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俄烏沖突已經持續了一年多,依然沒有結束的跡象。雖然包括聯合國在內,多方力量為了實現和平而努力,但效果有限。
為了和平,人類有多努力?近代各種看似相互對立的學說、理論,往往將戰爭描述成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解決大小政治矛盾、利益紛爭的終極途徑,如德國戰略家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戰爭論》(Vom Kriege)就說“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主張“暴力最大限度的使用”。齊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等主張“總體戰”(total war),認為應動員所有能夠運用的資源,竭力摧毀對手參與戰爭的能力,為獲得勝利可以不擇手段。正是這些思潮和實踐,讓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的世界戰禍連綿不絕,并在短時間內爆發了兩次迄今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世界大戰。也正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殘酷,讓各國開始凝聚起越來越強大的、謀求永遠中止戰爭的“終極和平”共識。在這一共識基礎上,人們開始摸索五花八門的、建立永久和平的途徑和機制。
約束性條約和由約束性條約確保的限制軍備擴張機制。最典型的是一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和自1963年《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PTBT)至2017年《禁止核武器條約》達到高峰的一系列軍控、尤其核軍控條約,國際社會希望通過條約和締約國間相互平衡、制衡,達到約束軍備規模、減少戰爭危險的目的。
權威性國際組織。一戰后期,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倡導建立“國聯”,試圖借國際聯盟謀求通過和平手段解決國際紛爭,而建立在二戰反法西斯聯盟勝利基礎上的聯合國,則將“借助權威性國際組織約束全球戰爭”的實踐貫徹到極致。
消滅戰爭策源地。對于這一條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理論和實踐:第一種以一戰后期法國總理克里孟梭為代表,主張“徹底消滅戰爭責任國的戰爭能力”,協約國正是在這一理論主導下,才會在一戰結束后肢解奧匈帝國、差一點瓜分土耳其,并將德國逼入窘境;第二種即英國戰略家富勒所謂“被打倒的敵人要親手扶起來”的理論,認為只有通過主動參與戰敗者的戰后重建,才能消弭仇恨和戰爭隱患,建立持久和平。二戰后針對德、意、日軸心國的“有限清算”,正是以此為理論依據,在“避免重蹈一戰后覆轍”的堂皇借口下發生的。
“恐怖平衡”。希望超級大國間基于“確保相互摧毀”,在擔心發動全面戰爭會導致眾敗俱傷甚至同歸于盡的前提下建立起這種“不敢發動熱戰”的“冷和平”機制,這一“恐怖平衡”在1923年《華盛頓海軍條約》(Washington Naval Treaty)限制英、美、日、法、意五大國海軍擴張中小試牛刀,在二戰后的冷戰、后冷戰時期的“核平衡”時代,更進而成為確保全球“非熱戰”,至少維持“冷和平”的重要前提。
建立“利益共同體”。這是最新穎、最時尚的謀求“終極止戰”理論,認為通過促進和推動全球化和全球產業鏈,讓各國間建立更多共同利益,這樣一來,各國決策者和社會各界就會因為不愿破壞和喪失這些一旦開戰就將遭到重大沖擊的共同利益和紐帶,而竭力避免戰爭、維護和平。
二戰后,國際社會既對法西斯主義進行了徹底清算,又支持和參與了戰敗國的戰后重建和復興,避免了這些國家基于仇恨而再度成為戰爭策源地;二戰后,一方面大國間的“核威懾”相繼成形,另一方面自冷戰時期開始,一系列軍控尤其核軍控條約、機制相繼出臺,“核平衡”不但令二戰結束至今全球再未在戰爭中使用過核武器,也迫使大國間因忌憚“核冬天”而不敢輕易言戰。正是在這種背景和氛圍下,地球在二戰后迎來半個多世紀無世界大戰的“大和平”,這讓許多人相信,人類終于擺脫了戰爭的宿命,戰爭的陰影已經遠離,而烏克蘭危機的全面升級讓許多人如夢方醒。
籠罩在人類頭頂、本以為遠去的戰爭陰云,何以揮之不去?首先,二戰后的國際力量平衡仍是基于“大國根據實力對比瓜分話語權”的強權邏輯,而冷戰后的國際秩序是建立在“一超”獨霸格局上的,這“一霸”將“永遠的世界領導者”當成自身“天賦宿命”,沒落的昔日超級大國不甘沉淪、躍躍欲試的地區強權不愿久受壓制,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對現有的、由“一超”壟斷規則話語權的局面產生不滿,而“一超”又不愿自己的“天賦宿命”喪失……這一切都在悄然堆積著矛盾、怨念和仇恨基因,一旦突破臨界,就可能迸發出大規模戰爭的火星。其次,工業化國家的“滯脹”和新興國家的異軍突起,讓孤立主義和反全球化理論、實踐甚囂塵上,突如其來的全球新冠疫情及其應對措施,又進一步切割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利益紐帶,這一切都意味著和平基因的悄然淡化和戰爭危險的驟然上升。第三,伴隨“反全球化”“反利益共同體”應運而生的,是各國民粹主義情緒的上升,“非此即彼”的二元論、“用武器的批判置換批判的武器”的沖動,尤其是這種論調和實踐在選舉社會和非選舉社會“多快好省”的調動人氣、集聚支持率和壓制異議功效,讓一些決策者在各懷目的支持者的推動下,一步步接近大規模戰爭的邊緣。
盡管二戰后建立的聯合國等機制較諸破產的國聯更公平、更高效,但仍然保留了相當多舊時代痕跡,大國或“大國的朋友”在聯合國機制下很難“循規蹈矩”討回公道,不同陣營間的相互對立和同一陣營內的互相護短,則讓是非也未必總是那么分明。在這種情況下,大國仍能輕易找到用大規模戰爭達到目的、卻可繞開機制制約和懲罰的途徑,而聯合國對熱點地區戰爭威脅的控制,則常常因大國間的相互“使絆子”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虛設。除了相信全世界熱愛和平的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相信自然和社會規律,永遠擺脫戰爭宿命的希望,應該寄托在人類社會進步的糾錯機制上:正是基于對一戰爆發的糾錯,戰后各國才會不遺余力地摸索各種“止戰之道”;也正是懲于一戰后止戰機制的失敗,二戰后才誕生了更完善、更有效,一度讓人們產生“戰爭已遠離”感覺的新機制。
應該可以相信,在猛然發覺大規模戰爭其實可能近在眼前后,痛定思痛的人們會啟動新的糾錯機制,建立起更有效、更完善的避戰、止戰的機制。
(節選自陶短房《我們為何無法擺脫戰爭的陰影》,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C
A.盡管在各種理論、學說中“戰爭”往往被描述成解決人類社會矛盾紛爭的最后方式,而且不可避免,但人類還是應該追求和平。
B.“恐怖平衡”是一種“互相摧毀”性質的建立和平的途徑和機制,采用這種機制可以使超級大國之間存在緊張但穩定的和平。
C.最新穎、最時尚的“終極止戰”理論是建立“利益共同體”,各國決策者會因不愿破壞已經形成的共同利益紐帶而放棄戰爭。
D.二戰后,大國為達到一定的目的,相互暗中要弄手段,使得聯合國對熱點地區戰爭威脅的控制機制收效甚微,甚至形同虛設。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DD
A.以德國戰略家的理論為代表的戰爭思潮和實踐,讓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的世界戰禍不斷,并讓人類產生了達成終極和平的共識。
B.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與英國戰略家富勒的理論和實踐雖然截然相反,但都達到了“消滅戰爭策源地”從而消弭戰爭的目的。
C.由于國際社會希望通過條約和締約國之間的相互平衡、制約,來達到減少戰爭危險的目的,因此二戰后國際力量的平衡是強權邏輯。
D.五十余年的世界和平狀態讓很多人以為人類社會將不會再發生戰爭,但烏克蘭危機的全面升級讓很多人改變了這種不切實際的認識。
(3)下列說法不屬于材料中人類為了達到“終極和平”而采取的措施的一項是 AA
A.3月10日,在我國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于北京簽署聯合聲明,宣布恢復外交關系,并承諾在兩個月內重開使館和代表機構。
B.一戰后期建立“國聯”,二戰反法西斯聯盟勝利后建立的“聯合國”,都是權威性的國際組織,后者將約束全球戰爭的實踐貫徹到極致。
C.我國分別于1964和1967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成為了世界上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后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D.我國于2013年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關系。
(4)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該如何揮去籠罩在人類頭上的戰爭陰云?
(5)簡要談談文章是如何增強論證說服力的?請從論證方法、語言表達、論據使用中任選兩個角度加以說明。
【答案】C;D;A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12/31 20:0:1組卷:30引用:4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經提出“軸心時代”的概念。他認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幾乎同時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對人類關切的問題提出了獨到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已經成為人類文化的主要精神財富。
某種意義上說,當今世界多種文化的發展正是在2000多年前的軸心時代的基礎上的一次新的飛躍。據此我們也許可以說,將有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出現。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里,各民族、各國家在其經濟發展的同時一定會要求發展其自身的文化,因而經濟全球化將有利于文化的多元發展。
新軸心時代和前一個軸心時代不同,新的軸心時代必須是在互相影響中發展的。前一個軸心時代,雖然提出了問題,可都是獨立提出來的。中國講的天下,就是中國了解的天下,希臘文化也沒有考慮到還有一個中國,還有個印度。而且,那時候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中國吸收印度的東西很多,相應地,印度吸收中國的東西非常少。這實際上是個文化單向傳播的問題,原因是中國的文化比較有包容性。
今天不一樣了,任何一種文化,都得有全球意識。現在,每個國家都不僅僅是要解決自己國家的問題,同時也在解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當然,不能認為古代的問題到現在就沒有意義了,古人提出的問題,有些到現在也沒有解決。中國古代就提出的天人關系問題、古希臘提出的理想世界和現實世界關系問題,這些問題人類還要不斷地解決下去。
假如我們今天能夠進入一個新軸心時代,各種文化之間一定是互相吸收的關系。21世紀世界文化發展很可能形成若干個重要的文化區:歐美文化區、東亞文化區、南亞文化區和中東與北非文化區(伊斯蘭文化區),其他還有以色列和散在各地的猶太文化、南美文化,非洲文化等。這些文化必須好好考慮如何相處的問題。尤其是前四大文化所覆蓋的人口都在10億以上,一個文化消滅另一個文化沒有可能,因為牽扯的人口太多了。最好是用中國的辦法,在對話中相互理解,以求和而不同。我們有可能也有條件把西方的學說中國化,把中國思想加入西方文化,進行平等的對話,我的有些思想可以給他們一些刺激,讓他們去重新思考原來的問題。比如,西方長期存在的是主客二分法,我們不主張主客二分,而是主張天人合一,兩者可以互補。
(選自湯一介《我們在面對一個怎樣的孔子》,有刪改)(1)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同時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對世界產生了影響。
B.在前一個軸心時代,各個國家對自己以外的國家是缺乏了解的,各國的文化也是獨立的不會互相影響。
C.新軸心時代和前一個軸心時代有很大的不同,新軸心時代強調互相影響,互相包容,互相吸收。
D.如果要讓新的軸心時代真正到來,就必須使用中國的辦法,因為中國文化比較有包容性。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闡述了新軸心時代與前一個軸心時代的不同,在第二段中提出了新軸心時代的概念。
B.本文的論點是新軸心時代各國要有全球意識,不僅解決自身問題,同時解決全球問題。
C.實現新軸心時代的前提是世界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吸收,否則就不能迎來新軸心時代。
D.文章最后一段由新軸心時代各種文化的關系引出關于當代我國文化應怎樣發展的討論。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新時期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的多元發展,預示著或許會有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出現。
B.經濟全球化將有利于文化多元發展,因為各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一定會要求發展其文化。
C.只有世界各民族、各國家的文化都有全球意識,才有可能促成新的軸心時代的到來。
D.新軸心時代到來后,世界文化一定會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最終各國文化將達成統一。發布:2025/1/4 2:0:3組卷:2引用:1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我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通觀歷史上的立法可以發現,能夠被命名為“法典”的法律,大體上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該立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二是該立法體系龐大,法律制度規模大,法律條文在當時的社會是最多的;三是立法者要突出該法的體系性,強調立法的邏輯和規律。我國民法典就是因為符合這三個方面的特征,才被定名為“法典”。
首先,從立法的重要性來看,民法典的定名是對民法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遵循和依靠的充分肯定。民法規范社會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民法的內容涉及社會成員的全部,也涉及他們從事社會活動的時時刻刻。所以,民法典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于憲法。另外,基本權利是我國憲法承認和保護的核心,而人民大眾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主要表現為民事權利。在一個法治社會里,對于民事行為的規范,屬于社會的常規性、普遍性、基礎性、全局性活動,而民法就是開展這些活動的法律遵循和依靠。從這個角度看,民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稱得上是“國家重典”。
其次,民法的法律規范和制度體系十分龐大,遠遠超過其他任何法律,使用“法典”來定名,說明其立法體量的顯著差異。世界上著名的民法典,比如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包括瑞士債法),其條文都超過了2200條。我國民法典法律條文包括七編、1260條,近80章,僅漢語字數就超過了10萬。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民法典并不是全部民法規范和制度的立法,而僅只是民法一般法或者基本法的立法,在此之外,還有商事立法、知識產權立法和社會權利立法等民法特別法。無論如何,此次編纂完成的民法典,其體量也遠遠超過其他法律,將其稱為“法典”,凸顯了它在規范和制度體量上的重要性。
再次,民法典命名的使用,強調龐大的民法規范、制度整合為一體之時的體系科學性和邏輯性。對民法規范、制度的編纂和整理工作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找到龐大的民法規范、制度之間的內在邏輯,以及觀察這一邏輯的基本方法。如果不依靠這些基本邏輯來編纂,民法典根本無從談起,因為大量的民法規范和制度都是一盤散沙,或是被形容為“隨意堆放的一袋土豆”。民法中的體系性科學,是人類社會依據民法治理國家的經驗總結,既是民法典編纂的基本技術手段,也是我們從事民法學習研究和民事司法活動的基本技能。
同時,依據體系性科學,我國民法典編纂還采取了總則和分則相互區分的模式。民法典編纂借鑒了數學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把民事活動中具有共同性的規則“提取”出來,作為一般規則規定在民法典之中。然后,民法典又把具體民事權利按照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區分來劃分為多個分則,在這些分則之中展現各種權利及其相對具體的要求。這樣的編纂方式,極大節約了立法成本,不僅是體現法律關系邏輯和民事權利區分科學的最佳方式,也是學習研究、貫徹實施民法的最佳方式。總體而言,本次民法典編纂按照體系化科學的要求,消除了原有民事立法散亂且存在內在混亂的弊端,遏制了立法盲目和沖動,實現了民事立法體系的極大改進,充分彰顯了民法發展史上曾倡導的“體系化效應”的積極作用,民法典被定名為“典”,可謂實至名歸。
(摘編自孫無忠《民法典何以為“典”》)(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被定名為“典”,是實至名歸的。
B.編纂者借鑒了數學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采取了總則和分則相互區分的模式,使我國民法典編纂獲得成功。
C.只有依靠龐大的民法規范、制度之間的內在邏輯,以及觀察這一邏輯的基本方法,才能成功編纂民法典。
D.我國民法典之所以被定名為“法典”,是因為民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脈絡清晰,層次分明,闡述清楚,對讀者了解我國民法典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B.文章以總分總的結構形式,較為詳細地分析了我國民法典命名為“法典”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舉法、德、瑞士等國民法典的例子,從立法體量角度證明了我國民法典定名的合理性。
D.文章關于民法典依據體系性科學編纂的論述,從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科學立法的重要性。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一項是
A.我國民法典區分總則和分則的編纂方式極大地節約了立法成本,也有利于學習研究和貫徹實施民法。
B.我國民法典立法體系龐大,法律條文多達上千條,漢語字數超過了10萬,但也只涉及民法一般法或基本法的立法。
C.我國憲法承認和保護的核心是人民群眾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這兩者主要表現為民事權利。
D.依據體系性科學,我國本次民法典的編纂實現了民事立法體系的極大改進,充分彰顯了“體系化效應”的積極作用。發布:2025/1/3 20:30:3組卷:7引用:1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題
中國古代鄉村社會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國人慎終追遠的重要場所,彰顯著“敬宗收族、親親有愛”的禮之精神。禮是有秩序的愛。祠堂以血緣之基,融道德、信仰、禮三者于一體,規范禮制,聚族祭祀先人,團結族人,表達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國古代農耕文明在漫長的進程中,以“地緣”關系為依據,以“親族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了宗族--家族共同體,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緣--政治”團體。宋代程頤倡導士大夫階層的宗族祭祀,范仲淹、司馬光等大儒們都在思考著同一個問題,即通過哪種方式重建社會。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禮》,提出了“祠堂”這一名詞,確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以程、朱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確定了家禮構想,目的是復興宗子法,使朝廷有“世臣”。程子所立祭祀之法的本意是,祭祀的主體是士大夫的宗子,不是庶人。一個家族祭祖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個家族由宗子率領祭祀共同的祖先,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現了不設立宗子的“族”。一個同族同姓的村落,盡管沒有“宗”,仍然可以被稱為“宗族”,這個時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緣--社會”團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宗族大家族乃至族內小家庭之間的“親親”要求,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這種“親親”的基礎上,通過祭祀共同的祖先,達到凝聚人心,團結族人,互愛互助的效果。這樣,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僅成為人與人之間的人倫共同體,而且成為生者與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體,成為維持社會穩定、一統天下的重要環節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與社會功能。
祠堂祭祀有多種,有季祭、節祭、生辰祭、忌日祭等,不管豪門或寒族,對祭祀都十分重視,儀式莊嚴,禮節隆重。祭祀先人是為了教育后人,立約族規是為了懲治違規犯律,借祖宗之威,稟祖宗之訓,在一定程度上賦予宗族管理權力的合法性。在祭祀中族長要宣讀族規和家訓以及族譜,族長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講傳統倫理,告誡和懲罰犯錯子孫。凡做了錯事的族人須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這樣的方式來懲治不良行為。通過祠堂祭祀活動向后人宣講孝悌忠信等倫理道德。祭畢,后輩向前輩行禮,族人之間相互行禮,這樣,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種精神聯系的紐帶。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家族成員從兒童期起就受長幼之序、孝悌之禮等熏陶。祭祀活動既加強了血緣關系,又強化了家族內部的向心力,從而對族中成員的行為起到榜樣或約束作用,在特定條件下,成為一種群體標準模式,向前人表達崇敬和哀思,為后人樹立效法的楷模。
(摘編自李玲《祠堂之禮:有秩序的愛》)(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祠堂作為我國鄉村中的禮制性建筑,具有增強宗族血緣聯系、規范社會禮制的功能。
B.祠堂在以血緣為坐標的宗族關系中,通過拜祖敬宗與祭祖收族,從精神上團聚宗族。
C.宗族通過祭祀活動來達到教育后人的目的,同時合法地管理宗族,懲戒違法子孫。
D.祠堂可作為本族處理家族內部事務、樹優立榜、賞勤罰懶、宣講倫理道德的地方。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宗明義,指出祠堂彰顯著“敬宗收族,親親有愛”的禮之精神,為后文的論述奠定了基礎。
B.文章第二段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展示了宗族的形成和祠堂的出現,闡釋了祠堂祭祀蘊含的精神價值。
C.文章第三段照應第一段闡述祠堂的功能,從祭祀先人的功能引出強化宗族觀念、團結族人的作用。
D.文章第三段運用舉例論證闡釋祠堂祭祀活動的內容,指出了祠堂對家族成員的榜樣或約束作用。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中國古代社會有著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所以中國古代鄉村社會都存在祠堂。
B.族人可以在春節、清明、冬至等傳統節日時以及自己生辰之時來祠堂祭祀祖先,重溫家訓。
C.古代社會宗族擁有一定的社會管理權,所以族人一旦違犯了族規,宗族就可以在祠堂中懲戒。
D.由于祠堂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時期的產物,所以隨著時代發展、文明進步,祠堂將會消失。發布:2025/1/1 4:30:2組卷:6引用:1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