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非連續性文本,完成小題。
【文本一】
??①一杯“中國茶”,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氣神”。“茶和天下”的文化,“清靜和雅”的理念,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意蘊深厚,是值得挖掘的寶貴文化遺產。
??②和而不同的豁達大度,是“中國茶”的鮮明特征。一茶多品,一茶多技,一茶多用。制茶師根據當地風土,使用炒鍋、竹匾、烘籠等工具,運用殺青、悶黃、渥堆、萎凋、做青、發酵、窨制等核心技藝,發展出綠茶、黃茶、紅茶、黑茶、白茶、烏龍茶六大茶類,以及花茶等再加工茶計2000多種茶品,以不同色香味形滿足多種需求。一片小小的茶葉,制茶師因地制宜,因茶而宜,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使“南方佳木”精彩紛呈,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放眼祖國大地,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大江南北、西南邊陲、華南沿海,10多個省市,一方水土養一方茶,都有引以為榮的地方茶,在祖國大茶園里爭奇斗妍,香飄人間。不同地區的人們相互欣賞,在一酙一飲中顯示出豁達大度。
??③謙和禮敬的處世哲學,是“中國茶”的文化內核。盡管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喝茶不再像過去那么講究,但茶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隨著國潮在年輕人中的復興,喝茶的場景也得以不斷豐富和拓展。在社交及婚慶、拜師、祭祀等重要場所,喝茶作為一種重要禮儀傳承至今,影響持久而深遠。合作伙伴以茶會友,以茶敬禮,在謙和中達成雙贏;師徒結對以茶見證,以茶敬師,在崇敬中升華情感;婚慶大典以茶祝福,以茶敬上,在和睦中見證幸福。謙和禮敬的處世哲學,在茶的推杯換盞中表達得淋漓盡致,充分釋放中國茶文化獨特魅力,以此為載體也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很多外國友人在品嘗中國茶醇厚甜美的同時,也為這種謙和禮敬的茶文化而折服。向世界傳遞謙和禮敬的價值觀,這正是“中國茶”的文化力量。
??④交融互鑒的文明共享,是“中國茶”的價值追求。早在唐宋時期,源自中國的茶及茶文化就通過茶馬古道等,翻山越嶺、漂洋過海,傳遍全球,為世界所共享,從而推動實現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互動交融。現在,中國茶已成為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據統計,全球至少有50多個國家種茶,有120多個國家從中國進口茶葉,全球喜歡飲茶的人數超過50多億。世界友人通過一片茶葉了解中國的地大物博,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茶為媒,推動文明交流互鑒,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將讓彼此共享更多元美好的未來。
??⑤茶與國人相伴幾千年,行走全世界數萬里。《神農本草經》《茶經》中的確切記載,讓我們找到了“中國茶”的文化源頭;蘇軾等文人墨客為其留下的名篇佳作,讓我們銘記“中國茶”的流光溢彩;新時代以茶賦能發展,讓我們感知致富茶、幸福茶的生生不息。一杯“中國茶”,和而不同、謙和禮敬、交流互鑒,氤氳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必將為世界更多人民認可,為共創多彩文明帶來更多啟發和可能性。
(選自《光明日報》2022年12月12日)【文本二】
??①陸羽21歲動筆寫《茶經》,至47歲才最終完成。《茶經》總結了制茶技術,更構建了茶文化的基礎,同時還用飲茶禮儀來規范人生處事修養,表達了獨特的價值取向。
??②《茶經》在當時就已被競相傳抄,《新唐書》說陸羽著《茶經》后“天下益知飲茶矣”。當時賣茶的人將陸羽塑成陶像置于灶上,奉為茶神。
??③陸羽以及《茶經》塑造了精行儉德、寧靜致遠、清凈淡泊、修身自律的茶文化與茶德、茶道精神,并開創形成了東方生活美學,擁有這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的幸運。
(選自《濟南時報》2022年12月24日)【文本三】
??①《茶的社會史:茶葉與商貿、文化和社會的融合》是一本2022年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簡?佩蒂格魯,[美]布魯斯?理查森,蔣文倩、沈周高、張群譯。
??②內容簡介:近4個世紀以來,茶在英美社會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17世紀中期進入倫敦以來,茶是一種舶來品,價格高昂,只有少數幸運者才能享用。隨著喝茶的習俗逐漸融入倫敦和費城上流社會的日常生活,國際貿易商迅速跟上由此帶來的對糖、家具、銀器、瓷器和織物的需求,以裝飾大西洋兩岸的客廳。
??③19世紀20年代,茶室熱潮蔓延到美國。但袋泡茶和機械化幾乎耗盡了茶的浪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茶飲在歐美市場失去了吸引力。
??④21世紀初,茶葉卷土重來。現在,隨著茶吧、茶館和茶室在英國和美國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這種世界上受歡迎的飲料正在迎來當之無愧的復興。
(選自《中華讀書報》2022年11月09日)(1)根據你對文本一論述內容的理解,請簡要分析其論證思路。
(2)分析文本一第③段畫線句運用的論證方法及作用。
(3)整合文本一、二相關內容,簡說“茶文化”內涵。
(4)比較文本二、三中兩部書研究內容的不同之處。
【答案】(1)首先提出“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意蘊深厚,是值得挖掘的寶貴文化遺產”的觀點,接著從三方面依次介紹了和而不同、謙和禮敬、交流互鑒的中國茶文化,最后總結全文,明確了“和而不同、謙和禮敬、交流互鑒,氤氳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必將為世界更多人民認可,為共創多彩文明帶來更多啟發和可能性”這一中心論點。
(2)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以排比的形式,列舉三種運用茶文化的場景,直觀有力地證明了“謙和禮敬的處世哲學,是‘中國茶’的文化內核”的分論點,進而證明了文章的中心論點。
(3)中國茶文化內涵豐富:以和而不同的豁達大度為鮮明特征、以謙和禮敬的處世哲學為文化內核、以交融互鑒的文明共享為價值追求,蘊含著精行儉德、寧靜致遠、清凈淡泊、修身自律的東方生活美學特質。
(4)介紹的角度和具體內容不同:《茶經》的主要內容是總結制茶技術、闡釋茶文化、說明飲茶禮儀;而《茶的社會史:茶與商貿、文化和社會的融合》的主要內容是從茶與商貿、文化和社會的融合角度,介紹說明茶的社會發展歷史。
(2)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以排比的形式,列舉三種運用茶文化的場景,直觀有力地證明了“謙和禮敬的處世哲學,是‘中國茶’的文化內核”的分論點,進而證明了文章的中心論點。
(3)中國茶文化內涵豐富:以和而不同的豁達大度為鮮明特征、以謙和禮敬的處世哲學為文化內核、以交融互鑒的文明共享為價值追求,蘊含著精行儉德、寧靜致遠、清凈淡泊、修身自律的東方生活美學特質。
(4)介紹的角度和具體內容不同:《茶經》的主要內容是總結制茶技術、闡釋茶文化、說明飲茶禮儀;而《茶的社會史:茶與商貿、文化和社會的融合》的主要內容是從茶與商貿、文化和社會的融合角度,介紹說明茶的社會發展歷史。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7/5 8:0:9組卷:35引用:3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讓文化遺產與生活相遇
陳 凌 ①透過一塊屏幕,在北京“尋訪千年運河”,去廣東“穿越古今,漫游嶺南”,到甘肅“一眼千年,云游莫高”……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隨著這個日子日益臨近,各地紛紛推出線上活動,讓觀眾在云端就能了解和體驗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②燦若星辰的文化瑰寶,是歷史的豐碑,是珍貴的記憶。漫步“海上花園”鼓浪嶼,我們不一定能想象當年繁盛一時的景象,但一定能在歷史風貌建筑散發的閩南韻味、南洋氣息和歐陸風情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交匯;置身唐代名剎大雁塔,我們可能無法復原“雁塔詩會”的盛況,但一定能在二圣三絕碑、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中,領略唐代的盛世輝煌;走近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鎏金銅蠶”,我們不一定能體驗到漢代鎏金工藝的精湛,但一定能在漢代養蠶繅絲之繁盛的故事中,了解先人開辟絲綢之路的偉大壯舉。放眼神州大地,人文勝跡總是滿載歷史,一墻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我們理應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
③每一個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生活的一個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載體。時間無言,但它卻會通過一個個文化遺產,銘刻下歷史的文脈、民族的記憶、精神的基因。而凝結在文化遺產之中的文明底蘊,不僅構成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基座,還為民族的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深厚滋養。銘記歷史滄桑,看見歲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續文化根脈。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應讓文化遺產“養在深閨人未識”,而應讓其“飛入尋常百姓家”;不僅要保護好文化遺產,更應激活其內在的生命力。
④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文化遺產既然是“遺產”,那也恰恰說明,它與現代生活,是有距離的。如何縮小這一距離,讓文化遺產不只是一件件靜止的作品,而是活在當下、活在人們生活里的有生命物品,這也正是需要持續用力的地方。這些年來,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節目熱播,到創意視頻“文物戲精大會”刷屏,再到《故宮日歷》、國家圖書館的《永樂大典》信箋等文創產品熱銷,這類文化現象也從側面說明,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僅是激活文化遺產生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
⑤最好的保護是成為日常所需。歷史文化的滋養,既在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歷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參與的日常生活之中。當博物館“打卡”日益成為公眾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當故宮開發的文創產品頻頻賣斷貨,當陜西剪紙、遂昌龍粽等非遺伴手禮受到顧客青睞,“活起來”的不僅是文化遺產,更有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的歷史記憶。文化遺產曾有輝煌的過去,也應該有閃光的現在,并且還應充滿生機地走向未來。讓文化遺產與生活相遇,讓它們親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這恐怕是擦亮文化瑰寶的必經之路。
⑥值得高興的是,遺產日期間,多家網絡平臺將聯合舉辦“非遺購物節”。一邊是古老的文化遺產,一邊是新興的互聯網業態,非遺“觸網”啟示我們,文化遺產完全可以融入當代生活。而這,也正是“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的題中應有之義。
(《人民日報》2020年06月12日05版)(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中心論點。
(2)文章第①小節有何作用?
(3)簡述文章第⑤節的論證思路。
(4)淮劇、董永傳說、老虎鞋等非遺項目承載著鹽城深厚的地方文化,請結合文章內容,為鹽城非遺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提兩條建議。發布:2024/12/26 16:0:1組卷:32引用:5難度:0.2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中國公學十八年級畢業贈言
胡適諸位畢業同學:
①你們現在要離開母校了,我沒有什么禮物送給你們,只好送你們一句話罷。
②這一句話是:“不要拋棄學問。”以前的功課也許有一大部分是為了這張畢業文憑,不得已而做的。從今以后,你們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現在年富力強的時候,努力做一種專門學問。少年是一去不復返的,等到精力衰退時,要做學問也來不及了。即為吃飯計,學問決不會辜負人的。吃飯而不求學問,三年五年之后,你們都要被后進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時再想做點學問來補救,恐怕已太晚了。
③有人說:“出去做事之后,生活問題急須解決,哪有工夫去讀書?即使要做學問,既沒有圖書館,又沒有實驗室,哪能做學問?”
④我要對你們說:凡是要等到有了圖書館方才讀書的,有了圖書館也不肯讀書。凡是要等到有了實驗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實驗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決心要研究一個問題,自然會撙衣節食去買書,自然會想出法子來設置儀器。
⑤至于時間,更不成問題。達爾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點鐘的工作。你們看他的成績!每天花一點鐘看10頁有用的書,每年可看3600多頁書;30年讀11萬頁書。
⑥諸位,十一萬頁書可以使你成一個學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種小報也得費你一點鐘的工夫;四圈麻將也得費你一點半鐘的光陰。看小報呢?還是打麻將呢?還是努力做一個學者呢?全靠你們自己的選擇!
⑦_____
⑧學問便是鑄器的工具。拋棄了學問便是毀了你自己。
⑨再會了!你們的母校眼睜睜地要看你們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1)全文思路明晰,行文流暢。請在下面的橫線上填寫相關內容,以顯示全文思路。
①提出贈言并分析原因→②
(2)根據上下文內容,你認為文中空白處應填入的名言是
A.易卜生說:“你的最大責任是把你這塊材料鑄造成器。”
B.富蘭克林說:“你熱愛生命嗎?那么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
C.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D.郭愛克說:“科學就是勤奮,勤者就是要緊緊抓住時間。”
(3)指出文中畫線句子所運用的論證方法,并簡要分析其作用。發布:2024/12/26 17:30:2組卷:2引用:2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問題。
【文本一】
“網紅老師“以德立魂用愛圈粉 ①一位全網“最卑微“班主任火了。高考結束后,吉林松原一高中班主任王鈺與60余名畢業生相約公園用水槍、水氣球等玩具打水仗,他在“圍攻“下被澆成落湯雞。三年的相處時光,“塞滿“了王鈺的視頻主頁,也讓他在抖音上收獲了300多萬粉絲,累計獲贊4000多萬。
②“太有愛了!““羨慕有這樣的老師!“在網友一片叫好的同時,也有人擔憂,老師都當網紅了,還能不能好好教學生。
③與眾不同的是,這名“網紅“班主任的背后,是愛和情懷的沉淀。今天與學生“打”成一片,緣于無數個日子與學生朝夕相處。為全班同學準備“定制款“畢業禮物,送每位女生一支口紅。高三備考階段,為學生們買西瓜、送零食、發新年紅包,把“高考倒計時”改成“班主任挨接倒計時”。他用照片和視頻把學生們在校園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讓他們的青春不留遺憾,網絡上傳播著青春的活力和激情,教育的故事和智慧。把尋常日子過得不尋常,把緊張壓抑的日子過得像一首詩。這才是孩子們喜歡的青春,這正是理想的教育生活。
④教育與“網紅“并不矛盾。生在電腦時代,長在網絡之中。作為網絡原住民的新一代學生,學習的視野從來不只有書本和習題。他們眼中的“好老師“,也要有個性,合脾氣,會抖音,懂游戲;能體察學生的冷暖,能懂得學生的喜好,能和學生一起拼搏,也能一起放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⑤新時代的老師與時代同頻才能更好地育人。“互聯網十教育“的新時代,只有搭乘數字信息化的快車,教育才能永遠鮮活生動。我們要用互聯網思維來重塑教師形象、班主任角色。要懂得用學生喜愛的圖畫、H5、動畫、快閃、直播、短視頻等最新的傳播技術,提高教師的親和力和教育的吸引力。要通過微信、QQ、微博等網絡平臺與學生建立更便捷的溝通,成為學生的“網友“。要打磨教師自己的網絡空間,以有趣、有理、有例來實現認同和信賴,讓學生和家長成為自己的“粉絲“。
⑥“網紅老師“是時代的產物。“網紅老師“這個群體,顯得越來越時尚,越來越多元化。必須看到,網絡從來就是一把“雙刃劍“,作為教師,不能為了走紅而“劍走偏鋒”。因此,更要謹慎地利用網絡新技術、新平臺。只有讓自己的網絡言行在法律法規和道德倫理的框架下,我們才能減少和避免奧論的潮涌。“網言網語網事“雖然自由活潑,讓人親近,也容易讓人置于輿情的渦流。防范和規避風險的最好辦法,就是堅守初心,堅守師德,堅守規范。
⑦用愛加持,“網紅“老師才不會是曇花一現。教不好學生,考不出成績的班主任或老師,不會成長為真正的“網紅“。正如這位王鈺老師,他的初心就是把孩子教好。今年高考,他手下曾經的“問題學生“,沖到班級前五,全班基本都過了二本線。
⑧好時代催生了各具個性和風格的“網紅老師“,好教育同樣需要真正的“網紅老師”。
好老師“紅”起來,教育才能“好”起來。
(作者:山梔子。有刪改)【文本二】
“網紅教師“為何能紅? ①疫情重卷,教師們在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過程中,網上名師的走紅,也讓我們思考,“網紅教師“為何能紅?好老師的標準有什么變化?好課程更加豐富了嗎?
②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戴建業在視頻中用帶著一些湖北口音的普通話講唐詩宋詞,不少人評論說“像評書一樣”。“李白一聽說奉召進京,馬上就膨脹了。寫出‘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看他的鬼樣子,你們知道什么叫‘得意忘形’吧,這就是活標本。”“蘇軾貶到黃州后,是被監管的犯人。但他一到黃州,不僅沒有人監管他,天天有酒喝有肉吃,快活得要死。”一名優秀的老師,是書里到書外的一座橋梁,將意、趣、情、境圓融于身,以己身渡詩文,引你我跨萬里、越千年,抵達品味奧義之彼岸。
③從課本到黑板、PPT、智能屏幕,教學方式在變,好老師的標準變了嗎?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牛楠森坦言:“教學方式、教學技術的變化,將會豐富我們對好老師的認識,但卻不會改變好老師的核心標準。“
④經典之談莫過于“經師”“人師”之別,韓愈又對此區分為“句讀之師”和“解惑之師”,近世又有“德高““身正“之說,今日則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和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表述。雖跨越千年,但經典表述在精神上具有內在的繼承性和一致性。即:一位好教師,首先是一位品行高尚的人;其次是有愛生之心,以引導、成就學生為本心;最后是有善教之能,以人生體驗和智慧幫助學生解答其遭遇的人生困惑,帶領學生走出觀念的泥沼。
⑤好老師的標準沒有變,好課堂的標準也沒有變。好課堂是有趣的,是充滿互動的,也是干貨滿滿的。總之好課堂是有美感的,情景交融方顯教學本義。這就更需要有更多的好老師與時俱進地進行耕耘了。
(摘編自河南省教育廳公眾號《“網紅教師“為何能紅?》。有刪改)(1)下列選項中,不恰當的兩項是
A.要想成為學生的“網友“,教師就要打磨自己的網絡空間,以有趣、有理、有例來實現認同和信賴,讓學生和家長成為自己的“粉絲“。
B.能體察學生的冷暖,能懂得學生的喜好,能和學生一起拼搏,也能一起放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就會成為真正的“網紅“老師。
C.文本一第⑥段的論述中,作者用“只有……才……“一組條件關聯詞推進論證,論述了“網絡言行要在法律法規和道德倫理的框架下才能減少和避免輿論的潮涌“的觀點。
D.文本一的結尾段從內容上重申觀點,起強調作用,結構上總結全文,使文章結構嚴謹。
E.文本二的結尾段只論述了“好課堂“的標準,在內容上與前文相脫節,文章結構顯得不夠嚴謹。
(2)文本一第⑥段和文本二第②段都采用了哪種論證方法?請分析其作用。
(3)請簡要分析文本一的論證思路。發布:2024/12/27 3:0:1組卷:17引用:4難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