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學與問 人們常把有知識說成“有學問”,這是很有道理的。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
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小時候就非常喜歡問。他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經常纏著爸爸媽媽問這問那:太陽為什么總是從東方升起,從西邊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為什么到了白天卻無影無蹤了?小雞為什么要從雞蛋里出來,而不從母雞的肚子里出來?……哥白尼對科學奧秘的不懈探求,正是從這些稀奇古怪的“為什么”開始的。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這個世界日新月異,瞬息萬變,作為新一代的小學生,我們更應當像哥白尼那樣,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學會從平常的事物中發現問題。有了問題,可以隨時隨地請教別人。你可以請教父母和老師,也可以請教同學和朋友。只要他確實能給你啟發,給你幫助,不管他年長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都應該向他請教。古人說的“能者為師”就是這個道理。
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善于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北宋有個大科學家,名叫沈括。他小時候讀白居易的詩《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他想:為什么同是桃花,開花的時間相差這么遠呢?他去問媽媽,媽媽說:“興許是花開花落,有早有遲吧!”媽媽的回答沒能解開沈括的疑團,他仍然把這個問題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隨大人到深山的寺廟里去,發現那里的溫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我們從小養成了勤學好問的習慣,就好比插上了兩只強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時,知識的天空將任你翱翔,宇宙的奧妙將任你探求,你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選自蘇教版教材)(1)理解詞語的意思,并寫下來。
①瞬息萬變: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有很多變化。形容變化很多很快。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有很多變化。形容變化很多很快。
②相輔相成:指兩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輔助,缺一不可。指兩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輔助,缺一不可。
(2)選文一開頭作者就提出了觀點: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接著,通過 哥白尼哥白尼和 沈括沈括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最后得出 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的結論。
(3)下面哪句話與“能者為師”的意思最接近?請在橫線上填寫序號。 BB
A.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B.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C.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你還能想到哪些與做學問有關的名言警句?請寫出 2 條。
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結合短文和生活經驗,談談你認為怎樣做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至少3條)
①學與問結合,平時要主動學習,遇到不會的要主動向他人請教。②平時多問幾個“為什么”,善于從平常的事物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更多知識。③實踐出真知。對于不明白的問題,要深入實踐,探索原因。①學與問結合,平時要主動學習,遇到不會的要主動向他人請教。②平時多問幾個“為什么”,善于從平常的事物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更多知識。③實踐出真知。對于不明白的問題,要深入實踐,探索原因。
【答案】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有很多變化。形容變化很多很快。;指兩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輔助,缺一不可。;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哥白尼;沈括;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B;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①學與問結合,平時要主動學習,遇到不會的要主動向他人請教。②平時多問幾個“為什么”,善于從平常的事物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更多知識。③實踐出真知。對于不明白的問題,要深入實踐,探索原因。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27 10:35:59組卷:6引用:2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短文,完成習題。
狼未必是“害獸”??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狼似乎總和貪婪、兇惡、殘暴聯系在一起。但美國一些動物學家的最新研究證實:狼并非“一無是處”,在一定的條件下(如某個時期、某個地區等),不但有可能不是“害獸”,甚至還有可能有益于人類呢!
例如,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在澳大利亞草原上,既無天敵,繁殖力又特別強的野兔泛濫成災,把牧草啃了個精光。饑腸轆轆的牛、羊等家畜只得“望兔興嘆”。后來在動物學家的建議下,澳大利亞從異國“請”來了一批惡狼。很快,奄奄一息的大草原因野兔銳減而又恢復了勃勃生機。
前不久,南美一片森林出現了罕見的“鹿災”——由于該地自然條件特別優越,鹿的繁殖速度驚人地快,最后數以百計的大鹿小鹿因缺少食物而開始啃食樹木了。沒過幾年,森林一片肅殺——原來,被啃掉樹皮、掃光嫩葉的樹木經不住成群結(jiē jié)隊的鹿的“蠶食”而紛紛枯萎。后來動物學家在“引進”了鹿的“殺手”——惡狼后,森林又奇跡般地恢復了生態平衡。
美國阿拉斯加州荒原上的因紐特人則利用經過特別馴養的“馴狼”來代替獵犬拉雪橇。其實,狼的耐久力和耐寒力都優于獵犬,力量較大,速度較快,于是,“狼橇”已開始在當地風行。
(1)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并打上“√”或“×”。
①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告訴我們狼在自然界中生存,有益于人類的發展。
②“奄奄一息的大草原因野兔銳減而又恢復了勃勃生機”中“野兔銳減”的原因是草原上有了惡狼,狼要捕食野兔。
③文中“望兔興嘆”的具體意思是兔子太多,把草原上的牧草啃得精光,牛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兔子把草吃光,這句話寫出了兔子對草原的危害。
④這篇短文的中心是說明狼未必是“害獸”,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能有益于人類。
(2)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中狼對人類的作用。
①
②
(3)讀了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獲?
A.要全面地看問題。
B.要遵循自然規律。
C.不要對狼有偏見,狼是一種完美的動物。
D.狼消滅了野兔和鹿,就可以維持生態平衡。發布:2025/3/12 14:0:1組卷:69引用:1難度:0.2 -
2.課外閱讀。
幽默感 在許多國家,有幽默感的人會受到更高的贊賞。幽默是智慧的火花,是瞬間的靈思。幽默的語言有時可能化解尷尬的場面,也可能于談笑間有警世的作用,更可能作為不露聲色的自衛和反擊。
①譬如在某國家的議會里,曾發生過議員之間爭斗的事,有人提議入場者應該把拐杖掛在門口。議長覺得左右為難,若是表決,無論結果如何,總是不愉快的。于是他急中生智,笑著說:“如果為了防止不正當的動作,就須把拐杖掛在會場門口,那嘴也該掛在門口,手腳也該擺在保管處。”引得全場大笑,提議者也在一笑之間擺脫了尷尬的處境。
但是必須強調,幽默并不是諷刺,它或許帶有溫和的嘲諷,卻不刺傷人;它可能是以別人和自己為幽默對象,在這當中,便顯示了幽默與被幽默的胸襟與自信。
②有一個禿頭者,在別人對他的頭發幽默時,當場變了臉,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對方幽默不得體,刺傷了他,更可能是因為他原來對禿頭有極大的自卑。相反地,③另一位禿頭的報紙主編,當別人笑稱他聰明透頂時,他居然笑著回答:“你小觀我也,我早就聰明‘絕頂’了!”你想,若不是他有相當的自信,又怎么可能接別人的話,幽自己一默呢?
所以,越是胸襟寬廣,充滿智慧的人們,可能就越富有幽默感。
(1)為什么說“有幽默感的人會受到人們極高的贊賞”?
(2)短文舉了兩個例子,說明幽默感能化解尷尬,幽默者充滿了自信,這兩個例子是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3)“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這是晏子面對楚王的諷刺給予的回答。他的幽默起到了
A.化解尷尬
B.警世
C.不露聲色的自衛和反擊
(4)仿照下面的例子,寫出你對幽默的獨特感悟。
幽默是智慧的火花,是瞬間的靈思。
幽默是發布:2025/3/12 6:30:2組卷:35引用:2難度:0.3 -
3.談學問 學問學問,要有所學,必先有所問。要有所問,必先有疑。疑是發現問題,問是提出問題,疑問解決了,就獲得了學問。
古今許多大學問家,都是學中有疑、善于發問的人。清朝乾隆年間,有一位學者,名叫戴震。他幼年讀書時,就曾接二連三地向老師提出疑問,由于他讀書總是打破砂鍋問到底,勤于思考,敢于提問,在學業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最后成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在人們求知的道路上,懷疑猶如一粒學問的種子,沒有它就絕不會開出知識的花,結出智慧的果。沒有對“物種不變論”的懷疑,就不會有達爾文“進化論”的創立;
但是應當指出的是,任何有效的懷疑,都必須以大量的實際材料為基礎。比如達爾文對“物種不變論”所進行的挑戰,絕不是一時的發現,而是他作了歷時五年的環球旅行,收集了大量的動植物標本,潛心觀察的結果。沒有大量的資料,達爾文絕不會提出有價值的懷疑。
疑之所以可貴,就貴在敢于思索,敢于設想,敢于創新,敢于發現真理。地質學家李四光對他的學生說過:“不懷疑就不能見真理。”這是千真萬確的。讓我們舉著問號這把鑰匙,去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吧!
(1)短文列舉了
(2)結合對短文的理解,說一說“不懷疑就不能見真理”的含義。
(3)根據上下文,填入第3自然段的橫線上恰當的一項是
A.由于“地心說”被哥白尼懷疑,因而創立了“日心說”
B.由于哥白尼對“地心說”懷疑,因而創立了“日心說”
C.沒有對“地心說”的懷疑,哪會有哥白尼“日心說”的產生
D.沒有對“地心說”的懷疑,就不會有哥白尼“日心說”的產生
(4)第2自然段開頭用“學問家”要比用“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好,為什么?發布:2025/3/13 0:30:1組卷:31引用:1難度:0.5
相關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