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18課 懷疑與學問》2021年同步練習卷(5)

          發布:2024/11/26 5:0:1

          一、基礎訓練

          • 1.下列語句中劃線的詞語書寫有誤的一項是(  )

            組卷:36引用:1難度:0.8
          • 2.下列各項判斷與分析中,正確的一項是(  )

            組卷:49引用:1難度:0.7
          • 3.下面語段中加點字的拼音正確的一項是(  )
                  美麗是平凡的,平凡得讓你感覺不到她的存在;美麗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溫的回憶;美麗又是平靜的,平靜得只有你費盡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漣。廣無垠的大地是美麗的,巍峨矗立的高山是美麗的,鱗次比的高樓大廈是美麗的。

            組卷:134引用:2難度:0.9
          • 4.下列句子有語病的一項是(  )

            組卷:34引用:2難度:0.6
          • 5.下面文段橫線上應填入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____的必須步驟,____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____,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____中,一切學問才會發展起來。

            組卷:337引用:13難度:0.8
          • 6.下列各項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組卷:997引用:11難度:0.7
          • 7.下列句中標點符號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

            組卷:196引用:5難度:0.8

          三、現代文閱讀

          • 22.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懷疑與學問
            顧頡剛
                  ①“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③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證據。事實和證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視察。做學問也是這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
                  ④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于何書?所見的書是何時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說“腐草為螢”,也要問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成飛動的甲蟲?有什么科學根據?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們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⑥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發展起來。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國的大哲學家笛卡兒也說:“我懷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學就建立在對于萬事萬物的懷疑和明辨上。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__________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__________,常常__________書中的學說,常常__________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古今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1)文章開頭引用程頤、張載的話獨立成段,有何作用?
            (2)請將下面的詞語填入第⑥段畫橫線處。(只填序號)
            A.辯論
            B.懷疑
            C.修正
            D.評判
            (3)下面的材料能否作為第⑤段觀點的論據?為什么?
                  材料:去年,一個8歲的福州男孩針對小學二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本文章《羿射九日》的內容提出疑問:前一段剛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羿是怎么蹚的?
            對于孩子的疑問,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官方微博回應稱:“這個孩子敢于質疑,能夠邊讀邊思考,提出了很好的問題。聯系上下文,‘蹚’字的確用得不恰當。教材編寫組正在認真研究,會對教材進行適當修改,下個版本的教材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組卷:7引用:1難度:0.4
          • 2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①)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②)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發展起來。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國的大哲學家笛卡兒也說:“我懷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學就建立在對于萬事萬物的懷疑和明辨上。(③)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古今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④)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1)“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是從原文中抽取出來的,根據文意,這句話所處的最恰當的位置應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選文列舉戴震質疑《大學》的例子,引用法國笛卡爾的名言是為了論證
             

            A.大的學問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
            B.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
            C.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D.只要具有懷疑精神,就一定會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
            (3)下列選項中,不能作為選文論據的一項是
             

            A.著名天文學家哥白尼挑戰地心說,創立了日心說。
            B.哲學家王陽明通過“格”院中的竹子來探察物體,得到知識。
            C.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陳獻章
            D.對明天的認識的唯一限度,取決于我們今天的懷疑。--羅斯福
            (4)對選文內容和論述特點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選文中說治學過程依次分為懷疑、評判、辯論、修正、創新等五步。
            B.選文的語言準確,對事例分析透徹,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
            C.選文中的“一切”有“所有”之義,卻比“所有”更多一種加重、強調的意味。
            D.選文中既有正面論述,也有反面論述,正反對照,拓展深化了論述視野和深度。

            組卷:109引用:4難度:0.6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