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懷疑與學問
          顧頡剛
                ①“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③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證據。事實和證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視察。做學問也是這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
                ④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于何書?所見的書是何時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說“腐草為螢”,也要問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成飛動的甲蟲?有什么科學根據?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們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⑥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發展起來。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國的大哲學家笛卡兒也說:“我懷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學就建立在對于萬事萬物的懷疑和明辨上。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__________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__________,常常__________書中的學說,常常__________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古今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1)文章開頭引用程頤、張載的話獨立成段,有何作用?
          (2)請將下面的詞語填入第⑥段畫橫線處。(只填序號)
          A.辯論
          B.懷疑
          C.修正
          D.評判
          (3)下面的材料能否作為第⑤段觀點的論據?為什么?
                材料:去年,一個8歲的福州男孩針對小學二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本文章《羿射九日》的內容提出疑問:前一段剛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羿是怎么蹚的?
          對于孩子的疑問,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官方微博回應稱:“這個孩子敢于質疑,能夠邊讀邊思考,提出了很好的問題。聯系上下文,‘蹚’字的確用得不恰當。教材編寫組正在認真研究,會對教材進行適當修改,下個版本的教材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考點】議論文開頭補充論據
          【答案】(1)開頭引用兩位大學問家的名言單獨成段,不僅表明了作者的中心論點,而且也是有力的道理論據,也為下文的論證提供了依據。
          (2)BADC
          (3)能。材料中的小男孩不迷信課本,敢于對課本的內容提出疑問,體現的就是對任何一本書中的內容不盲從、不迷信的懷疑精神。所以可以作為第⑤段的論據。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5/23 20:38:36組卷:7引用:1難度:0.4
          相似題
          • 1.黃巖島,你到底屬于誰
                  ①4月,菲律賓以“地理鄰近”--黃巖島離自己的本土近和黃巖島在菲律賓專屬經濟區范圍之內為理由,對黃巖島提出領土主權要求。這些說法站得住腳嗎?
                  ②國際法早已認定“地理鄰近”不是解決領土歸屬問題的國際法原則。從黃巖島的位置以及地質構造上看,黃巖島是中國大陸架的自然延伸,黃巖島以東的馬尼拉海溝是中國與菲律賓的自然地理分界。世界上一個國家的部分領土距其本土較遠,而距其他國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如果按照菲律賓“地理鄰近論”行事,世界政治地圖將要重畫,天下勢必大亂。
                  ③《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允許沿海國建立200海里專屬經濟區,但沿海國無權因此而損害他國的固有領土主權。企圖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去改變領土主權歸屬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違反國際法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④黃巖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對黃巖島擁有無可爭辯的領土主權。
                  ⑤從歷史上看,首先,中國最早發現了黃巖島。1279年,天文學家郭守敬就在黃巖島進行了“四海測驗”。其次,中國是最早命名黃巖島的,1935年中國就將黃巖島以“斯卡巴洛礁”之名列入中國版圖,1983年將“黃巖島”作為標準名稱。再有,中國政府早就指出黃巖島領土主權屬于中國。
                  ⑥從開發利用上看,黃巖島海域一直是我國漁民的傳統捕魚場所,而且中國政府還多次派科學考察隊到黃巖島進行科學考察。例如,1977年10月,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人員登上黃巖島進行考察。1994年又在島上建了水泥紀念碑。
                  ⑦另外,4月28日,菲律賓媒體發表菲律賓專家的署名文章,稱黃巖島的確屬于中國的固有領土,菲律賓的主張不能改變這一事實。
                  ⑧從種種依據看,菲律賓對黃巖島的任何權利要求都是非法的、無效的,黃巖島屬于中國的固有領土是不可爭辯的事實!
            (1)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2)讀完全文,你認為黃巖島到底屬于誰?文中有哪些依據?請作簡要概括。
            (3)第⑥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4)這篇文章駁論與立論相結合,請用“/”將駁論部分和立論部分劃開。(只能劃一處)
            (5)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菲律賓以地理鄰近--黃巖島離自己的本土近和黃巖島在菲律賓專屬經濟區范圍之內為理由,對黃巖島提出領土主權要求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B.如果按照菲律賓“地理鄰近論”行事,世界政治地圖將要重畫,天下勢必大亂,因為世界上一個國家的部分領土距其本土較遠,而距其他國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
            C.菲律賓企圖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去改變領土主權歸屬,但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沿海國無權因為可建立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而損害他國的固有領土主權,所以,菲律賓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違反國際法的。
            D.中國政府早就指出黃巖島領土主權屬于中國,菲律賓政府及媒體也發表文章,稱黃巖島的確屬于中國的固有領土。

            發布:2024/11/13 8:0:1組卷:53引用:2難度:0.3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培厚創新的土壤魏寅       ①如果把科技創新的過程比作“發現之旅”,那么對于顛覆性創新而言,探尋的就是“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②與漸進式、累積性創新不同,顛覆性創新需要徹底的突破,往往體現為突破常規思維的異想天開、跳出傳統模式的另辟蹊徑、超越既有領域的開疆拓土。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發明”、西方近代的蒸汽機技術和電氣技術,都可謂“從0到1”的創新。這樣的創新,不僅改變了生產生活模式,甚至加速了人類文明發展進程,其意義和影響都是顛覆性的。
                  ③然而,顛覆性創新的“非常規”特性,使其在剛剛出現時難以被理解和認可。新事物從“遭冷遇”到“受熱捧”,往往存在一定延遲,而顛覆性創新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創新很多時候九死一生,顛覆性創新作為“創新的頂峰”,成功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既面臨外界的壓力,又存在失敗的風險,進行顛覆性創新的挑戰之大、困難之大,不難想見。進而言之,要想推動顛覆性創新,就必須_____。
                  ④鼓勵創新,才有活力涌流。近年來,我國頻頻向創新高地發起沖鋒。“天河”創造超算紀錄,“墨子”領跑量子科技,“北斗”完成全球組網,5G賦能百業千行……我們已在一些前沿領域領先發展,無法再靠追隨獲取進步、謀求突破。惟有以自主創新能力為依托,以關鍵核心技術為指向,著力培厚科技創新“金種子”的成長土壤,方能收獲更多“硬核產品”,從而在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中掌握戰略主動。
                  ⑤一項顛覆性的新理論、新技術,在剛剛問世的時候往往不被看好。但恰是此類項目,最需要政策的幫扶,最渴望得到“第一桶金”的支持。否則,非凡的創意就可能被磨去棱角,甚至干涸枯竭。這就要求破除觀念藩籬和制度障礙,完善“非共識”項目的遴選資助機制,讓有志于顛覆性創新的研究者獲得足夠的“風險投資”,不用為缺少支持而發愁、不用為暫時出不了成果而焦慮。提供環境、搭建平臺、呵護創造,最大限度釋放創新潛能,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⑥寬容失敗,才有從容探索。錢學森曾說:“沒有大量錯誤作臺階,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確結果的高座。”對“探索性失敗”的每一次寬容,都可能孕育著下一次創新的成功。不久前,科技部等印發《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明確“對自由探索和顛覆性創新活動建立免責機制”。重視試錯的價值,樹立容錯的導向,探索“為失敗買單”的合理辦法,為勇于創新者解除后顧之憂,“失敗是成功之母”的箴言就能照進現實,凝聚起更多的創新力量。
                  ⑦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回首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展歷程,“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極大提升了我國影響力,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展望未來,更好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科技改革步伐,給顛覆性創新一片成長沃土,我們必將打造更多支撐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大國重器”,早日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奮斗目標。
            (《人民日報》2020年08月13日04版,有刪改)(1)下列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第①段將科技創新的過程比作“發現之旅”,引出了“顛覆性創新”這個論題。
            B.文章告訴我們,為了早日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奮斗目標,就要給顛覆性創新一片成長沃土。
            C.一項顛覆性的新理論、新技術,在剛剛問世的時候最需要政策的幫扶,否則就會干涸枯竭。
            D.選文第⑥段畫線句引用錢學森的話,充分有力地論證了“寬容失敗,才有從容探索”的觀點。
            (2)根據文意,將文章第③段橫線處的內容補充完整。(10字以內)
            (3)如果要把下列這則材料加入到文中,你認為放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適?請說說理由。
                  未滿23歲的曹原被《自然》雜志稱為“石墨烯的駕馭者”,他發現了使石墨烯能夠在沒有電阻的情況下導電的方法,破解了困擾物理學界107年的世界難題。可以說,這一發現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該方法將會使能源的使用和運輸更為有效。

            發布:2024/12/26 17:30:2組卷:17引用:4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人情趣是園林的靈魂
            韌霧
                  ①滄浪亭始建于五代,現主體為宋代建筑,是現在蘇州園林里歷史最悠久的一座。
                  ②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詩人蘇舜欽蒙冤遭貶,遷居蘇州,用四萬錢買下幾近荒廢的院子,建了此亭,名字取自《楚辭》名句“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以示隱逸之情。有人說,從滄浪亭開始,蘇州園林的定位就是歸隱,無論是被貶下野或是急流勇退,文人們在濟世安民的宏愿外,始終有顆念念難忘的出世心,比如拙政園,取自古語“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暗含微諷與自嘲;再如網師園,網師即漁夫、漁翁,正是漁隱的象征,以及“退而思之”的退思園,無不含蓄表露了這種寓意。
                  ③中國園林的一大特征就是與文學密切關聯。比如最直觀的楹聯匾額,鐫刻題銘,“須兼具華彩之辭章,雋秀之書法”,少了他們,建筑難稱完美。
                  ④再到各廳堂樓閣雅不勝收的名字,比如拙政園西部的“與誰同坐軒”,出自蘇軾的一句詞:“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一般的軒空間都比亭子大,而“與誰同坐軒”小到只宜坐一人,開一扇形的窗臨著湖面,框景絕佳;再聯想到這句詞寫于蘇軾政治最失意之時,只覺有種說不出的寧靜的孤獨,寂寞中又有淡淡的孤高,不由得想在此處獨坐片刻,恰如有人所說,賞蘇州園林猶如讀詩文,太多典故與內涵待人探尋,最妙的就是詩景相對、情景交融的會心時刻。
                  ⑤文人的唱酬交往為園林賦予了勃勃生機。現在普遍認為文徵明參與設計了王獻臣的拙政園,當然歷經歲月磨蝕、易主改建,早已看不到當初的面目,但文徵明畫的《拙政園三十一景》還是保留下當年園子的簡練野趣;他親手種下的紫藤,歷經400余年仍綠蔭滿庭,春日滿架明艷紫英,成為蘇州城的一處重要文脈。
                  ⑥蘇州園林最繁盛的日子,是在清代“同光中興”時期,城里大造園林,各園主人彼此投緣,怡園顧文彬、聽楓園吳云、網師園李鴻裔,耦園沈秉成、養閑草堂潘曾瑋等組成“真率會”,定期輪流在各家園林里雅集,品評書畫,吟詩作賦。
                  ⑦畫家陳丹青說,蘇州園林那樣成熟的美學,是一整套上千年積累傳遞的文化教養,文化樣式、文化符號,雖然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國的城市與建筑發生著決然而徹底的巨大改變,中國人心理景觀中那條源遠流長的大線索已然開始模糊、混亂……而反觀蘇州園林之于現代人,不僅是“小而美”的偷得浮生半日閑,更是都市叢林中一片蔥郁的文化綠洲。我們步履匆匆,不懂停留,卻也總能在身處園林的某一刻、一秒激活深埋于心的文化記憶,那里有風月鳥鳴,有花影泉聲,有紅塵中清逸無匹的詩情畫意。
            (節選自《國家人文歷史》2020年第5期:有刪改)(1)文章為何從“滄浪亭”寫起?
            (2)圍繞“文人情趣是園林的靈魂”,第③~⑥段是從哪些方面展開論述的?
            (3)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拙政園”、“網師園”、“退思園”的命名都含蓄表露了主人的出世之心。
            B.賞蘇州園林猶如讀詩文,最妙的就是和詩人對話,和園林對話。
            C.文章在論述“文人情趣是園林的靈魂”時,主要運用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
            D.蘇州園林之于現代人,不是偷得浮生半日閑,而是一片蔥郁的文化綠洲。

            發布:2024/12/17 17:0:1組卷:308引用:9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