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甲】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乙】      蘇州至昆山縣凡六十里,皆淺水,無陸途,民頗病涉官府久欲為長堤但蘇州皆澤國無處求土。嘉祐中,人有獻計,就水中以蘧藤芻稿為墻,栽兩行,相去三尺。去墻六丈又為一墻,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實蘧蒢中,候干,則以水車汰去兩墻之間舊水。墻間六丈皆土,留其半以為堤腳,掘其半為渠,取土以為堤,每三四里則為一橋,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為利。
          【注釋】①病涉:文中指苦于涉水行走。②嘉祐:是北宋時期宋仁宗在位時的年號。③蘧藤:古代指用竹子或蘆葦編織而成的席子,文中指蘆席之類。芻稿:文中指草把子。④汰:本指河水下落,這里是“抽”“排”的意思。
          (1)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C
          C

          A.寡人之耳者/不求達于諸侯
          B.墻六丈又為一墻/國懷鄉
          C.臣知不如徐公美/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D.漉水中淤泥蘧蒢中/此皆良,志慮忠純
          (2)下面有關【甲】文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B
          B

          A.文章選自《戰國策》,是西漢劉向編訂的編年體通史。
          B.文章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的鄒忌勸說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C.文章中用外貌和細節描寫,逼真地刻畫出鄒忌驕傲自大的形象。
          D.文章僅運用對話描寫來刻畫人物。
          (3)【甲】文中鄒忌說服齊王的勸諫語言有著怎樣的高妙之處?請簡要分析。
          (4)【甲】文行文獨特,使用了“三疊式”的結構手法,如“三問”“三答”“三賞”等。請分析這種結構的好處。
          (5)用“/”給【乙】文中畫橫線句子斷句。(限兩處)
          官府久欲為長堤但蘇州皆澤國無處求土。
          (6)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漉水中淤泥實蘧蒢中,候干,則以水車汰去兩墻之間舊水。
          (7)【甲】文中齊國能夠“戰勝于朝廷”和【乙】文中官府能夠成功地修筑堤渠的原因有什么相似之處?

          【答案】C;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5/9 8:0:9組卷:9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發布:2025/1/2 23:0:3組卷:34引用:1難度:0.7
          •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發布:2024/12/27 0:30:2組卷:56引用:4難度:0.8
          • 3.文言文閱讀。
            魚我所欲也
            《孟子》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所識窮乏者我與 之心而寓之酒也
            B.非獨賢者有心也 故天將降大任于人也
            C.一簞,一豆羹 之不能盡其才
            D.今為宮室之為之 君子成人之
            (2)下列句子加點的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得之生,弗得則死 居廟堂之高憂其民
            B.蹴爾與之 聚室謀曰
            C.萬鐘我何加焉 苛政猛虎也
            D.鄉身死而不受 武陵人捕魚
            (3)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通過類比,形象生動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舍生取義。
            B.文中第②段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在生死關頭卻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
            C.文章通過“不辨禮儀”接受“萬鐘”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分別從正、反兩方面論證“舍生取義”的觀點,論證非常有力。
            D.本文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也能經受住考驗”的道理。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發布:2024/12/27 1:0:4組卷:14引用:4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