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題。
班級舉辦“順德文化之旅”綜合實踐活動,你所在小組負責特色農業景觀“桑基魚塘”的調研,請根據小組查閱的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種桑、種蠶、養魚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推動的循環性生產。在以桑葉養蠶、蠶沙喂魚、塘泥種桑的食物鏈循環中,桑、蠶、魚三者的關系非常密切。順德有句俗語:“桑茂、蠶壯、魚肥大;塘肥、基好、蠶繭多。”這充分說明了“桑基魚塘”循環性生產的優勢。這種循環性生產系統中,桑是生產者,利用太陽光能、二氧化碳和水分等生產桑葉。蠶是第一消費者,桑是給蠶兒吃的,桑的營養物質和能量轉移到蠶。魚是第二消費者,蠶吃桑葉后放出的蠶沙、蠶蛹投放到塘里去,供草魚作為飼料。塘里微生物分解魚糞、藻類和各種有機物質為N、P、K等元素,混合在塘泥里,隨著塘泥又還原到桑基,微生物是有機物質的分解者和還原者。
(節選自鐘功甫《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魚塘”一個水陸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態系統》,有刪改)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古時是一個“地勢低洼、水潦頻仍”的多災之地,河網密布,地勢低平,許多地方海拔在1米以下,排水不暢。春夏時節暴雨頻繁,往往泛濫成災。而桑基魚塘是珠三角人民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探索出來的土地利用方式。它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是對當地特殊自然環境長期適應、協同發展的產物。此外,桑基魚塘復雜多樣的生產環節帶來多渠道的收入來源,種桑、養蠶、繅絲、養魚以及間種和輪種的蔬菜、花生、玉米等都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且因內部的良性循環與相互促進,以上各類生產的質和量都較其它地區更高、更優。結構復雜、分工細密的桑基魚塘能吸納大量勞動力。各工種勞動強度輕重有別,老弱婦孺均可參與,且常年無歇,妥善解決了人口稠密、耕地緊張之矛盾。桑基魚塘在產生巨額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產生良好社會效應和文化效應。在桑基魚塘興盛期,珠三角人們安居樂業,男耕女織,婦孺老少各得其所,家庭和睦,民風祥和。
(節選自郭盛暉、司徒尚紀《農業文化遺產視角下珠三角桑基魚塘的價值及保護利用》,有刪改)
材料三:
作為廣東第一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千年桑園圍上,現代農人們正在進行一場新的試驗。
在佛山順德龍江鎮萬安村,有一塊與眾不同的魚塘。這是當地與廣東省農科院合作開展的“魚稻共生”示范項目。普通魚塘在收成和市場都好的情況下,每畝年收益能達到約1萬元,未來由于尾水處理的規范還會增加成本;種稻的魚塘則不僅降低了病蟲害風險,而且也能降低增氧機、尾水處理等成本,提高魚類生長的速度和品質。
“漁上稻”示范項目之外,龍江鎮萬安桑園水韻關麗漁場的更多項目也在同步謀劃展開。例如,現代桑基魚塘展覽館、玻璃溫室展示館、水利科普宣傳、園區入口標志等正在加緊推進建設。萬安原本雜亂無章的地塊,將逐步打造成特色鮮明的農耕文化旅游景觀。
(節選自南方Plus (從“桑基魚塘”到“魚稻共生”:千年桑園圍上的順德龍江新探索》,有刪改)
(1)根據材料一,完成“桑基魚塘”生態系統能量流示意圖。

(2)組員對搜集到的材料進行了修改。改動是否合理?為什么?
原句:普通魚塘在收成和市場都好的情況下,每畝年收益能達到約1萬元。
改句:普通魚塘在收成和市場都好的情況下,每畝年收益能達到1萬元。
(3)有同學認為:“桑基魚塘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你同意這個觀點嗎?請結合上述材料作簡要分析。
【答案】(1)①桑;②蠶;③微生物;④魚。
(2)不合理。“約”是大約、大概的意思,在句中指普通魚塘在收成和市場都好的情況下,每畝年收益大概能達到1萬元,體現了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如果去掉,則說法過于絕對。
(3)不同意。桑基魚塘具有循環性生產的優勢;桑基魚塘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是對當地特殊自然環境長期適應、協同發展的產物;桑基魚塘促進了多渠道的收入來源;桑基魚塘能吸納大量勞動力,產生良好社會效應和文化效應。
(2)不合理。“約”是大約、大概的意思,在句中指普通魚塘在收成和市場都好的情況下,每畝年收益大概能達到1萬元,體現了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如果去掉,則說法過于絕對。
(3)不同意。桑基魚塘具有循環性生產的優勢;桑基魚塘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是對當地特殊自然環境長期適應、協同發展的產物;桑基魚塘促進了多渠道的收入來源;桑基魚塘能吸納大量勞動力,產生良好社會效應和文化效應。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4/20 14:35:0組卷:27引用:3難度:0.4
相似題
-
1.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關于母語的困境的主題閱讀材料一:
在“全民學英語”的熱潮中,以在校學生為主的龐大“外語族”的中文書面表達能力嚴重退化,日常語言日漸單調。應當承認,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語教學十分重要。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棄母語、消解母語;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將漢語視為不學自能的天賦。詩人余光中說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們了解世界的一種工具而已,漢語才是我們真正的根。事實證明,忽視母語修養所導致的結果是十分嚴重的。它不僅造就了書寫語言的失范,生活用詞的平庸乏味,也讓母語中獨特的文化意韻在我們生活中日漸消退。
我們的后輩可能不知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不再會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只會說“蘆葦開得很茂盛,清早的露水變成霜”、“我要和你結婚”。試想,一個將“列祖列宗”寫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一個不懂得“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遠?在我們這個時代,該如何守護那曾經被莊子、屈原、李白、杜甫驕傲地向世界展示過的、綿延著幾千年文化命脈、最切近我們心靈的母語?
材料二:
如今,舉國上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利用電腦處理文字工作,敲打鍵盤代替了握筆書寫,拼音字母代替了筆畫順序,從而不再有信函、筆記、草稿等。與此同時,網絡的迅速發展導致人們的閱讀變得日趨網絡化、碎片化、蕪雜化、快餐化,人們不再讀書看報,特別是不再潛心閱讀經典名著。此外,人們沉溺于網絡就意味著脫離現實生活,因而變得沉默寡言、封閉孤僻,精神生活由此而虛擬化、平面化。
如果說,“謝謝您”代表傳統社會的語言文字,Thank you代表現代社會的語言文字,那么3Q(一個頗為流行的網絡語言,等于Thank you)就代表著未來社會或網絡社會的語言文字。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電腦普及和網絡拓展,早晚有一天中國人將不再寫字、不再讀書,甚至是不再說話,而是離群索居于網絡之中。由此而言,風雨蒼黃再百年,又有誰能保證漢語漢字不會自行消亡呢?要知道,歷史上一度盛行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古瑪雅的語言文字已成歷史塵埃;目前世界上的6000多種語言文字中,平均每兩周就消失一種;按此估算,到2050年,世界上將有90%的語言文字滅絕!
材料三:
“漢語能力是人生的核心競爭力”。張嘴能說,說得有思辨性、哲理性,說得有感染力、號召力;提筆能寫,寫得生動形象、富有邏輯,寫得深刻精辟、無懈可擊,這些都是外顯的漢語能力。而支撐這外顯能力的基礎則是文化、思想、修養這些內在的東西……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活動能力、組織能力、洞察能力、協調能力、溝通能力等等大多是漢語能力,也即是語文能力的延伸擴展或者與語文能力有關。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母語對內是一種凝聚力,對外則是一道屏障。因為母語既是一個族群交流的工具,也是其文化和身份的代表。它反映的是個人或民族成員對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的認同。
(1)根據材料一、二的信息,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忽視母語修養后果嚴重。它不僅造成了書寫語言的失范,生活用詞的平庸乏味,也讓母語中獨特的文化意韻在我們生活中日漸消褪。
B.隨著電腦普及網絡拓展,早晚有一天中國人將不再寫字、不再讀書,甚至是不再說話而是離群寄居于網絡之中。
C.目前世界上的6000種語言文字中,平均每兩周就消失一種:按此估算,到2050年,世界上有90%的語言文字滅絕。
D.人們沉溺于網絡就意味脫離現實生活,因而人們的精神生活由此而虛擬化、平面化。
(2)下列關于漢語能力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張嘴能說,說得有思辨性、哲理性,說得有感染力、號召力。這些都是外顯的漢語能力。
B.活動能力、組織能力、洞察能力、協調能力、溝通能力等等一部分是漢語能力。
C.提筆能寫,寫得生動形象、富有邏輯,寫得深刻精辟、無懈可擊,這些都是內在的漢語能力。
D.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母語對內是一道屏障,對外則是一種凝聚力。
(3)比較材料一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與“蘆葦開得很茂盛,清早就露水變成了霜”、“我要和你結婚”這兩種不同的語言表達,你喜歡哪種表達,分別說說你對這兩種表達的理解?
(4)請結合以上三則材料,就拯救母語的意義談談你的看法。發布:2024/12/24 8:0:2組卷:92引用:1難度:0.5 -
2.讀書會上,小文同學想和大家談談有關“毅力”的話題,請閱讀下面的文字,參與討論。
【甲】 這個男人堅持做著自己想做的事。這片一眼望不到邊的山毛櫸樹林就是證明,它們長得足足有我肩膀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樹也長得很茂盛,不用再擔心被動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爺想把這杰作毀掉,也只能求助龍卷風了。他還指著一片白樺林說,這是五年前種的。他認為谷底比較濕潤,就把白樺樹種在那里。他是對的。這些白樺樹棵棵鮮嫩、挺拔,像筆直站立的少年一樣。
路過山下村子的時候,我在這個曾經干旱無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這是老人種樹帶來的連鎖反應,是我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奇跡!
從1920年開始,我幾乎每年都去看望這位植樹的老人。我從沒見過他有任何動搖或懷疑,只有天知道這有多難!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見到植樹的老人。那年,他已經87歲了。我再次踏上這條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認不出這條我曾經走過的路了。一切都變了,連空氣也不一樣了。以前那種猛烈而干燥的風,變成了飄著香氣的微風;高處傳來流水般的聲音,那是風穿過樹林的響聲。
(節選自《植樹的牧羊人》)【乙】 一路西來,約行有四十里遠近,漸漸酷熱蒸人。沙僧只叫:“腳底烙得慌!”八戒又道:“爪子燙得痛!”馬比尋常又快,只因地熱難停,十分難進。行者道:“師父且請下馬,兄弟們莫走,等我息了火,待風雨之后,地土冷些,再過山去。”行者果舉扇,徑至火邊,盡力一搧,那山上火光烘烘騰起;再一扇,更著百倍;又一搧,那火足有千丈之高,漸漸燒著身體。行者急回,已將兩股毫毛燒凈,徑跑至唐僧面前叫:“快回去,快回去!火來了,火來了!”
與八戒、沙僧,復東來有二十余里,方才歇下,三藏道:“悟空,如何了呀!”行者丟下扇子道:“不停當,不停當!被那廝哄了!”三藏聽說,愁促眉尖,悶添心上,止不住兩淚交流,只道:“怎生是好!”八戒道:“哥哥,你急急忙忙叫回去是怎么說?”行者道:“我將扇子扇了一下,火光烘烘;第二扇,火氣愈盛;第三扇,火頭飛有千丈之高。若是跑得不快,把毫毛都燒盡矣!”八戒笑道:“你常說雷打不傷,火燒不損,如今何又怕火?”行者道:“你這呆子,全不知事!那時節用心防備,故此不傷;今日只為扇息火光,不曾捻避火訣,又未使護身法,所以把兩股毫毛燒了。”沙僧道:“似這般火盛,無路通西,怎生是好?”八戒道:“只揀無火處走便罷。”三藏道:“那方無火?”八戒道:“東方、南方、北方、俱無火。”又問:“那方有經?”八戒道:“西方有經。”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經處去哩!”沙僧道:“有經處有火,無火處無經,誠是進退兩難!”
(節選自《西游記》第五十九回)(1)閱讀下面小文同學的讀書會心愿單,幫助他完成心愿。讀書心愿單填寫人:小文 心愿:好喜歡這個句子,感覺很美,似乎用了特別的手法,有特別的妙處,有同學能為我賞析一下嗎? 句子摘錄:以前那種猛烈而干燥的風,變成了飄著香氣的微風;高處傳來流水般的聲音,那是風穿過樹林的響聲。 留言:小文同學,這個句子 ①課文 ②其他繪本 這是老人種樹帶來的連鎖反應,是我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奇跡! 這是連鎖效應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我喜歡第
①結合選文【乙】內容,分析唐僧的“馳而不息”的毅力。
②小文同學覺得孫悟空在取經路上的三次離隊就是三次“落后”,但是“落后”中有“成長”。請你結合這三次“落后”的情節,闡述悟空的心智成長過程。相關回目 第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
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第五十八回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
小文:布菲老人和取經團隊都想通過努力改變環境,而且最后都成功了,只是布菲老人是凡人身軀,取經團隊有神魔法術。我覺得布菲老人更有毅力。
我:發布:2024/8/7 8:0:9組卷:42引用:2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問題。
材料一:異軍突起的短視頻
短視頻一般指長度在15秒到5分鐘之間的短片視頻。新媒體時代下,短視頻憑借其精簡直觀的內容呈現、便捷高效的傳播形式、豐富多元的傳播主體等優勢,已成為受眾更加喜聞樂見的信息傳播手段。其內容豐富多彩,尤其滿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同樣是學習知識、了解文化、增長見識、培養技能,短視頻創新的表達形式、敘述方式,不但對青少年群體更有吸引力,也會大大提高他們學習體驗的效率。
材料二:青少年沉迷短視頻
如下圖。
材料三:沉迷短視頻的危害
短視頻沉迷已成為一種趨勢,尤其是在青少年群體中。長時間看短視頻會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構成威脅,如眼部疲勞、失眠和影響學業。研究報告顯示,未成年網民中經常在互聯網上看短視頻的比例為47.6%。許多家長反映,孩子刷短視頻上了癮,一有空就抱著手機,有時連刷3個小時都不停手,對刷視頻的時間感知非常模糊。短視頻內容良莠不齊,孩子心智不全,太容易受到影響,但現在手機上的短視頻平臺軟件數不勝數,別說孩子了,就連大人有時候刷起來都沒完沒了,不停地刷視頻使得孩子的自控力下降,不但荒廢了學業,更影響了身心健康。
班級開展“抵制誘惑?正確看待短視頻”為主題的語文實踐活動。以上是各小組搜集的資料,請你閱讀資料,完成下面的問題。
(1)閱讀材料一,說說短視頻具有哪些特點。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會現象?請結合材料一談談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3)正確地認識和運用短視頻對青少年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活動接近尾聲,請你圍繞“正確看待短視頻”這一主題發言,談談你對短視頻的認識和思考。
寫作提示:①結合材料;②不少于100字。發布:2024/8/20 2:0:1組卷:12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