一聲不語。眾人先還發怔,后來一想,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來。甲撐不住,一口茶都噴出來。乙笑岔了氣,伏在桌子上只叫“哎喲!”寶玉滾到賈母懷里,賈母笑的摟著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著鳳姐兒,卻說不出話來。薛姨媽也撐不住,口里的茶噴了探春一裙子。丙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丁離了座位,拉著他奶母,叫“揉揉腸子”。地下無一個不屈背彎腰,也有躲出去蹲著笑去的,也有忍著笑替他姐妹換一裳的。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
            (1)甲、乙、丙、丁四處的人物分別是 
             

            A.湘云 黛玉 探春 惜春
            B.黛玉 湘云 探春 惜春
            C.探春 黛玉 惜春 湘云
            D.惜春 探春 黛玉 湘云
            (2)“上上下下都一齊哈哈大笑”,為什么“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
             

            A.鳳姐、鴛鴦同情劉姥姥,不忍心與大家一起笑劉姥姥。
            B.她倆是宴席的主持人,要沉著大方,才不會使宴會大亂。
            C.此事是她倆一手策劃的,但要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
            D.在賈母面前不敢放肆大笑,以免失禮。
            (3)對這段文字有四種分析,恰當的一項是 
             

            A.采用語言、動作描寫,栩栩如生地描繪了眾人各不相同的笑態,顯示了大觀園中歡樂的日常生活情景。
            B.采用語言、動作、神態描寫,在笑態各異中顯示了個性的差異,展示了大觀園中歡樂的日常生活片斷。
            C.采用了語言、動作、神態描寫,揭露了貴族階級對勞動人民的譏笑和蔑視,同情勞動人民的遭遇。
            D.采用語言、動作的描寫,揭露貴族階級生活的糜爛,反襯出勞動人民生活的貧困。

            發布:2024/12/7 0:30:1組卷:2引用:2難度:0.7
          • 294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對于中國儒學,我們不能說因為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所以就只從孔子開始講起。【甲】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這些春秋戰國先哲的出現,所代表的已經不是我們文明的發軔,而是我們文明的繁盛和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孔子是處在中華五千年的中間位置。【乙】孔子學術的特點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就是傳述、就是繼承、就是發揚光大。這一點對我們認識孔子非常重要。
            【丙】梁漱溟先生在他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里說,孔子以前的中國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的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國文化又差不多都從孔子那里出來,這就是說孔子承上啟下的特殊地位。類似的說法還有很多,他們都不期而遇地說到,在孔子以前,中國文化有過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正因如此,才成就了孔子,才成就了儒學的全體大用,成就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色。
            (1)文段中的加點詞,運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于
            B.發軔
            C.承上啟下
            D.不期而遇
            (2)文段中畫線的甲、乙、丙句中,標點使用錯誤的一項是
             

            A.甲
            B.乙
            C.丙

            發布:2024/12/7 0:30:1組卷:2引用:7難度:0.6
          • 2947.在下面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前后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20個字。
            甲、乙兩人都非常喜歡辯論。有一天,他們在路上相遇,不知為什么辯論起這樣一個問題:①
             

            甲說:創立“相對論”的是愛因斯坦,而不是他的爸爸,可見兒子一定比爸爸聰明。
            乙反駁說:恰恰相反,這個例子只能證明爸爸比兒子聰明,因為②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和他爸爸的關系,或者愛因斯坦和他兒子的關系,都僅僅是一個特例。
             
            。所以,甲、乙兩人的論證都存在邏輯錯誤。

            發布:2024/12/7 0:30:1組卷:32引用:14難度:0.5
          • 2948.以下是某校高一年級學生閱讀《鄉土中國》之前設定的閱讀“預期”,請依據你的閱讀經驗判斷,不適合的一項是(  )

            發布:2024/12/7 0:30:1組卷:23引用:1難度:0.8
          • 2949.填空題。
            (1)在五十二回中,賈母得了兩件上好的俄羅斯氅衣,分別給了
             
            (人名)和寶玉。
            (2)賈寶玉在鳳姐生日這天著素衣出門,途經水仙庵,遂入借香爐,在后院井臺焚香含淚施禮,祭奠
             
            (人名)。
            (3)寶玉生日,妙玉送來生日賀箋,因她贊賞詩句“總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故署名
             
            (人名)。
            (4)“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可是古人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里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涂地呢!”說著,不覺流下淚來。理家的這段經歷,使探春對賈府的家政痼疾了解更深,以致
             
            (事件名)時,她發展成為“看之重、言之痛、怒之深、慷慨陳詞、聲淚俱下”的“反抄英雄”。

            發布:2024/12/7 0:30:1組卷:6引用:2難度:0.5
          • 2950.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汲黯字長孺,濮陽人也。天子方招文學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對曰:“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變色而罷朝。公卿皆為黯懼。上退,謂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戇也!”群臣或數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寧令從諛承意,陷主于不義乎?且已在其位,縱愛身,奈辱朝廷何!”張湯方以更定律令為廷尉,黯數質責湯于上前,曰:“公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業,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國富民,使囹圄空虛,二者無一焉。非苦就行,放析就功,何乃取高皇帝約束紛更之為?公以此無種矣。”黯時與湯論議,湯辯常在文深小苛,黯伉厲守高不能屈,忿發罵曰:“天下謂刀筆吏不可以為公御,果然。必湯也,令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居數年,會更五銖錢,民多盜鑄錢,楚地尤甚。上以為淮陽,楚地之郊,乃召拜黯為淮陽太守。黯伏謝不受印,詔數強予,然后奉詔。詔召見黯,黯為上注曰:“臣自以為填溝壑,不復見陛下,不意陛下復收用之。臣常有狗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為中郎。出入禁闥,補過拾遺,臣之愿也。”上曰:“君薄淮陽邪?吾今召君矣。顧淮陽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臥而治之。”黯既辭行,過大行李息,曰:“黯棄居郡不得與朝廷議也然御史大夫張湯智足以拒諫詐足以飾非務巧佞之語辯數之辭非肯正為天下言專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毀之;主意所欲,因而譽之。好興事,舞文法,內懷詐以御主心,外挾賊吏以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與之俱受其僇矣。”息畏湯,終不敢言。黯居郡如故治,淮陽政清。后張湯果敗,上聞黯與息言,抵息罪。令黯以諸侯相秩居淮陽。
            (節選自《史記?汲鄭列傳》)【注】①大行:官名。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黯棄居郡/不得與朝廷議也/然御史大夫張湯智足以拒/諫詐足以飾非/務巧佞之語/辯數之辭/非肯正為天下/言專阿主意
            B.黯棄居郡不得與朝廷議也/然御史大夫張湯智足以拒諫/詐足以飾非/務巧位之語/辯數之辭/非肯正為天下/言專阿主意
            C.黯棄居郡/不得與朝廷議也/然御史大夫張湯智足以拒/諫詐足以飾非/務巧佞之語/辯數之辭/非肯正為天下言/專阿主意
            D.黯棄居郡/不得與朝廷議也/然御史大夫張湯智足以拒諫/詐足以飾非/務巧佞之語/辯數之辭/非肯正為天下言/專阿主意/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虞即唐堯與虞舜的并稱。亦指堯與舜的時代,古人稱為太平盛世。
            B.廷尉是古代官職名,西漢時也稱大理,是中央最高行政機構長官。
            C.五銖即漢王朝統一的基礎流通貨幣,其得名源于它的重量,枚重五銖。
            D.楚地是指古楚國所轄之地,后來引申為湖南,湖北附近區域。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汲黯不畏權貴,喜歡直言勸諫。汲黯曾當面質問漢武帝,氣得漢武帝罷朝而去,其他大臣們為汲黯擔心不已,他卻自有主張。
            B.汲黯性情戇直,廷爭不假辭色。汲黯多次指責張湯,面對張湯故意深究條文、苛求細節的反駁,他回擊剛直,甚至有點怒不可遏。
            C.汲黯忠于職守,不愿外任為官。汲黯只愿當中郎,希望能出入宮禁之門為漢武帝糾正過失,漢武帝卻找借口調汲黯赴任外地。
            D.汲黯為政清明,獲得皇帝褒獎。汲黯治理淮陽郡務,一如往昔作風,治理效果明顯,朝廷讓他享受諸侯國相的待遇繼續治理淮陽。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必湯也,令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
            ②顧淮陽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臥而治之。
            (5)外任前,汲黯勸說李息要向漢武帝揭露張湯其人其事,李息卻沒有這樣做,后來李息因之被漢武帝治了罪。為什么說李息并不冤枉?

            發布:2024/12/7 0:30:1組卷:18引用:4難度:0.5
          login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