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19-2020學年北京市房山區高三(上)開學語文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題共1小題

          • 1.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答題。
            材料一
            “孤陳的城市在長夜中埋葬/他們記憶著最美麗的皇后/飄零在西落的太陽下/要先做一場夢”,這是機器人小冰寫的一首詩。人工智能“少女詩人”小冰經過兩年不斷的深度“學習”,如今已具備強大的“創作”能力。只需上傳一張圖片,給幾個關鍵詞,小冰就能在10秒內替你創作出詩歌初稿。在研發過程中,工程師們曾用27個化名,在報刊、豆瓣、貼吧和天涯等多個網絡社區的詩歌討論區中發布小冰的作品,在此過程中,沒有人發現作者是個機器人。后來,小冰研發團隊從小冰寫成的數萬余首詩中挑出139首結集出版,取名“陽光失了玻璃窗”。
                  微軟小冰項目負責人李笛介紹,為了掌握寫詩技能,小冰學習了1920年以來519位詩人的現代詩,被訓練了超過10000次。一開始小冰寫出的詩句毫不通順,后來慢慢變得“風格獨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
                  如果說“詩人”小冰的創作仍是基于對海量文字的統計和計算,那“畫家”小冰的模型已開始基于情感計算框架。換句話說,“畫家”小冰不僅具有IQ(智商),還開始具有EQ(情商),并且其“創作”開始基于情感激發。這個模型有這樣非常鮮明的特點:會大量使用誘發源,不是讓機器把一種已有的視覺元素進行復制,拼接,再轉成另外一種風格重新生成,而是要求在誘發源的幫助下,激發人工智能進行獨立創作。該模型通過對過往400年藝術史上236位人類畫家畫作的學習,已能獨立完成100%原創的繪畫作品。
                  此前世界上大多數人工智能的開發都是圍繞著任務驅動型、知識型的路線來架構。但近些年,各大科技公司越來越重視對人工智能EQ(情商)的開發。除了微軟的小冰,亞馬遜開始希望Alexa能夠有同理心,百度也提出“智能體”的概念,要求人工智能更加有個性,更加有“人設”。人工智能的構建已經從單純的IQ開始向“IQ+EQ”演變。長此以往,人工智能將不僅具備人類的智慧,或許還將擁有人類的情感。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化的表現形式,當人工智能擁有情感,并且能夠依靠情感激發來進行文藝創作,那人類獨有的文藝創作能力的確會受到極大的挑戰。
            材料二
                  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藝術家,大部分人都不認可人工智能機器人寫的詩、畫的畫、作的曲是藝術品。因為藝術被認為是創作者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其主觀情感的呈現,而藝術活動更是一種創造的過程,它充滿感性色彩,人類藝術創造最大的特征就是情感化。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它的整套藝術生產邏輯是基于數據,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藝創作開始加入情感激發和隨機化模塊,但創作的內容仍然是從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組合而成,這種重組方式不能稱為情感化的藝術創作。
                  人類對人工智能文藝創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面基于主觀情感上的“一時難以接受”,因為在人工智能時代,文學藝術可能會是人工智能機器人留給人類的最后一片施展才華的樂園;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文藝方面的“造詣”尚處在“低幼”階段,離人類的文藝創作水平還差很遠,并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然難以跟人類匹敵。
                  以小冰的繪畫作品為例,乍一看,頗具“藝術色彩”,但仔細觀察會發現,那些作品仍然難以擺脫元素堆砌的痕跡。就像“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這個主題,小冰所畫的內容基本上都在“建筑”“人”“家具”這幾個模棱兩可的元素上來回重復。而即便是輸入“城市”這個關鍵詞,小冰依舊會把城市跟椅子、時鐘這類元素聯系到一起,畫作也不算完整,甚至過于抽象。
                  目前來看,人工智能對人類藝術的沖擊,大部分還是體現在心理層面。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人工智能還是很難接替藝術家的創作,即便這些智能機器人創造出一些被人類認可的“藝術品”,那也是基于人的參與設計。人們需要通過了解創作者的人生經歷、社會背景、內心情感,才能試圖揣測一件藝術作品的深意,而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文藝創作”,整體上還難以使其“作品”充滿這種感性的色彩。
            材料三
                  人工智能對于人類生存現實基礎的改變,迫使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藝術與現實的關系、作家和藝術家在藝術活動中的地位、藝術存在的意義及其終極走向等一系列問題。正如藝術批評家李心沫所言,當人類的繪畫作品和運用人工智能程序繪制的作品,已經很難被人區分的今天,我們已經無法對人工智能視而不見,一味地唯我獨尊或排斥是沒有意義的。
                  從積極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雖然給文學藝術的發展帶來了空前的挑戰,但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人類從現在開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來豐富自己的文藝創作。李開復在《人工智能》一書中就指出,人工智能時代,程式化的、重復性的、僅依靠記憶與練習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將是最沒有價值的,基本可以由機器完成。最體現人的綜合素質的技能,比如人對于復雜系統的綜合分析、決策能力,文化藝術的審美和創造性思維,基于愛、恨等情感與他人互動的能力,則在人工智能時代最有價值,也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
                  對文藝家而言,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在極短的時間內閱遍人間所有的藝術精華,達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效果。人工智能機器人還可以為藝術家錦上添花,分析素材,豐富藝術表現手法,讓他們的藝術創作更上一層樓,給人類文學藝術世界增添更加絢麗的色彩,讓文化消費者能體味更為賞心悅目的藝術之美。
                  比如,小冰的繪畫技能應用的領域是服裝面料的圖案設計。李笛介紹,以小冰人工智能框架為基礎,微軟已經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以及幾家最大的紡織面料企業合作開發了人工智能紡織服裝面料圖案設計平臺。該平臺可以設計出1026種服裝面料紋樣和插畫。另外,小冰也參與到了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中,截至目前小冰已經為許多家電臺和電視臺生產了2800多小時的節目。
            (取材于《光明日報》2019年06月12日13版)(1)根據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屬于“畫家”小冰的模型特點的一項是
             

            A.具有IQ(智商)                       B.具有EQ(情商)
            C.把已有的視覺元素進行復制、拼接        D.大量使用誘發源激發進行獨立創作
            (2)根據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一般的網友讀小冰的詩,沒有誰發現這些詩是機器人寫的。
            B.小冰經過訓練一下子就能寫出風格獨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的詩。
            C.人工智能開發都是圍繞任務驅動型、知識型的路線來架構。
            D.人工智能不僅能具備人類的智慧,還能夠擁有人類的情感。
            (3)“大部分人都不認可人工智能機器人寫的詩、畫的畫、作的曲是藝術品。”下列對“不認可”原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類藝術創造最大的特征是情感化,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
            B.人工智能在文藝方面的“造詣”依然處在“低幼”階段。
            C.人工智能的那些繪畫作品還存在大量元素復制堆砌的痕跡。
            D.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文藝創作”從整體上看已經充滿深意。
            (4)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分析了機器人小冰藝術創作的特點,認為可以取代人類獨有的文藝創作能力。
            B.材料二寫了人類對人工智能文藝創作能力的抗拒、排斥的心理以及采用的應對措施。
            C.兩則材料中關于文藝創作必須要有人類的情感的看法是一致的。
            D.兩則材料中關于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類的藝術創造力的看法相似。
            (5)根據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人工智能能夠讓人們重新思考藝術與現實的關系等一系列的問題。
            B.僅依靠記憶與練習就可以掌握的重復性技能都可以由機器完成。
            C.人工智能技術可幫助藝術家提高學習效率,閱遍人間藝術精華。
            D.小冰已經參與到紡織服裝面料圖案設計和廣播電視節目制作中。
            (6)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的藝術創造力嗎?上面三則材料針對這一問題分別表達了什么觀點?請談談你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組卷:3引用:1難度:0.6

          二、本大題共1小題,共26分.

          • 2.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答題。
                  蓋嘗之于六經【1】,至于《詩》與《春秋》之際,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終本末,各有條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而足以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奪,而足以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備。此固非有深遠而難見,勤苦而難行者也。故《詩》之為教也,使人歌舞樂,無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春秋》力爭于毫厘之間,而深明乎疑似之際,截然其有所必不可為也。不觀于《詩》,無以見王道之易。不觀于《春秋》,無以知王政之難。
                  自孔子沒,諸子各以所聞著書,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無有統要,若孟子,可謂于《詩》而長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至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見也。
                  孟子嘗有言矣:“人能充其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用也。人能充其無欲為穿窬【2】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3】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惟其不為穿窬也,而義至于不可勝用。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計。嗚呼,此其所以為孟子歟!后之觀孟子者,無觀之他,亦觀諸此而已矣。
            (取材于蘇軾《孟軻論》,有刪改)注釋:【1】六經:指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樂》《春秋》。【2】穿窬(yú):穿墻(偷盜)。【3】餂(tiǎn):取,謀取。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①蓋嘗之于六經                  求:研究
            ②父子不相賊:傷害
            ③使人歌舞樂                    佚:通“逸”。安逸、安閑。
            于《詩》而長于《春秋》者矣    深:深刻
            ⑤充天地,放乎四海              乎:相當于“于”,在。
            ⑥而毫厘有所計                     計:論述、涉及
            ⑦而仁不可用也                  勝:盡
            ⑧此其所以為孟子歟                所以:用來……的
            A.①⑥B.②⑦C.③⑤D.④⑧
            (2)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始終本末,各有條理
            (做事)要始終如一,并遵循一定的規律條理。
            B.《春秋》力爭于毫厘之間,而深明乎疑似之際
            《春秋》一書努力在細微的事件之間,揭示歷史的是非疑惑。
            C.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
            (士大夫們)可以說卻不說,是用這種不說話的方式謀取(利益)。
            D.惟其不為穿窬也,而義至于不可勝用
            只有不做(類似于)穿墻偷盜的(謀求私利的事),“義”才能成為用不盡(的財富)。
            (3)根據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要從天下容易做到的事情開始來匡正百姓行為,達到教化人民的目的。
            B.看《詩經》可以知道建立王道的容易,看《春秋》可以知道建立王政的艱難。
            C.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外,諸子百家都沒有真正探尋到孔子學說的源流。
            D.作者認為,后世學者研究孟子學說應主要關注其“仁義”的核心思想。
            (4)將下面語句譯為現代漢語。
            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奪,而足以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備。
            (5)作者認為“其道始于至粗”,意思是孟子的思想從淺近之處開始。請結合下面的鏈接材料,對作者的觀點加以分析。
            鏈接材料: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節選自《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組卷:1引用:1難度:0.4

          一、(二)根據要求,完成第12題.(共7分)

          • 3.閱讀下面《論語》的文字,回答問題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
                  注釋:司馬牛,相傳為宋國大夫桓魋的弟弟;傳說他的哥哥桓魋參與宋國叛亂,失敗后逃跑,司馬牛也被迫離宋逃亡到魯。
            (1)孔子認為君子應該具備怎樣的心理品質?
            (2)司馬牛在生活中遇到了怎樣的困擾?孔子的回答對你有怎樣的啟迪?

            組卷:2引用:1難度:0.5

          五、本大題共5小題,共60分.

          • 10.微寫作
            按要求寫作。在《吶喊》《四世同堂》《巴黎圣母院》中,你認為哪一個人物的心靈“善良美好”?寫一首詩或一段抒情文字贊美他(她)。要求:寫出贊美對象的姓名和特點,不超過150字。

            組卷:6引用:1難度:0.7
          • 11.作文
                  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將題目抄在答題卡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通過學習樹立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
                  請以“文化自信”為題,寫一篇議論文。可以從中國的思想文化、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社會生活及人的精神品格等角度,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

            組卷:4引用:1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