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中國的風度,歷朝歷代皆備。北宋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時代,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那么多光照千秋的名字集中出現在這短短數十年間,他們狹路相逢,因朝廷黨爭不和而成為政敵,卻又展現了一個時代的風度。閱讀下面古詩文,完成問題。
          (一)
          ?安石,臨川人,好讀書,善屬文。曾鞏攜其所撰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擢進士上第,授淮南判官。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不求試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歐陽修薦為諫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辭。修以其須祿養,復言于朝,用為群牧判官,又辭。懇求外補,知常州……于是上“萬言書”,大要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呂祖謙曰:安石變法之蘊,亦略見于此書。
          (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王安石變法》)
          【注】①傳播美名。②擢:提拔。③官吏任期屆滿。④陂塘:池塘。⑤俾:使。⑥呂祖謙:南宋理學家、文學家。
          (一)
          王安石為官和變法
          (二)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司馬光)逆疏其利害,曰:“祖宗之法不可變也。”
          (節選自《司馬光傳》)
          山村五絕(其四)
          (北宋)蘇軾
          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
          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注】①預先。②這組詩共五首,后被指為反對“新法”,誹謗朝政的罪狀。③拄著藜木的手杖。④青苗貸款。“青苗法”是王安石變法的措施之一。⑤強半:大半。
          (二)
          反對變法的聲音
          (三)
                元豐間朝廷以群言論公(蘇軾)。丞相王文公(王安石)曰:“豈有圣世而殺才士者乎?”當時讞議以公一言為決。
          (節選自《太倉稊米集》卷四十九)
          【注】①讞議:議處案件。
          (三)
          是誰救了蘇軾?
          (四)
          ?“大奸似忠,大佞似信。”(《宋史?呂誨傳》)
          ?司馬光: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執拗,此其實也。(《續資治通鑒》)
          ?蘇軾: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
          (《王安石贈太傅制》)
          (四)
          王安石變法失敗后的風評
          (1)參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點詞。
          例句 解釋加點字 釋義方法
          文。
          予作文以記之。
          A

          B
          (填序號)
          【查閱字典】
          ①種類。②歸屬。③是。④同“囑”,囑托。⑤撰寫。⑥連接。
          俾新陳相 C
          交換。
          交換。
          【成語推斷】寒暑易節。
          邑人便 D
          認為……方便。
          認為……方便。
          【課內遷移】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2)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斷3處)
          安石獨不求試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
          (3)同學們結合以上古詩文和所學,對北宋文人所展現的時代風度展開探討,請你一起加入。
                小語:古人勤學苦讀,學而優則仕,但并不都是為了俸祿和官職,比如王安石,在材料一中提到“修以其須祿養,復言于朝,用為群牧判官,又辭。”這句話的意思是①
          歐陽修認為王安石需用俸祿養家,又向朝廷進言,(推薦)任用他為群牧判官,(王安石)又推辭了
          歐陽修認為王安石需用俸祿養家,又向朝廷進言,(推薦)任用他為群牧判官,(王安石)又推辭了

                小文:是的,王安石淡泊名利,也為民謀利,但為什么他的變法會遭到反對呢?
                小語:你看蘇軾在《山村五絕(其四)》中描繪的畫面:②
          農民們拄著手杖帶上飯食匆匆出門去了,把借來的青苗貸款轉眼間就花出去了,他們不留在農村耕作,大半時間都在城里面(消遣)。
          農民們拄著手杖帶上飯食匆匆出門去了,把借來的青苗貸款轉眼間就花出去了,他們不留在農村耕作,大半時間都在城里面(消遣)。
          (用自己的話表述),足以說明新法對農村造成的巨大危害。
                小文:可蘇軾說“贏得兒童語音好”,不是夸變法好嗎?
                小語:這句話其實是運用了③
          反諷
          反諷
          手法,是在講變法的唯一好處是讓農民學得了城市的語音,卻荒廢了農耕生產。蘇軾這種敢說真話的行為讓他身陷囹圄,差點被判死罪。
                小文:即使知道會得罪人,蘇軾還是坦率直言,這像極了他的偶像范仲淹曾說的“寧鳴而生,不默而死。”他敢站出來為民發聲,可見蘇軾還有一顆④
          關愛百姓
          關愛百姓
          的心。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踐行者。
                小語:司馬光也是如此,當得知王安石要變法,他預先陳說了變法的利弊,憂慮在前。
                小文:話說回來,王安石變法其實也是為了挽救宋朝危機,為了黎民蒼生。只不過,變法的成功還得依靠諸多社會因素。
                小語:原來這些文人都在盡自己的力量為大宋尋求出路,他們勤學苦讀,敢為民發聲,敢引領改革,這真是一個時代的風度啊!
                老師:說的對。還有一點,王安石、司馬光、蘇軾這些文人雖政見不同,卻彼此惺惺相惜。“君子和而不同”,這也是一個時代的風度,請結合以上古詩文談談。⑤
          蘇軾和王安石的政見是不同的,王安石主張通過變法和改革來改變北宋當時的社會現狀,而蘇軾則不贊同這樣的新法,他看到變法對農村造成的巨大危害,寫詩文來反映真實情況,甚至因此而被小人誣陷,得了誹謗朝政的罪狀。但此二人并非因政見的不同而成為水火不容的敵人,從材料三可知,在蘇軾深陷囹圄時,是王安石進言說“豈有圣世而殺才士者乎?”,這才救下了將被判死罪蘇軾;材料四中,在王安石變法失敗后被指責為“奸佞”之臣時,蘇軾卻對王安石的文章、品行給予高度的評價和贊賞,可見,兩位文人之間的惺惺相惜。
          司馬光和王安石的政見也是不相同的,王安石主張提出用新法來改變北宋的社會現狀,司馬光也不贊成這樣的新法,從材料二司馬光預先陳述變法的利弊,并說“祖宗之法不可變也。”可見司馬光是極力反對變法的。但此二人也并非因政見的不一致而成為水火難容的敵人,從材料四可知,當王安石在變法失敗后被人們指責為“大奸似忠,大佞似信”時,司馬光卻沒有落井下石地稱他為“奸邪”,反而為王安石說話,從客觀地角度指出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是因為他性格太過執拗,也可見北宋文人之間的互相欣賞。由此可見,在北宋的這群文人當中,他們會允許自己和別人有不同的政見,會互相批評對方的政見,會指出對方的不足之處,這叫“不同”,但是他們絕不會詆毀對方的人品,不會在對方受難時刻落井下石,反而能互相欣賞,惺惺相惜,這才叫“和而不同”,這是這一群文人所展現的時代風度。
          蘇軾和王安石的政見是不同的,王安石主張通過變法和改革來改變北宋當時的社會現狀,而蘇軾則不贊同這樣的新法,他看到變法對農村造成的巨大危害,寫詩文來反映真實情況,甚至因此而被小人誣陷,得了誹謗朝政的罪狀。但此二人并非因政見的不同而成為水火不容的敵人,從材料三可知,在蘇軾深陷囹圄時,是王安石進言說“豈有圣世而殺才士者乎?”,這才救下了將被判死罪蘇軾;材料四中,在王安石變法失敗后被指責為“奸佞”之臣時,蘇軾卻對王安石的文章、品行給予高度的評價和贊賞,可見,兩位文人之間的惺惺相惜。
          司馬光和王安石的政見也是不相同的,王安石主張提出用新法來改變北宋的社會現狀,司馬光也不贊成這樣的新法,從材料二司馬光預先陳述變法的利弊,并說“祖宗之法不可變也。”可見司馬光是極力反對變法的。但此二人也并非因政見的不一致而成為水火難容的敵人,從材料四可知,當王安石在變法失敗后被人們指責為“大奸似忠,大佞似信”時,司馬光卻沒有落井下石地稱他為“奸邪”,反而為王安石說話,從客觀地角度指出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是因為他性格太過執拗,也可見北宋文人之間的互相欣賞。由此可見,在北宋的這群文人當中,他們會允許自己和別人有不同的政見,會互相批評對方的政見,會指出對方的不足之處,這叫“不同”,但是他們絕不會詆毀對方的人品,不會在對方受難時刻落井下石,反而能互相欣賞,惺惺相惜,這才叫“和而不同”,這是這一群文人所展現的時代風度。

          【答案】⑤;④;交換。;認為……方便。;歐陽修認為王安石需用俸祿養家,又向朝廷進言,(推薦)任用他為群牧判官,(王安石)又推辭了;農民們拄著手杖帶上飯食匆匆出門去了,把借來的青苗貸款轉眼間就花出去了,他們不留在農村耕作,大半時間都在城里面(消遣)。;反諷;關愛百姓;蘇軾和王安石的政見是不同的,王安石主張通過變法和改革來改變北宋當時的社會現狀,而蘇軾則不贊同這樣的新法,他看到變法對農村造成的巨大危害,寫詩文來反映真實情況,甚至因此而被小人誣陷,得了誹謗朝政的罪狀。但此二人并非因政見的不同而成為水火不容的敵人,從材料三可知,在蘇軾深陷囹圄時,是王安石進言說“豈有圣世而殺才士者乎?”,這才救下了將被判死罪蘇軾;材料四中,在王安石變法失敗后被指責為“奸佞”之臣時,蘇軾卻對王安石的文章、品行給予高度的評價和贊賞,可見,兩位文人之間的惺惺相惜。
          司馬光和王安石的政見也是不相同的,王安石主張提出用新法來改變北宋的社會現狀,司馬光也不贊成這樣的新法,從材料二司馬光預先陳述變法的利弊,并說“祖宗之法不可變也。”可見司馬光是極力反對變法的。但此二人也并非因政見的不一致而成為水火難容的敵人,從材料四可知,當王安石在變法失敗后被人們指責為“大奸似忠,大佞似信”時,司馬光卻沒有落井下石地稱他為“奸邪”,反而為王安石說話,從客觀地角度指出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是因為他性格太過執拗,也可見北宋文人之間的互相欣賞。由此可見,在北宋的這群文人當中,他們會允許自己和別人有不同的政見,會互相批評對方的政見,會指出對方的不足之處,這叫“不同”,但是他們絕不會詆毀對方的人品,不會在對方受難時刻落井下石,反而能互相欣賞,惺惺相惜,這才叫“和而不同”,這是這一群文人所展現的時代風度。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10/24 18:0:2組卷:8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發布:2025/1/2 23:0:3組卷:34引用:1難度:0.7
          •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發布:2024/12/27 0:30:2組卷:54引用:4難度:0.8
          • 3.文言文閱讀。
            魚我所欲也
            《孟子》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所識窮乏者我與 之心而寓之酒也
            B.非獨賢者有心也 故天將降大任于人也
            C.一簞,一豆羹 之不能盡其才
            D.今為宮室之為之 君子成人之
            (2)下列句子加點的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得之生,弗得則死 居廟堂之高憂其民
            B.蹴爾與之 聚室謀曰
            C.萬鐘我何加焉 苛政猛虎也
            D.鄉身死而不受 武陵人捕魚
            (3)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通過類比,形象生動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舍生取義。
            B.文中第②段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在生死關頭卻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
            C.文章通過“不辨禮儀”接受“萬鐘”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分別從正、反兩方面論證“舍生取義”的觀點,論證非常有力。
            D.本文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也能經受住考驗”的道理。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發布:2024/12/27 1:0:4組卷:14引用:3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