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離不開一代代優秀中華兒女的不懈探索、無私奉獻。為此,學校開展了以“弘揚民族精神 歌頌優秀人物”為主題的系列活動。
【活動一 先輩腳印:繼承精神 不忘初心】
1979年的一天,新疆馬蘭,“起爆”這兩個字喊出后,沒有蘑菇云,也沒有爆炸聲。全場死一般的沉寂。鄧稼先知道出事了。他心急如焚,告訴大家,必須馬上確定核彈的彈芯核反應了沒有。如果核反應發生了,就等于在中國本土上放了一顆核彈。鄧稼先決定親自去找,他沒有理會同事們的勸阻,立即乘車出發,他心里還有一句沒有說出來的話:“這事我不去誰去?”
到了事故發生地區的附近,一下車,鄧稼先立即感覺到了此地的危險性,這是核科學家的直覺。眾人下車,決定和他一起去找,他堅決阻攔。平時溫文爾雅的鄧稼先火冒三丈,呵斥趙敬璞副部長:“你給我站住!你進去沒用,沒有必要!”“沒有必要”這半句話掩蓋了后面的重點——“沒有必要白白犧牲”。
鄧稼先把同行的人都呵斥在了一邊,他獨自走了進去。鄧稼先把輻射的危險“忘”得一干二凈。他完全和平時一樣,只不過多了一份急切的焦慮心情。他彎著腰一步一步地走在戈壁灘上,銳利的目光四處掃視,邊走邊找。終于,彈芯被他找到了。高度的責任感使他在一瞬間變成了一個傻子,他竟用雙手捧起了碎彈片——這個含有劇毒的危險的放射物。
他仔細看了看,立即放心了,最擔心的后果沒有出現。因精神高度緊張而疲憊不堪的他緩步走向遠方的車子。他見到趙副部長的第一句話就是“平安無事”。
(1)以上是同學們收集的革命先輩不畏犧牲、無私奉獻的故事。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DD
A.文段中畫橫線的“心急如焚”“火冒三丈”“焦慮心情”的短語類型相同。
B.文段中加點詞語“沉寂”“理會”“掃視”的詞性各不相同。
C.文段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是一個疑問句。
D.“因精神高度緊張而疲憊不堪的他緩步走向遠方的車子”一句的主干是“他走向車子”。
【活動二 感動中國:來者風采 砥礪前行】
(2)活動進程中,校園廣播站廣播了一位2022年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為青少年樹立了榜樣。請你用簡潔的語句概括廣播的內容。(40字以內)
錢七虎,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科技強軍、為國鑄盾的防護工程專家,是現代防護工程理論的奠基人。20世紀60年代,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國外軍事工程學院畢業,懷揣著許黨報國的堅定信念,回國投身于現代防護工程建設事業。50多年來,他勇攀科技高峰,建立了從淺埋工程到深埋工程防護等理論體系,制定了我國首部人防工程防護標準,解決了核武器和常規武器工程防護關鍵技術難題,為我國防護工程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因此,他榮獲國家人防科技進步一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及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還被表彰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道德模范、感動中國人物。
【活動三 啟迪心智:優秀人物 精神引領】
(3)文學社計劃從本學期的名著中推薦一個英雄人物,以激勵同學們奮發向上。請從下面兩部名著中任選一個人物,結合書中相關情節,闡述你選擇他/她的理由。(不少于50字)
備選名著:《駱駝祥子》《海底兩萬里》
【答案】D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28 8:0:9組卷:4引用:1難度:0.6
相似題
-
1.下列短語類型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敬畏自然 智取生辰綱 傅雷家書 談讀書 B.我的老師 秋天的懷念 蘇州園林 說和做 C.大雁歸來 生物入侵者 夸父逐日 孫權勸學 D.我的母親 威尼斯商人 孤獨之旅 變色龍 發布:2025/1/2 23:0:3組卷:134引用:1難度:0.8 -
2.下列各項中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人的心靈就像黝黑的泥土,播種什么就會收獲什么。忙碌而憔悴時,你要靜下心來,品清茗的芬芳,聽微風的輕吟。你疲憊的心神這時就會有所慰藉,甚至收獲綻放的心花。當感到思想干癟、言辭匱乏的時候,你不妨坐下來。讀古人的智慧,閱今人的風流,深邃思想的胚芽就會在心中茁壯成長。能否保持這樣一顆赤子之心,決定了你在塵世獲得幸福的程度大小。A.“什么”是代詞,“輕吟”是動詞,“思想干癟”和“茁壯成長”都是偏正短語。 B.“你疲憊的心神這時就會有所慰藉,甚至收獲綻放的心花。”是表示并列關系的復句。 C.“當感到思想干癟、言辭匱乏的時候,你不妨坐下來。”這個句子中,“下來”作補語。 D.畫線句有語病,修改方法是:去掉“能否”。 發布:2024/12/8 6:30:2組卷:185引用:3難度:0.8 -
3.下列關于語法知識及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有錯誤的一項是( )
A.“良好教養”“一封家書”“文明蒙塵”“十分艱巨”這四個短語中,有三個是偏正短語。 B.“少年,讓我們多翻幾頁,多摘幾篇,為青春寫下永恒的注腳。”該句主干是“少年寫下注腳”。 C.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要求詩句字數整齊,通常每首詩八句四聯,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 D.《論語》,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東漢把它列為“七經”之一,宋代把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發布:2024/12/10 15:30:1組卷:105引用:2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