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含氮、磷的污水大量排入太湖而造成污染,導致湖面漂浮著一層“綠膜”,“綠膜”形成后,水下藻類等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仍在進行,導致水中的氧氣含量逐漸減少,進而導致魚類大量死亡。為治理污染,高效實現“養魚抑藻”這一目標,科研部門作了多項相關研究。請就提供的科研資料分析并回答問題:
(1)湖面漂浮著一層“綠膜”,是綠藻還是藍藻?對此,可以通過 顯微鏡觀察是否有細胞核或復雜細胞器顯微鏡觀察是否有細胞核或復雜細胞器來鑒定。富含氮、磷的污水排入導致該湖泊中藻類的環境容納量 增加增加。
(2)治理前后需要對該湖泊群落的 豐富度或物種組成豐富度或物種組成和組成“綠膜”各種群的 密度密度進行調查,以便對治理的效果進行評估。
(3)圖1為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對藻類種群數量的影響的研究結果,其中魚鱗藻、脆桿藻為藻類植物,是魚的優良餌料,微囊藻屬于藍藻,其產生的毒素污染水體。

①對如何養好魚,民間有“養魚先養水”的說法,由圖1分析可知,當水體營養化程度處于 中營養化中營養化時,有利于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②綠色能源工程可以利用藍藻來制作生物柴油,這一研究成果表明,生物多樣性具有 直接直接價值。
③將湖水培養液稀釋100倍,采用血球計數板(規格為1mm×1mm×0.1mm)計數,觀察到的計數室中三類藻細胞分布如圖2(圖示25個中格),則培養液中微囊藻細胞的密度是 8×1078×107個/mL。
(4)研究表明,傳統漁業只重視水草→草食性魚這一條食物鏈,放養的草食性魚高強度的攝食使水草量急劇下降,最終會導致草型湖泊變為藻型湖泊,這個過程屬于群落的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碳在該食物鏈中以 有機物或含碳有機物有機物或含碳有機物形式傳遞。
(5)科研人員針對太湖底棲動物中的優勢種橢圓蘿卜螺的能量收支進行了相應研究,結果如表:
動物名稱 | 能量/(kJ?m-2?a-1) | |||
橢圓蘿卜螺 | 攝入食物中的能量 | 用于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 |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 糞便中的能量 |
516 | 15 | 231 | 270 |
246
246
(kJ?m-2?a-1)。【考點】群落演替的類型.
【答案】顯微鏡觀察是否有細胞核或復雜細胞器;增加;豐富度或物種組成;密度;中營養化;直接;8×107;次生演替;有機物或含碳有機物;246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27 10:35:59組卷:19引用:1難度:0.6
相似題
-
1.某科研小組對玉米地進行了研究,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
A.調查玉米地范圍內物種的豐富度,屬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B.坡上與坡下玉米地的生物存在差異,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 C.玉米地里不同的玉米品種體現了物種的多樣性 D.玉米地里雜草的產生、蚜蟲的遷入,說明群落發生了演替 發布:2024/12/30 23:30:2組卷:8引用:2難度:0.6 -
2.在氣候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棄耕的農田經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過程中( )
A.演替過程屬于初生演替 B.群落的結構逐漸復雜化 C.群落優勢種無明顯變化 D.森林形成后苔蘚會消失 發布:2024/12/31 2:30:2組卷:31引用:19難度:0.9 -
3.南方某地的常綠闊葉林因過度砍伐而遭到破壞。停止砍伐一段時間后,該地常綠闊葉林逐步得以恢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地常綠闊葉林恢復過程中,群落演替的類型為初生演替 B.該地能恢復為常綠闊葉林說明人類活動未影響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常綠闊葉林得以恢復與土壤條件、植物的種子等的保留有關 D.與草叢中動物分層現象相比,針葉林中的動物分層現象較為簡單,豐富度低 發布:2024/12/31 1:0:6組卷:11引用:2難度:0.7
相關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