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出師表》(節選)
          諸葛亮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乙】《答司馬諫議書》(節選)
          王安石
                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丙】《隆中對》(節選)
          陳壽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B
          B

          A.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
          B.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
          C.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
          D.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
          (2)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賢臣,遠小人 親:親近
          B.不,則治臣之罪 效:實現
          C.此不可與爭鋒 誠:如果
          D.義而后動 度:推測、估計
          (3)下列對兩篇選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C
          C

          A.【甲】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后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
          B.【乙】對司馬光加給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諫、怨謗”五個罪名逐一作了反駁,并批評士大夫階層的因循守舊,表明堅持變法的決心。
          C.三篇都是議論文,但是【甲】文議論之外就是抒情,【乙】是一篇駁論文,對論點、論據、論證都進行了駁斥,結構嚴謹。【丙】文以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精辟議論,為劉備展開了一幅爭霸天下的宏偉藍圖。
          D.【甲】文言辭懇切,率真質樸,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乙】文言辭犀利,針鋒相對,氣勢磅礴,寓剛于柔。【丙】文縱論天下,文思睥睨,卻語言平實,言簡意賅,真摯自然。
          (4)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劃橫線的句子。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②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考點】文言翻譯
          【答案】B;C;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5/27 14:0:0組卷:8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列作品,完成問題。
            【甲】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乙】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丙】儋耳夜書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糅,屠酤紛然,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寢,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欲遠去,不知釣者未必得大魚也。
            【注釋】①己卯上元:宋哲宗元符二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儋耳:今海南省儋縣,蘇軾曾被貶至此。②民夷雜糅:指漢人和少數民族混雜在一起。③韓退之:韓愈,字退之。曾寫詩《贈侯喜》,述其釣魚釣不著大魚,埋怨水太淺,要另覓垂釣佳處,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上述三部作品的作者都是蘇軾,他是
             
            (朝代)文學家,他因散文成就而位列“
             
            ”之一。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舍已三鼓矣
             

            欲遠去
             

            (3)下列對【乙】文畫線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縱橫交錯,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吧。
            B.庭院下的月亮像積水那樣澄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樣的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C.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澄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樣的水草縱橫交錯,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吧。
            D.庭院下的月亮像積水那樣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丙】文中的畫線句。
            予欣然從之。
            (5)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恰當的一項是
             

            A三部作品所述事件均發生在元豐年間,中秋月夜之時。
            B.三部作品中,與作者同游之人是子由、懷民和老書生。
            C.三部作品都借月下自然美景,抒發賞景時的喜悅之情。
            D三部作品都表達了作者在經歷仕途不順時的復雜情感。
            (6)【甲】詞上闋“
             
            ”和“
             
            ”兩個字,【乙】文末“
             
            ”一詞,都可以看到詩人矛盾復雜的內心情感。
            (7)【丙】文中寫作者“放杖而笑”,請結合全文內容與注釋,從不同角度分析其“笑”的原因。
             

             

            發布:2025/1/1 2:30:3組卷:38引用:1難度:0.2
          • 2.文言文閱讀。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①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硯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②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③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譔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弗之(懈怠、放松)
            B.同舍生皆綺繡(穿,現寫作“披”)
            C.白玉之環(腰上系著)
            D.非天質之(卑鄙)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項的是
             

            A.言和而色夷
            B.康肅笑而遣之
            C.雜然而前陳者
            D.面山而居
            (3)下列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第①段從借書、從師、衣食等方面講述了作者年少時求學的艱難經歷。
            B.作者采用現身說法,以自己的切身體會來勉勵馬生更加刻苦向學。
            C.文中描寫作者向“先達”求教的場面,語言夸張,暗諷當時讀書人熱衷功名。
            D.除宋濂之外,古人還有許多勤奮學習的事例,如匡衡鑿壁偷光、車胤囊螢苦讀。
            (4)請將“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翻譯成現代漢語。
            (5)作者多次將自己與“太學生”進行對比,請任意找出兩組,并簡析其作用。

            發布:2024/12/27 3:30:2組卷:17引用:3難度:0.5
          • 3.閱讀下面古詩文,完成問題。
            【甲】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乙】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丙】東坡食湯餅      東坡先生與黃門公南遷,相遇于梧、藤間。道旁有鬻湯餅者,共買食之。觕惡不可食。黃門置箸而嘆,東坡已盡之矣。徐謂黃門曰:“九三郎,爾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聞之,曰:“此先生‘飲酒但飲濕’而已。”
            (選自陸游《老學庵筆記》)[注釋]①黃門公:指蘇轍,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對蘇轍的稱謂。②南遷:貶謫到南方。③相遇于梧、藤間:紹圣四年蘇軾貶海南,蘇轍貶雷州,南行途中兩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間。④鬻(yù):賣。⑤觕(cū):同“粗”。⑥箸(zhù):筷子。⑦飲酒但飲濕:只管飲酒,莫管它的味道。
            (1)【甲】詩的作者是
             
            ,【乙】文作者蘇軾評價其“詩中有畫”。
            (2)下列每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使塞上 義盡
            B.無與為樂者 有詞
            C.相與步于中 若市
            D.竹柏影也 彌彰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丙】文劃線句,注意其中加點字含義。
                  黃門箸而嘆,東坡已盡矣。
            (4)對【乙】【丙】兩文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乙】文中“亦”和“相與”點出蘇、張兩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丙】文描寫了被貶后的艱難生活,“大笑”看似寫樂,實則寫人物的苦悶。
            C.【乙】文以第一人稱寫尋友賞月的悠閑。【丙】文以第三人稱敘述故事,“徐”和“大笑”準確傳神地寫出了人物的風采。
            D.【乙】【丙】兩文都采用記敘和描寫的方式來寫被貶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議論結尾。
            (5)一切景語皆情語。【甲】詩頸聯運用白描手法,不僅準確地描繪了
             
            的塞外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詩人的孤寂情緒;【乙】文寫景句則點染出一個
             
            的境界,傳達出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6)【乙】【丙】兩文通過人物的言行,讓我們看到了一個
             
            的蘇軾。

            發布:2025/1/1 14:0:4組卷:49引用:2難度:0.4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