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班級開展古代文人“超然”心境內涵的探究活動,請你參與。
          ??材料一: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逼溲云澣羧酥畠?sup>⑧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注釋】①環堵蕭然:簡陋的居室里空空蕩蕩。②穿結:打補丁。③宴如:安然自若的樣子。④贊:傳記結尾的評論性文字。⑤戰國時齊國的隱士。⑥戚戚:憂愁的樣子。⑦汲汲:極力營求的樣子、心情急切的樣子。⑧儔:輩,同類。⑨觴:酒杯。⑩無懷氏:與下文“葛天氏”都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
          ??材料二: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揉,屠沽紛然。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為得失?過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
          (蘇軾《書上元夜游》)【注釋】①上元:農歷正月十五。②儋州:蘇軾被貶之地,現屬海南。③民:指漢族。夷:指當地少數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再:同“在”。⑥過:蘇軾的小兒子。⑦韓退之釣魚:韓愈曾在詩中借釣魚釣不著大魚,埋怨水太淺,要另覓垂釣之處,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材料三:
          ??“超然”詩文集:
          ①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①_______。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其奇者。(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②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②______,③______。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其五》)
          ③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
          【注釋】①營營:周旋、忙碌,內心躁急這狀,形容為利祿竟逐鉆營。②縠(hú)紋:比喻水波細紋??e,縐紗。
          (1)閱讀材料,解釋加點詞。
          語句 方法 釋義
          知其如此 參考成語法:愛賢念
          舊友,老朋友
          舊友,老朋友
          未復有能其奇者 結合語境法
          欣賞,領悟
          欣賞,領悟
          為得失 課內遷移法: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誰,哪個
          誰,哪個
          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 查字典法:A.對,正確。B.但是,然而。C.指示代詞,這樣。D.副詞或形容詞后綴。
          B
          B
          (填字母)
          (2)補全材料三中的①②③畫線處。
          (3)材料一中陶淵明“以樂其志”,材料二中蘇軾“放杖而笑”,陶淵明因何而“樂”,蘇軾又是因何而“笑”?結合材料內容簡要分析。
          (4)材料三中的②③兩首詩詞在表現詩人超然灑脫心境的寫作手法上有何相同之處?借助詩詞內容,加以賞析。
          (5)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探究過程,探究古文人“超然”心境的豐富內涵。

          【答案】舊友,老朋友;欣賞,領悟;誰,哪個;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27 10:35:59組卷:84引用:1難度:0.1
          相似題
          •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h2>

            發布:2025/1/2 23:0:3組卷:34引用:1難度:0.7
          • 2.文言文閱讀。
            魚我所欲也
            《孟子》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所識窮乏者我與 之心而寓之酒也
            B.非獨賢者有心也 故天將降大任于人也
            C.一簞,一豆羹 之不能盡其才
            D.今為宮室之為之 君子成人之
            (2)下列句子加點的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得之生,弗得則死 居廟堂之高憂其民
            B.蹴爾與之 聚室謀曰
            C.萬鐘我何加焉 苛政猛虎也
            D.鄉身死而不受 武陵人捕魚
            (3)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通過類比,形象生動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舍生取義。
            B.文中第②段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在生死關頭卻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
            C.文章通過“不辨禮儀”接受“萬鐘”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分別從正、反兩方面論證“舍生取義”的觀點,論證非常有力。
            D.本文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也能經受住考驗”的道理。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發布:2024/12/27 1:0:4組卷:14引用:3難度:0.5
          •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發布:2024/12/27 0:30:2組卷:54引用:4難度:0.8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