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京劇大師梅蘭芳 ①舞臺上,“她”的眼波萬般含蓄,“她”的身段萬般撩人,“她”的唱腔又清又醇,“她”的手一抹一挑,盡顯妖嬈。“她”卻是一個風骨卓然的男子漢——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
②在最初拜師學藝的時候,師父說梅蘭芳沒有天資,生著一雙死魚眼睛,灰暗、呆滯,認為他根本不是學戲的材料,所以不肯收留。雖然被拒之門外,但梅蘭芳并沒有為此灰心喪氣,師父的話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奮。于是,梅蘭芳每天仰望天空,雙眼緊盯著飛翔的鴿子,窮追不舍。通過日復一日的刻苦練習,梅蘭芳那雙眼睛漸漸變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脈脈含情。
③1930年,梅蘭芳開始出國巡演,在西方戲劇界掀起了一股“梅旋風”。行前,為了讓西方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京劇中的生旦凈丑、唱念做打、美服道化,梅蘭芳專門做了手繪圖譜。這本圖譜包含了京劇的服飾、臉譜、切末、樂器、戲樓、舞蹈造型等內容,以中英文對照的方式作注解說明,共有1987幅繪畫。因為外國人不懂中國的工尺譜,梅蘭芳還請民樂專家劉天華將其翻成五線譜,并對中國的傳統記譜方式做了介紹。
④1935年,梅蘭芳應邀率劇團赴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外國城市演出訪問,盛況空前。此次異國巡演,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標志性事件,確立了梅氏京劇藝術的國際地位。當時領導世界戲劇潮流的兩位西方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在與梅蘭芳交流之后,認為梅氏的京劇表演藝術自成體系,代表了中國傳統戲劇的美學理想。尤其是京劇借助舞臺表演來模仿現實的虛擬性,更令其大開眼界。有人說,梅蘭芳的藝術無疑超越了東西方之間所存在的障礙。的確,這一系列的出訪,不僅創造了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話,而且將國粹京劇推向了國際舞臺。
⑤贊美之辭,多為梅蘭芳的那一雙手而發。外國不少戲劇評論家對梅蘭芳的各種手勢津津樂道,驚呼“醉人的美”。西方人之所以驚艷,一是因為京劇表演以細膩的手勢傳達角色的心情,每個動作都有特定的寓意;二是因為梅蘭芳確實有一雙靈動的手,其臂之一屈一伸,手之一動一指,活靈活現,惟妙惟肖。為了讓手“活”起來,梅蘭芳買來蘭花,觀察蘭花的形態,反復琢磨,設計出49種“蘭花指”。他還從龍門石窟和太原晉祠仕女塑像中汲取靈感,創造出風華絕代的梅派手勢,這些手勢極富古典意蘊與藝術想象,如雨潤、醉紅、含香、映水、掬云、隕霜……每種名稱所代表的含義不同,適用于不同的劇情與場合。而上述手勢的創新,僅僅是梅派藝術追求中的一項。
⑥舞臺上的梅蘭芳,從頭到腳到指尖兒,一身都是戲。內行人說,那是一個“角兒”的人生態度。只要不演出,梅蘭芳就會邀文伴畫友到自己書房,談詩論道,品書賞畫。他向羅癭公學詞賦,向齊白石、徐悲鴻學畫畫。詩詞、音樂、繪畫、書法、雕刻,都被他拿來在業余修習。不為謀生,不為獲利,但無用之淚,恰是一種潤澤,將一門國粹藝術滋養到臻于至境,給人高妙的精神享受。
⑦梅蘭芳曾這樣評價自己:“我是個笨拙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天才也罷,苦學也罷,或許真的不算什么。天賦,其實就是靈魂里那一份不輟的堅持。京劇大師,就是這樣煉成的。
⑧梅蘭芳,這個名字,似有植物香氣,而放到京劇藝術里,又分明是浩渺的湖,深邃廣大。
(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B
A.梅蘭芳萬般含蓄的眼波是通過日復一日的刻苦練習,訓練而成。
B.梅蘭芳出國巡演盛況空前,說明當時西方人非常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溝通無障礙。
C.梅蘭芳異國巡演確立了梅氏京劇藝術的國際地位,將國粹京劇推向了國際舞臺。
D.風華絕代的梅派手勢的靈感是梅蘭芳從龍門石窟和太原晉祠仕女塑像中汲取的。
(2)文章依次講述了梅蘭芳①苦練雙眼苦練雙眼、②出國巡演出國巡演、手勢創新等事件,體現出梅蘭芳的藝術追求和人生態度,表達了作者的崇高敬意。
(3)簡要分析第②段中兩處畫線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結合第⑤⑥兩段的內容,說說你對第⑥段中“無用之用”的理解。
【答案】B;苦練雙眼;出國巡演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8 8:0:9組卷:10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