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年黑龍江省哈爾濱三中高考語文三模試卷

          發布:2024/12/18 9:0:2

          一、現代文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俄烏沖突已經持續了一年多,依然沒有結束的跡象。雖然包括聯合國在內,多方力量為了實現和平而努力,但效果有限。
                  為了和平,人類有多努力?近代各種看似相互對立的學說、理論,往往將戰爭描述成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解決大小政治矛盾、利益紛爭的終極途徑,如德國戰略家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戰爭論》(Vom Kriege)就說“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主張“暴力最大限度的使用”。齊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等主張“總體戰”(total war),認為應動員所有能夠運用的資源,竭力摧毀對手參與戰爭的能力,為獲得勝利可以不擇手段。正是這些思潮和實踐,讓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的世界戰禍連綿不絕,并在短時間內爆發了兩次迄今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世界大戰。也正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殘酷,讓各國開始凝聚起越來越強大的、謀求永遠中止戰爭的“終極和平”共識。在這一共識基礎上,人們開始摸索五花八門的、建立永久和平的途徑和機制。
                  約束性條約和由約束性條約確保的限制軍備擴張機制。最典型的是一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和自1963年《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PTBT)至2017年《禁止核武器條約》達到高峰的一系列軍控、尤其核軍控條約,國際社會希望通過條約和締約國間相互平衡、制衡,達到約束軍備規模、減少戰爭危險的目的。
                  權威性國際組織。一戰后期,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倡導建立“國聯”,試圖借國際聯盟謀求通過和平手段解決國際紛爭,而建立在二戰反法西斯聯盟勝利基礎上的聯合國,則將“借助權威性國際組織約束全球戰爭”的實踐貫徹到極致。
                  消滅戰爭策源地。對于這一條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理論和實踐:第一種以一戰后期法國總理克里孟梭為代表,主張“徹底消滅戰爭責任國的戰爭能力”,協約國正是在這一理論主導下,才會在一戰結束后肢解奧匈帝國、差一點瓜分土耳其,并將德國逼入窘境;第二種即英國戰略家富勒所謂“被打倒的敵人要親手扶起來”的理論,認為只有通過主動參與戰敗者的戰后重建,才能消弭仇恨和戰爭隱患,建立持久和平。二戰后針對德、意、日軸心國的“有限清算”,正是以此為理論依據,在“避免重蹈一戰后覆轍”的堂皇借口下發生的。
            “恐怖平衡”。希望超級大國間基于“確保相互摧毀”,在擔心發動全面戰爭會導致眾敗俱傷甚至同歸于盡的前提下建立起這種“不敢發動熱戰”的“冷和平”機制,這一“恐怖平衡”在1923年《華盛頓海軍條約》(Washington Naval Treaty)限制英、美、日、法、意五大國海軍擴張中小試牛刀,在二戰后的冷戰、后冷戰時期的“核平衡”時代,更進而成為確保全球“非熱戰”,至少維持“冷和平”的重要前提。
                  建立“利益共同體”。這是最新穎、最時尚的謀求“終極止戰”理論,認為通過促進和推動全球化和全球產業鏈,讓各國間建立更多共同利益,這樣一來,各國決策者和社會各界就會因為不愿破壞和喪失這些一旦開戰就將遭到重大沖擊的共同利益和紐帶,而竭力避免戰爭、維護和平。
                  二戰后,國際社會既對法西斯主義進行了徹底清算,又支持和參與了戰敗國的戰后重建和復興,避免了這些國家基于仇恨而再度成為戰爭策源地;二戰后,一方面大國間的“核威懾”相繼成形,另一方面自冷戰時期開始,一系列軍控尤其核軍控條約、機制相繼出臺,“核平衡”不但令二戰結束至今全球再未在戰爭中使用過核武器,也迫使大國間因忌憚“核冬天”而不敢輕易言戰。正是在這種背景和氛圍下,地球在二戰后迎來半個多世紀無世界大戰的“大和平”,這讓許多人相信,人類終于擺脫了戰爭的宿命,戰爭的陰影已經遠離,而烏克蘭危機的全面升級讓許多人如夢方醒。
                  籠罩在人類頭頂、本以為遠去的戰爭陰云,何以揮之不去?首先,二戰后的國際力量平衡仍是基于“大國根據實力對比瓜分話語權”的強權邏輯,而冷戰后的國際秩序是建立在“一超”獨霸格局上的,這“一霸”將“永遠的世界領導者”當成自身“天賦宿命”,沒落的昔日超級大國不甘沉淪、躍躍欲試的地區強權不愿久受壓制,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對現有的、由“一超”壟斷規則話語權的局面產生不滿,而“一超”又不愿自己的“天賦宿命”喪失……這一切都在悄然堆積著矛盾、怨念和仇恨基因,一旦突破臨界,就可能迸發出大規模戰爭的火星。其次,工業化國家的“滯脹”和新興國家的異軍突起,讓孤立主義和反全球化理論、實踐甚囂塵上,突如其來的全球新冠疫情及其應對措施,又進一步切割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利益紐帶,這一切都意味著和平基因的悄然淡化和戰爭危險的驟然上升。第三,伴隨“反全球化”“反利益共同體”應運而生的,是各國民粹主義情緒的上升,“非此即彼”的二元論、“用武器的批判置換批判的武器”的沖動,尤其是這種論調和實踐在選舉社會和非選舉社會“多快好省”的調動人氣、集聚支持率和壓制異議功效,讓一些決策者在各懷目的支持者的推動下,一步步接近大規模戰爭的邊緣。
                  盡管二戰后建立的聯合國等機制較諸破產的國聯更公平、更高效,但仍然保留了相當多舊時代痕跡,大國或“大國的朋友”在聯合國機制下很難“循規蹈矩”討回公道,不同陣營間的相互對立和同一陣營內的互相護短,則讓是非也未必總是那么分明。在這種情況下,大國仍能輕易找到用大規模戰爭達到目的、卻可繞開機制制約和懲罰的途徑,而聯合國對熱點地區戰爭威脅的控制,則常常因大國間的相互“使絆子”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虛設。除了相信全世界熱愛和平的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相信自然和社會規律,永遠擺脫戰爭宿命的希望,應該寄托在人類社會進步的糾錯機制上:正是基于對一戰爆發的糾錯,戰后各國才會不遺余力地摸索各種“止戰之道”;也正是懲于一戰后止戰機制的失敗,二戰后才誕生了更完善、更有效,一度讓人們產生“戰爭已遠離”感覺的新機制。
                  應該可以相信,在猛然發覺大規模戰爭其實可能近在眼前后,痛定思痛的人們會啟動新的糾錯機制,建立起更有效、更完善的避戰、止戰的機制。
            (節選自陶短房《我們為何無法擺脫戰爭的陰影》,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盡管在各種理論、學說中“戰爭”往往被描述成解決人類社會矛盾紛爭的最后方式,而且不可避免,但人類還是應該追求和平。
            B.“恐怖平衡”是一種“互相摧毀”性質的建立和平的途徑和機制,采用這種機制可以使超級大國之間存在緊張但穩定的和平。
            C.最新穎、最時尚的“終極止戰”理論是建立“利益共同體”,各國決策者會因不愿破壞已經形成的共同利益紐帶而放棄戰爭。
            D.二戰后,大國為達到一定的目的,相互暗中要弄手段,使得聯合國對熱點地區戰爭威脅的控制機制收效甚微,甚至形同虛設。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以德國戰略家的理論為代表的戰爭思潮和實踐,讓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的世界戰禍不斷,并讓人類產生了達成終極和平的共識。
            B.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與英國戰略家富勒的理論和實踐雖然截然相反,但都達到了“消滅戰爭策源地”從而消弭戰爭的目的。
            C.由于國際社會希望通過條約和締約國之間的相互平衡、制約,來達到減少戰爭危險的目的,因此二戰后國際力量的平衡是強權邏輯。
            D.五十余年的世界和平狀態讓很多人以為人類社會將不會再發生戰爭,但烏克蘭危機的全面升級讓很多人改變了這種不切實際的認識。
            (3)下列說法不屬于材料中人類為了達到“終極和平”而采取的措施的一項是
             

            A.3月10日,在我國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于北京簽署聯合聲明,宣布恢復外交關系,并承諾在兩個月內重開使館和代表機構。
            B.一戰后期建立“國聯”,二戰反法西斯聯盟勝利后建立的“聯合國”,都是權威性的國際組織,后者將約束全球戰爭的實踐貫徹到極致。
            C.我國分別于1964和1967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成為了世界上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后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D.我國于2013年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關系。
            (4)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該如何揮去籠罩在人類頭上的戰爭陰云?
            (5)簡要談談文章是如何增強論證說服力的?請從論證方法、語言表達、論據使用中任選兩個角度加以說明。

            組卷:30引用:4難度:0.5

          (二)現代文閱讀Ⅱ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湖底
            阿城
                  后半夜,人來叫,知青們都起了。
                  摸摸索索,正找不著褲子,有人開了燈,晃得不行。渾身刺癢,就橫著豎著斜著撓。都撓,咔哧咔哧的。說,你說今兒打得著嗎?打得著,那魚海了去了。聽說有這么長。可不,晾干了還有三斤呢。鬧好了,每人能分小二百,吃去吧。
                  人又來催。門一開,涼得緊,都叫,關上關上!快點兒快點兒,人家司機不等。這就來,也得叫人穿上褲子呀!穿什么褲子,光著吧,到那兒也是脫,怎么也是脫。
                  不但褲子穿上了,什么都得穿上,大板兒皮襖一裹,一個一個地出去,好像羊豎著走。
                  涼氣一下就麻了頭皮,捂上帽子,只剩一張臉沒有知覺。一吸氣,肺頭子冰得疼。真冷。玩兒命啊。吃點子魚,你看這罪受的。
                  都說著,都上了車。車發動著,呼的一下躥出去,都摔在網上了,都笑,都罵,都不起來,說,躺著吧。
                  草原凍得黑黑的,天也黑得冷,沒有一個星星不哆嗦。就不看星星,省得心里冷。
                  騎馬走著挺平的道兒,車卻跑得上上下下。都忍著說,顛著暖和。天卻總也不亮,都問,快到了吧?別是迷了。
                  車也不說一聲兒,一下停住。都滾到前頭去了。互相推著起來,都四面望,都說,哪兒哪?怎么瞅不見呀?車大燈亮了,都叫起來,那不是!
                  草原不知怎么就和水接上了。燈柱子里有霧氣,瞅不遠。都在車上抓漁網,胡亂往下扔。扔了半天,扔完了。都往下跳,一著地,嗬,腳腕沒知覺,跺,都跺,響成一片。
                  車轉了個向,燈照著網。都擇,擇成一長條,三十多米,一頭拴在車頭右邊。剛還黑著,一下就能看見了,都抬頭,天麻麻亮。都說,剛才還黑著呢。
                  先攏起一堆火。都伸出手,手心翻手背,攥起來搓,再伸出去,手背翻手心,摸摸臉,鼻頭沒知覺。都瞅水。
                  說是湖,真大,沒邊兒。湖面比天亮著幾成。怪了,還沒結冰。都說,該結了,怎么還沒結呢?早呢,白天還暖和呢,就是晚上結了,白天也得化。這才剛立秋。剛立秋就這么冷。后半夜冷。關外不比關里。北京?北京立秋還下水游泳呢!霜凍差不多了,霜凍也沒這疙冷。
                  酒拿出來了,說,都喝。喝熱了,下水。火不能烤了,再烤一會兒離不了,誰也不愿下了,別烤了,別烤了。都離開了,酒傳著喝。
                  天一截比一截亮。湖紋絲不動。
                  都甩了大羊皮襖,縮頭縮腦地解襖扣子。絨衫不脫,脫褲子。都趕緊用手搓屁股,搓大腿,搓腿肚子,咔哧咔哧的。
                  搓熱了,搓麻了,手都搓燙了,指尖還冰涼。都佝著腰,一人提一截網,一長串兒,往水里走。
                  都嚷,這水真燙啊!要不魚凍不死呢,敢情水里暖和。你說人也是,咋不學學魚呢?嘿,人要學了魚,趕明兒可就是魚打人了。把人網上來,開膛,煺毛,抹上鹽,晾干了,男人女人堆一塊兒,魚穿著襖,喝著酒,一筷子一筷子吃人,有熏人,有蒸人,有紅燒人,有人湯。
                  都笑著,都哆嗦著,漸漸往深里走。水一圈兒一圈兒順腿涼上來。最涼是小肚子,一到這兒,都吆喝。
                  水是真清。水底灰黃灰黃的。腳碰到了,都嚷,嘿,踩著了,懶婆娘似的,天都亮了,還不起!別嚷別嚷:魚一會兒跑了。
                  網頭開始往回兜,圍了一大片,人漸漸又走高了,水一點一點淺下去,水順著腿往下流,屁股上閃亮閃亮的。都叫,快!快!凍得老子頂不住了!
                  天已大亮,網兩頭都拴在車頭后面。司機說,好了沒有?都說,好了好了,就看你的了!
                  半天沒動靜。司機一推門,跳下來,罵,媽的,凍上了,這下可毀了!都光著屁股問,拿火烤烤吧?
                  司機不說話,拿出搖把搖。還是不行,就直起腰來擦一下頭。都在心里說,嘿,這小子還出汗了。
                  司機的胳膊停在腦門上,不動,呆呆的。
                  都奇怪了。心里猛的一下,都回過頭去。
                  一疙瘩紅炭,遠遠的,無聲無息,一躥,大了一點兒。屁股上都有了感覺。那紅炭又一躥,又大了一點,天上滲出血來。都噤聲不得,心跳得咚咚的,都互相聽得見,都說不出。
                  還站在水里的都一哆嗦,喉嚨里亂動。聽見那怪怪的聲音,岸上的都向水里跑。
                  湖水顫動起來,讓人眼暈,呆呆地看著水底。灰黃色裂開億萬條縫,向水面升上來。
                  都是魚。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文一共出現了幾十個“都”字,絲毫不給人重復啰嗦之感,而是向讀者呈現了特殊年代,草原知青們的集體記憶。
            B.“車發動著,呼的一下躥出去”“車也不說一聲兒,一下停住。都滾到前頭去了。”表現了司機做事不顧及他人感受。
            C.小說中,“冷”意透徹全篇,從半夜的“涼氣”,寫到湖水“涼上來”,再到車“凍上了”,充分體現了草原秋夜的特征。
            D.小說注重描寫特定情境下人物的感受,如結尾畫線句寫出了紅日初升的光亮與溫暖,打魚的人們受到了大自然的震撼。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個一個地出去,好像羊豎著走”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知青們穿著皮襖魚貫而出的樣子,形象而幽默。
            B.小說按照時間順序展開敘述,后半夜知青們被叫醒,之后,上車,趕路,下水布網,日出時看到魚,文本思路清晰。
            C.“草原凍得黑黑的,天也黑得冷”。“寒冷”和“黑暗”兩個特點交互出現在兩個句子的謂語和補語中,用語奇特。
            D.小說采用留白式的結尾,含蓄而雋永,耐人尋味,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豐富人物形象,突出了小說主題。
            (3)《湖底》具有散文化小說的文體特征,請結合文本,從不同側面分析其散文化傾向的特點。
            (4)《湖底》被收錄在阿城文集《遍地風流》中,阿城在文集的《自序》里寫到:“文章是狀態的流露,年輕的時候當然就流露出年輕的狀態。”在《湖底》中,我們可以從知青們身上感受到哪些“年輕”的狀態?

            組卷:9引用:2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近日,南方周末發布了《2023打工人胃健康洞察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令人意外的是,從胃病的比例上看,并非年長的70后、60后胃病比例更高,①_____,胃病發病已經呈現年輕化的趨勢。
            確診胃病比例——分年齡

                  報告顯示,情緒“三高”(高焦慮、高緊張、高壓力)打工人的胃部不適和胃病比例高于整體受訪打工人,胃腸道神經系統是人體除大腦之外最大的神經區域,②_____,改變胃腸道系統的運行方式。
                  與焦慮壓力“沆瀣一氣”的,還有打工人紊亂的生活作息。熬夜和睡眠不足的打工人,胃不適比例略高于整體打工人。與此同時,熬夜睡眠不足的人群,在不重視營養搭配、吃夜宵、嗜好辛辣刺激食物等不良習慣上都有較高的比例。專家指出,重油重鹽的飲食傾向是很多人都沒有發現的胃病癥結所在。過多的攝入食鹽會破壞胃黏膜,增加胃炎風險,③_____。在胃癌高發的東亞各國,都有長期吃高鹽食物和腌制食物的傳統。胃病的惡化往往是悄無聲息的,因此早預防、早發現至關重要。
            (1)請結合文段的圖文信息,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每處不超過16個字。
            (2)4月9日是“國際護胃日”,打工人的胃健康一度成為熱點。請你根據文段內容,給打工人守護胃健康三點建議,每點不超過4個字;并根據你的建議運用恰當修辭寫一條宣傳語,15字以內。

            組卷:6引用:1難度:0.5

          四、寫作

          • 8.閱讀下面的漫畫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依據漫畫寓意并聯系現實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辯證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組卷:7引用:2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