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各題。
魯肅簡公二事 魯肅簡公宗道,為人忠實。仁宗在東宮,宗道為諭德(相當于太子太傅)。其居側有酒肆,公微行飲其中。一日,真宗急召,使者及門,而公不在。移時飲歸,中使與約曰:“上若怪公來遲,當托何事以對?”公曰:“但以實告。”中使曰:“然則當得罪。”公曰:“飲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中使嗟嘆而去。真宗果問,中使具如公對。真宗問公何故私入酒家公謝曰臣家貧無器皿酒肆百物備具賓至如歸。適有鄉里親客自遠來,遂與之飲。然臣既易服,市人亦無識臣者。”真宗自此奇公,以為可大用。
魯肅簡貶濮州團練副使,汀州安置。在汀二年,杜門不與人接,日閱書數卷而已。室僅容一榻,坐臥其中,欲將終身焉。人不堪其憂,而公處之裕如也。
(1)下列對加點詞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BB
A.真宗自此奇公 | 奇:奇特 |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 奇:奇妙 |
B.公微行飲其中 | 微:隱秘,隱蔽 | 其兩膝相比者 | 比:靠近 |
C.適有鄉里親客 | 適:正逢、恰好 | 蓋簡核桃修狹者為之 | 簡:簡單 |
D.公謝曰 | 謝:感謝 | 其岸勢犬牙差互 | 犬牙:狗的牙齒 |
C
C
A.真宗問公何故私入酒家公/謝曰臣家貧無器皿/酒肆百物備/具賓至如歸。
B.真宗問公何故私入酒家公/謝曰/臣家貧無器皿酒肆/百物備具/賓至如歸。
C.真宗問公何故私入酒家/公謝曰/臣家貧無器皿/酒肆百物備具/賓至如歸。
D.真宗問公何故私入酒家/公謝曰/臣家貧無器皿酒肆/百物備具/賓至如歸。
(3)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相關理解分析,有錯誤的一項是
C
C
A.魯肅簡公認為喝酒耽誤公事,但是罪過沒有欺君之罪大。
B.“中使嗟嘆而去”,他嗟嘆的是魯肅簡公寧受責罰也要堅持說實話。
C.“然臣既易服,市人亦無識臣者”,說明魯肅簡公也非常詭計多端,狡猾得很。
D.這篇短文主要表現了魯肅簡公誠實正派的生活、工作作風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
(4)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真宗果問,中使具如公對。
【答案】B;C;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4/20 14:35:0組卷:11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①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司馬遷《陳涉世家》)/②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孟子《<孟子>二章》) B.①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出師表》)/②帝感其誠。(列子《愚公移山》) C.①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林嗣環《口技》)/②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禹錫《陋室銘》) D.①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歐陽修《醉翁亭記》)/②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馬說》) 發布:2025/1/2 23:0:3組卷:34引用:1難度:0.7 -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得之則生/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B.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復前行,欲窮其林 C.今為妻妾之奉為之/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 發布:2024/12/27 0:30:2組卷:56引用:4難度:0.8 -
3.文言文閱讀。
魚我所欲也
《孟子》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C.一簞食,一豆羹 食之不能盡其才 D.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君子成人之美 A.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B.蹴爾而與之 聚室而謀曰 C.萬鐘于我何加焉 苛政猛于虎也 D.鄉為身死而不受 武陵人捕魚為業
A.文章開頭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通過類比,形象生動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舍生取義。
B.文中第②段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在生死關頭卻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
C.文章通過“不辨禮儀”接受“萬鐘”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分別從正、反兩方面論證“舍生取義”的觀點,論證非常有力。
D.本文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也能經受住考驗”的道理。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發布:2024/12/27 1:0:4組卷:14引用:4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