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①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傍。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環境真的能影響人的成長嗎?學校校刊“校園論壇”邀請你作為學生代表寫一篇以“環境與成長”為主題的文章。
要求: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完成寫作任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考點】材料作文.
【答案】環境影響人成長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是啊,人生的最初即為一張白紙,底色便是環境給渲染上的。
有人說:“成才的因素不在于環境在于自身。”那么司馬遷又是如何書寫《史記》,成就重于泰山?泰戈爾又是如何將雙指染上鮮血,成就世間絕唱?貝多芬又是如何扼住命運的咽喉,彈奏《命運交響曲》?倘若周恩來年少不去巴黎深造,何以成為堅定的無產階級的領袖?難道一個人能在虛空的環境下創造一個時代嗎?我想客觀的逆境和氛圍能夠影響甚至決定一個人是否成才。
有人說:“意志不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那么地心說為何會風靡一時?“跟風”這個詞又怎么而來?大街上刷抖音的人又為何越來越多?當別人都在學習了,自己也沒了玩的動力,一個好的氛圍可以將人置身于天堂,相反,就如同在地獄磨練。
所以我們認為人的成長受環境熏陶,“環境決定著人們的語言、宗教、修養、習慣、意識形態和行為性質。”人生仿佛一幅畫需要環境去渲染;人生仿佛一件金衣,需要環境的加冕。環境是成長最好的養料,是我們跨過悲憤河流的堅不可摧的橋梁。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又有謂“近朱則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大家耳熟能詳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就說明此理。當一個人身邊所接觸的人是正直者,這個人很容易也變為正直的人;反之,友人皆為巧言令色者,這人也容易變為巧言令色者。對于事物的判斷也是如此,當一個錯誤的想法被周圍人都認為是正確時,這位有自覺者也會對自己開始懷疑。當更多人都如此認為時,這個人就會接受這錯誤的想法。
故人處世間,沒有良師益友提拔就隨波逐流,如果是好的風氣則有好的影響,如果是壞的風氣,則受壞的影響。縱觀歷朝歷代與世界各國,各種思潮、制度,屢屢變更,皆沒有一定。每個時代的人多被那個時代的思潮制度所影響,很少能跳出這種局限。
俗話說得好“環境造就人”,環境能影響人,可以熏陶人,也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它能從多個側面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并支配著孩子思想道德行為。良好的環境能成就一個人,而不良的環境也將會給一個人的成長帶來負面作用,當然這里的環境既指家庭環境、也指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
大家也都聽過易中天品三國吧,在電視上曾進行過專題報道,他的成長就是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環境的影響,易中天的父親是大學教授,熱衷于搞學術研究,家里藏書豐富.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自然地就好學樂學了。他的兒子個個都很有優秀。易老在電視采訪中說:“我從來沒有為兒孫們的學習操過心,也從來沒有打罵過他們。”最后總結時說,家庭潛移默化的教育最關鍵,言傳不如身教。
所以,我們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就要注意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讓環境感染著孩子、教育著孩子,無言勝于有言,潛移默化中孩子就會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可見環境影響人的成長,孟母三遷的故事于當今時代依然有它的參考價值。
有人說:“成才的因素不在于環境在于自身。”那么司馬遷又是如何書寫《史記》,成就重于泰山?泰戈爾又是如何將雙指染上鮮血,成就世間絕唱?貝多芬又是如何扼住命運的咽喉,彈奏《命運交響曲》?倘若周恩來年少不去巴黎深造,何以成為堅定的無產階級的領袖?難道一個人能在虛空的環境下創造一個時代嗎?我想客觀的逆境和氛圍能夠影響甚至決定一個人是否成才。
有人說:“意志不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那么地心說為何會風靡一時?“跟風”這個詞又怎么而來?大街上刷抖音的人又為何越來越多?當別人都在學習了,自己也沒了玩的動力,一個好的氛圍可以將人置身于天堂,相反,就如同在地獄磨練。
所以我們認為人的成長受環境熏陶,“環境決定著人們的語言、宗教、修養、習慣、意識形態和行為性質。”人生仿佛一幅畫需要環境去渲染;人生仿佛一件金衣,需要環境的加冕。環境是成長最好的養料,是我們跨過悲憤河流的堅不可摧的橋梁。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又有謂“近朱則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大家耳熟能詳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就說明此理。當一個人身邊所接觸的人是正直者,這個人很容易也變為正直的人;反之,友人皆為巧言令色者,這人也容易變為巧言令色者。對于事物的判斷也是如此,當一個錯誤的想法被周圍人都認為是正確時,這位有自覺者也會對自己開始懷疑。當更多人都如此認為時,這個人就會接受這錯誤的想法。
故人處世間,沒有良師益友提拔就隨波逐流,如果是好的風氣則有好的影響,如果是壞的風氣,則受壞的影響。縱觀歷朝歷代與世界各國,各種思潮、制度,屢屢變更,皆沒有一定。每個時代的人多被那個時代的思潮制度所影響,很少能跳出這種局限。
俗話說得好“環境造就人”,環境能影響人,可以熏陶人,也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它能從多個側面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并支配著孩子思想道德行為。良好的環境能成就一個人,而不良的環境也將會給一個人的成長帶來負面作用,當然這里的環境既指家庭環境、也指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
大家也都聽過易中天品三國吧,在電視上曾進行過專題報道,他的成長就是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環境的影響,易中天的父親是大學教授,熱衷于搞學術研究,家里藏書豐富.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自然地就好學樂學了。他的兒子個個都很有優秀。易老在電視采訪中說:“我從來沒有為兒孫們的學習操過心,也從來沒有打罵過他們。”最后總結時說,家庭潛移默化的教育最關鍵,言傳不如身教。
所以,我們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就要注意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讓環境感染著孩子、教育著孩子,無言勝于有言,潛移默化中孩子就會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可見環境影響人的成長,孟母三遷的故事于當今時代依然有它的參考價值。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4/20 14:35:0組卷:2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網上購物、視頻聊天、線上娛樂已成為當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業內人士指出,不遠的將來,我們只需在家里安裝VR(虛擬現實)設備,便可以足不出戶地穿梭于各個虛擬場景:時而在商店的衣帽間里試穿新衣;時而在診室里與醫生面對面交流;時而在足球場上觀看比賽;時而化身為新聞事件的“現場目擊者”。
當虛擬世界中的“虛擬”越來越成為現實世界中的“現實”時,是選擇擁抱這個新世界,還是刻意遠離,或者與它保持適當距離?
對材料提出的問題,你有怎樣的思考?寫一篇論述類文章。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600字。發布:2025/1/3 8:30:2組卷:2引用:4難度:0.5 -
2.閱讀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個小孩手拿一個橘子,問:“媽媽,為什么橘子不能拿來就吃,而要剝皮呢?”“那是橘子在告訴你,你想得到的東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的,而是要付出相應的勞動。”“那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又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呢?”“孩子,那是橘子在告訴你,你手中的東西,不能獨自占有。”
讀以上材料,你有何啟迪?聯系實際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不少于400字。發布:2025/1/3 9:0:2組卷:0引用:1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9月21日,一則消息震撼全網。四川瀘定地震中失聯17天的甘宇在人們的不懈尋找下、終于獲救!
甘宇是國有大型水電站的一名技術員,地震中,他冒險拉閘泄洪、排險救人而被困山林,身陷絕境中,甚至要靠喝尿液來維持生命、此時甘宇不知道,一場圍繞他而展開的搜救活動正在進行中,從政府到民間,從懷抱希望的親人、專業敬業的救援隊員到熟悉環境的村民……,無數人自發自愿,前赴后繼,冒著余震、落石,走過斷道、懸崖,抱著不放棄的信念,搜救不停止;年近60的普通村民倪太高在山里獨自找尋兩天,最終找到了他之前并不認識的甘宇。
人們感動于好人甘宇的堅強和自救,感動于生命的韌性;更感動于眾多普通人的善意接力——正是他們,才創造了這個守望相助的生命奇跡。
以上材料引發你怎樣的感悟與思考?請寫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選角度,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文體不限(詩歌除外)。發布:2025/1/3 9:0:2組卷:1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