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某地發生水體污染,氮、磷等元素增加,藻類爆發式生長,當地政府引進了我國科技人員研發的復合式生態浮床技術來凈化污水。復合式生態浮床是集風動曝氣、植物吸收、濾污除藻及光照補償等多種水治理技術于一體的綜合處理系統。如圖所示:該系統包括水上漂浮部分和水下懸浮部分,既能凈化水質,又可營造水上景觀。據此回答以下問題:
          (1)復合式生態浮床的濾材可以有效遮擋陽光,目的是
          降低藻類光合作用,以抑制藻類生長
          降低藻類光合作用,以抑制藻類生長
          ,浮床中水生植物的主要作用是
          吸收水體中富含的氮、磷等元素
          吸收水體中富含的氮、磷等元素

          (2)水體富營養化會產生水華,進而導致水體中溶氧量
          降低
          降低
          (“升高”或“降低”),原因是
          水中需氧微生物分解作用加劇,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
          水中需氧微生物分解作用加劇,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

          (3)風動曝氣機通過曝氣頭不斷曝氣,可有效增加水體中氧氣含量,促進了需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目的是
          分解水體中有機物,凈化水體
          分解水體中有機物,凈化水體

          (4)生態浮床不僅可以凈化水質、調節當地氣候,還可以營造水上景觀,這分別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
          間接和直接
          間接和直接
          價值。

          【考點】立體農業
          【答案】降低藻類光合作用,以抑制藻類生長;吸收水體中富含的氮、磷等元素;降低;水中需氧微生物分解作用加劇,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分解水體中有機物,凈化水體;間接和直接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4/20 14:35:0組卷:15引用:1難度:0.7
          相似題
          •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早在西漢時期,我國就出現了“間作套種”的農業生產方式。據《氾勝之書》記載,在瓜田中“又種薤(xie,鱗莖和嫩葉可用作蔬菜)…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賣之,與瓜相避。又可種小豆于瓜中,畝四五升,其藿可賣。此法宜平地,瓜收畝萬錢。”這種生產方式就是立體農業的雛形。立體農業通過進行立體種植、立體養殖或立體復合種養的生產模式,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材料二依據植物的株高、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深度以及對光照強度的需求等特性,將不同植物合理搭配在一起,可在有限的空間里實現立體種植,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某林場據此進行了實踐,在桉樹林地中搭配種植了另一種植物。桉樹是一種深根性的植物,幼桉樹一般高度在2米左右,其生長需要較強的光照。
            回答下列問題。
            (1)立體農業依據的生態學原理是
             

            材料一中提到的“間作套種”在農業生產中的意義是
             
            。研究發現,在種植密度很低的情況下,一種作物的產量會隨種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當種植超過一定的密度后,該作物最終的產量不再隨種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對間作的啟示是
             

            (2)現有三種植物,它們的株高、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深度和進行光合作用利用的光照強度如表:
            植物 板栗 玉米 菠蘿
            株高 3~4米 2米左右 1米以下
            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深度 較深 較淺 較淺
            進行光合作用利用的光照強度 較強光 較強光 較弱光
            據材料二,建議選擇
             
            (填表中植物)與桉樹搭配種植更合理,原因是
             
            。選擇搭配種植的植物時,除上述植物自身的因素外,還需考慮的環境因素是
             
            (答出2點即可)。

            發布:2024/8/21 7:0:1組卷:12引用:1難度:0.6
          • 2.立體農業最早產生于農作物的間作套種,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代農業中的板栗—茶樹結構、稻—魚—蛙、稻—萍—魚等立體種植、立體養殖或立體復合種養的生產模式,是對立體農業的繼承和創新。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發布:2024/7/23 8:0:8組卷:17引用:2難度:0.6
          • 3.在稻田種植中,使用農藥可防蟲,短期內提高水稻產量,但也存在諸多問題。發展稻田養魚,建設“稻-萍-魚”立體農業,實現“以稻遮陰,保萍越夏,以魚治蟲,以萍養魚,魚糞肥田,萍魚養稻,以萍壓草,共存互利”,下列敘述不合理的是(  )

            發布:2024/7/25 8:0:9組卷:41引用:2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