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甲】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失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富貴不能淫》)
??【乙】崔杼謂晏子曰:“子變子言,則齊國吾與子共之;子不變子言,戟既在脰①,劍既在心,維②子圖之也?!标套釉唬骸?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③吾以利而倍④其君,非義也。曲刃鉤之,直兵推之,嬰不革⑤矣?!贝掼虒⒅?,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無道而殺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從而殺之不可以為⑥教矣。”崔子遂舍之。
(選自《晏子春秋》,有改動)【注釋】①脰(dòu):頸。②維:語氣詞,不譯。③回:轉變,改變。④倍:通“背”,背叛。⑤革:改變。⑥為:算作,算是。
(1)下列各組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A
A.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
B.丈夫之冠也 |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
C.崔桿謂晏子曰 |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愛蓮說》) |
D.子以子之君無道而殺之 |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
B
B
A.往送之門 | 崔子遂舍之 |
B.一怒而諸侯懼 | 回吾以利而倍其君 |
C.以順為正者 | 子以子之君無道而殺之 |
D.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 且焉置土石 |
D
D
A.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從而殺之不/以為教矣。
B.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從而殺之不/可以為教矣。
C.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從而殺之/不可以為教矣。
D.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從而殺之/不可以為教矣。
(4)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和分析,有錯誤的一項是
A
A
A.【甲】文孟子用“妾婦之道”作類比,指出作為“大丈夫”的公孫衍和張儀講原則、不圖利的本質。
B.【乙】文崔杼以共同管理齊國的好處來引誘晏子,后又威脅要殺死晏子,晏子都不為所動。
C.【甲】文采取排比的形式,氣勢非凡,義正詞嚴的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實質,增強了說服力。
D.【乙】文中的晏子在國人眼中是“有道之士”,就是【甲】文孟子所說的“大丈夫”。
(5)把“文言文閱讀”【甲】【乙】兩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②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
【答案】A;B;D;A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5/27 14:0:0組卷:8難度:0.5
相似題
-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h2>
A.①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司馬遷《陳涉世家》)/②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孟子《<孟子>二章》) B.①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出師表》)/②帝感其誠。(列子《愚公移山》) C.①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林嗣環《口技》)/②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禹錫《陋室銘》) D.①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歐陽修《醉翁亭記》)/②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馬說》) 發布:2025/1/2 23:0:3組卷:34難度:0.7 -
2.文言文閱讀。
魚我所欲也
《孟子》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C.一簞食,一豆羹 食之不能盡其才 D.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君子成人之美 A.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B.蹴爾而與之 聚室而謀曰 C.萬鐘于我何加焉 苛政猛于虎也 D.鄉為身死而不受 武陵人捕魚為業
A.文章開頭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通過類比,形象生動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舍生取義。
B.文中第②段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在生死關頭卻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
C.文章通過“不辨禮儀”接受“萬鐘”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分別從正、反兩方面論證“舍生取義”的觀點,論證非常有力。
D.本文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也能經受住考驗”的道理。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發布:2024/12/27 1:0:4組卷:14引用:3難度:0.5 -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h2>
A.得之則生/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B.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復前行,欲窮其林 C.今為妻妾之奉為之/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 發布:2024/12/27 0:30:2組卷:54引用:4難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