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答題。
蓋嘗求之于六經【1】,至于《詩》與《春秋》之際,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終本末,各有條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賊,而足以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奪,而足以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備。此固非有深遠而難見,勤苦而難行者也。故《詩》之為教也,使人歌舞佚樂,無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春秋》力爭于毫厘之間,而深明乎疑似之際,截然其有所必不可為也。不觀于《詩》,無以見王道之易。不觀于《春秋》,無以知王政之難。
自孔子沒,諸子各以所聞著書,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無有統要,若孟子,可謂深于《詩》而長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計。至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見也。
孟子嘗有言矣:“人能充其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其無欲為穿窬【2】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3】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惟其不為穿窬也,而義至于不可勝用。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計。嗚呼,此其所以為孟子歟!后之觀孟子者,無觀之他,亦觀諸此而已矣。
(取材于蘇軾《孟軻論》,有刪改)注釋:【1】六經:指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樂》《春秋》。【2】穿窬(yú):穿墻(偷盜)。【3】餂(tiǎn):取,謀取。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DD
①蓋嘗求之于六經 求:研究
②父子不相賊賊:傷害
③使人歌舞佚樂 佚:通“逸”。安逸、安閑。
④深于《詩》而長于《春秋》者矣 深:深刻
⑤充乎天地,放乎四海 乎:相當于“于”,在。
⑥而毫厘有所計 計:論述、涉及
⑦而仁不可勝用也 勝:盡
⑧此其所以為孟子歟 所以:用來……的
A.①⑥B.②⑦C.③⑤D.④⑧
(2)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A
A.始終本末,各有條理
(做事)要始終如一,并遵循一定的規律條理。
B.《春秋》力爭于毫厘之間,而深明乎疑似之際
《春秋》一書努力在細微的事件之間,揭示歷史的是非疑惑。
C.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
(士大夫們)可以說卻不說,是用這種不說話的方式謀取(利益)。
D.惟其不為穿窬也,而義至于不可勝用
只有不做(類似于)穿墻偷盜的(謀求私利的事),“義”才能成為用不盡(的財富)。
(3)根據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D
A.要從天下容易做到的事情開始來匡正百姓行為,達到教化人民的目的。
B.看《詩經》可以知道建立王道的容易,看《春秋》可以知道建立王政的艱難。
C.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外,諸子百家都沒有真正探尋到孔子學說的源流。
D.作者認為,后世學者研究孟子學說應主要關注其“仁義”的核心思想。
(4)將下面語句譯為現代漢語。
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奪,而足以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備。
(5)作者認為“其道始于至粗”,意思是孟子的思想從淺近之處開始。請結合下面的鏈接材料,對作者的觀點加以分析。
鏈接材料: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節選自《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答案】D;A;D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5/27 14:0:0組卷:1引用:1難度:0.4
相似題
-
1.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規 執 政
劉基
①郁離子謂執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數①與,□亦以為良而倚以圖治與?”執政者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郁離子曰:“若是,則相國之政與相國之言不相似矣。”
②執政者曰:“何謂也?”郁離子曰:“仆聞農夫之為田也,不以羊負軛;賈子之治車也,不以豕驂服。知其不可以集事,恐為其所敗也。是故三代之取士也,必學而后入官,必試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問其系族,惟其賢,不鄙其側陋。 今風紀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選也。儀服云乎哉?言語云乎哉?乃不公天下之賢,而悉取諸世胄昵近之都那豎②為之,是愛國家不如農夫之田、賈子之車也。”
③執政者許其言,而必忤之。
【注】①具數:湊數。 ②都那豎:紈绔子弟。
(1)填入第①段方框處最恰當的虛詞是
A.抑 B.且 C.或 D.夫
(2)“農夫不以羊負軛,賈子不以豕驂服”借此說明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話回答)
(3)文中畫線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如今擔任重要職務的官人,他的耳朵和眼睛與國家的使命一樣重要。
B.現在掌管風氣紀律的官職,像一個人的眼睛和耳朵那樣重要的使命。
C.如今擔任重要職務的人,他的耳朵和眼睛與國家的使命一樣有寄托。
D.現掌管教化綱紀的官職,寄托著像一個人的眼睛和耳朵那樣的使命。
(4)第②段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請舉一例加以分析。
(5)第③段“執政者許其言,而必忤之。”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發布:2025/1/1 4:30:2組卷:7引用:5難度:0.1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黃歇受約歸楚,楚使歇與太子完入質于秦,秦留之數年。楚頃襄王病,太子不得歸。而楚太子與秦相應侯善,于是黃歇乃說應侯曰:“相國誠善楚太子乎?”應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歸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國無窮,是親與國而得儲萬乘也。若不歸,則咸陽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與國而絕萬乘之和,非計也。愿相國孰慮之。”應侯以聞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問楚王之疾,返而后圖之。”黃歇為楚太子計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憂之甚。而陽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陽文君子必立為后,太子不得奉宗廟矣。不如亡秦,與使者俱出;臣請止,以死當之。”楚太子因變衣服為楚使者御以出關,而黃歇守舍,常為謝病。度太子已遠,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歸,出遠矣。歇當死,愿賜死。”昭王大怒,欲聽其自殺也。應侯曰:“歇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無罪而歸之,以親楚。”秦因遣黃歇。
歇至楚三月,楚頃襄王卒,太子完立,是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后十五歲,黃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邊齊,其事急,請以為郡便。”因并獻淮北十二縣,請封于江東。考烈王許之。春申君因城故吳墟,以自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時齊有孟嘗君,趙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
……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選自《史記?春申君列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
B.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
C.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
D.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相國:古代官名,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諸侯國設此官職,為百官之長。后為宰相的尊稱。
B.春申君:黃歇,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并稱為“戰國四公子”。
C.元年:在古代,多指帝王或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考烈王元年就是指考烈王即位的第一年。
D.江東:泛指長江下游以東地區。古人在地理上以東為右,故江東又稱江右。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黃歇對當時秦楚兩國的局勢觀察得非常透徹,他游說秦國相國應侯,在應侯的幫助下,黃歇里應外合,與太子完一起返回楚國。
B.使者為太子駕車回國后,黃歇就守在屋中,稱太子生病不見客。估計太子走遠且秦兵追趕不上后,他才對秦王道出實情。
C.太子登基時,作為獎賞,將江東地區封給春申君,春申君就在吳國故都修建城堡,把它們作為自己的都邑。
D.春申君、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都禮賢下士,招徠賓客,互相爭奪賢士,來輔助君王,掌握國政。
(4)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國無窮,是親與國而得儲萬乘也。
②不如亡秦,與使者俱出;臣請止,以死當之。發布:2025/1/1 4:30:2組卷:4引用:5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霍去病,大將軍青姊少兒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為侍中。善騎射,再從大將軍。大將軍受詔,予壯士,為票姚校尉,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以二千五百戶封冠軍侯。
元狩二年春為驃騎將軍,將萬騎出隴西,有功,益封二千二百戶。其夏,去病與合騎侯敖俱出北地,異道。博望侯張騫、郎中令李廣俱出右北平,異道。廣將四千騎先至,騫將萬騎后。匈奴左賢王將數萬騎圍廣,廣與戰二日,死者過半,所殺亦過當。騫至,匈奴引兵去。騫坐行留,當斬,贖為庶人。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騎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連山,捕首虜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戶。合騎侯敖坐行留不與驃騎將軍會,當斬,贖為庶人。諸宿將所將士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將常選,然亦敢深入,常與壯騎先其大軍,軍亦有天幸,未嘗困絕也。然而諸宿將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親貴,比大將軍。
其后,單于怒渾邪王居西方數為漢所破,亡數萬人,以驃騎之兵也,欲召誅渾邪王。渾邪王與休屠王等謀欲降漢使人先要道邊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得渾邪王使即馳傳以聞。上恐其以詐降而襲邊,乃令去病將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與渾邪眾相望。渾邪裨王將見漢軍而多欲不降者,頗遁去。去病乃馳入,得與渾邪王相見,斬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獨遺渾邪王乘傳先詣行在所,盡將其眾渡河。降者數萬人,號稱十萬。
去病為人少言不泄,有氣敢往。上嘗欲教之吳孫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上為治第,令視之,對曰;“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由此上益重愛之。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上為遣太官赍數十乘,既還,重車余棄粱肉,而士有饑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也。事多此類。
元狩六年薨。上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象祁連山。謚之并武與廣地曰景桓侯。
(節選自《漢書?衛青霍去病列傳》,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渾邪王與休屠王等謀欲降/漢使人先要道邊/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得渾邪王使/即馳傳以聞
B.渾邪王與休屠王等謀欲降漢/使人先要道邊/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得渾邪王使/即馳傳以聞
C.渾邪王與休屠王等謀欲降漢/使人先要道邊/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得渾邪王/使即馳傳以聞
D.渾邪王與休屠王等謀欲降/漢使人先要道邊/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得渾邪王/使即馳傳以聞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封,古時帝王把爵位(有時連土地)或稱號賜給臣子。漢武帝封霍去病為“冠軍侯”,取“功冠全軍”之意。
B.贖,贖刑。起源于傳說中的堯舜時代,《尚書?舜典》說“金作贖刑”。墨、劓、刖、宮、大辟都可以用金抵免。
C.薨,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代以后稱二品以上的官死也叫做“薨”。
D.謚,謚號,根據生前事跡帶有褒貶的評價性質。“景桓”是褒揚霍去病光明磊落、戰功卓著。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霍去病少年得志,深得皇帝歡心。很早就立功封侯,甚至與舅舅衛青平起平坐,這與他是衛皇后姐姐之子有一定關系。
B.霍去病英勇善戰,敢于深入敵陣。在對匈奴作戰中,張騫因行動遲緩,公孫敖由于迷路,都沒有完成會師,受到懲罰。
C.霍去病軍功顯赫,日益受寵顯貴。當時眾多老將并非才能不及,而是霍去病常選拔補充精壯士卒,部隊從沒遭遇絕境。
D.霍去病寡言少語,有勇氣有擔當。漢武帝曾想教他學習古代兵法,他以應更關注實戰謀略之由予以回絕,使武帝更加重視寵愛他。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
②遂獨遺渾邪王乘傳先詣行在所,盡將其眾渡河。
(5)《呂氏春秋》上說“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疵”,請根據文意指出霍去病的“節目”“瑕墑”。發布:2025/1/1 4:30:2組卷:18引用:4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