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閱讀文學作品首先要從方法入手,古往今來的名家,都十分注重讀書。孔子晚年勤讀《易經》,致使編聯竹簡的皮繩多次脫斷,留下韋編三絕的美談。諸葛亮深通讀書之道,讀書“觀其大略”,泛讀大概,掌握其實質,成就自身的雄才偉略。魯迅愛書成癡,看書前總是先洗手,還自備了一套工具,訂書、補書樣樣都會。老舍擔心自己讀書記不住,提出了隨讀隨做筆記和拓展閱讀作品相關研究、評論的方法。
          (1)一位同學根據“讀書”主題,找到了幾個帶有“書”字的詞語。下列詞語中的“書”字與“讀書”的“書”意思相同的是
          D
          D

          A.奮筆疾書
          B.琴棋書畫
          C.魚雁傳書
          D.有腳書櫥
          (2)編輯組為文中名家補充作品介紹,下列有誤的一項是
          C
          C

          A.《論語》是一部語錄體儒家著作,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具有教育意義。
          B.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字孔明,曾寫《誡子書》來勸勉自己的兒子要修身養性。
          C.魯迅所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錄了童年生活,其文出自《吶喊》。
          D.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駱駝祥子》《茶館》《龍須溝》等。

          【考點】一詞多義
          【答案】D;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4/20 14:35:0組卷:33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h2>

            發布:2025/1/2 23:0:3組卷:34難度:0.7
          •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發布:2024/12/27 0:30:2組卷:54引用:4難度:0.8
          • 3.文言文閱讀。
            魚我所欲也
            《孟子》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所識窮乏者我與 之心而寓之酒也
            B.非獨賢者有心也 故天將降大任于人也
            C.一簞,一豆羹 之不能盡其才
            D.今為宮室之為之 君子成人之
            (2)下列句子加點的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得之生,弗得則死 居廟堂之高憂其民
            B.蹴爾與之 聚室謀曰
            C.萬鐘我何加焉 苛政猛虎也
            D.鄉身死而不受 武陵人捕魚
            (3)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通過類比,形象生動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舍生取義。
            B.文中第②段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在生死關頭卻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
            C.文章通過“不辨禮儀”接受“萬鐘”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分別從正、反兩方面論證“舍生取義”的觀點,論證非常有力。
            D.本文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也能經受住考驗”的道理。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發布:2024/12/27 1:0:4組卷:14引用:4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