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與例句中加點字意義相同的一句是(  )
          學不可以

          【考點】一詞多義
          【答案】D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5/14 8:0:9組卷:3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陳軫者,游說之士。與張儀俱事秦惠王,皆貴重,爭寵,張儀惡陳軫于秦王曰:“軫重幣輕使秦、楚之間,將為國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軫者,軫自為厚而為王薄也。且軫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聽乎?”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矣。”軫曰:“非獨儀知之也,行遒之士盡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爭以為臣,曾參孝于其親而天下愿以為子。故賣仆妾不出閭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婦嫁于鄉曲者,良婦也。今軫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軫為忠乎?忠且見棄,軫不之楚何歸乎?”王以其言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終相張儀,而陳軫奔楚。 楚未之重也,而使陳軫使于秦。過梁,欲見犀首。犀首者,魏之陽晉人也,與張儀不善。犀首謝弗見。軫曰:“吾為事來,公不見軫,軫將行,不得待異曰。”犀首見之。陳軫曰:“公何好飲也?”犀首曰:“無事也。”曰:“吾請令公厭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約諸侯從親,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謂于王曰:‘臣與燕、趙之王有故,數使人來,曰“無事何不相見”,愿謁行于王。’王雖許公,公請毋多車,以車三十乘,可陳之于庭,明言之燕,趙。”燕、趙客聞之,馳車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聞之大怒,曰:“田需與寡人約,而犀首之燕、趙,是欺我也。”怒而不聽其事,齊聞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國相事皆斷于犀首。軫遂至秦。
            (1)對下列加點詞含義的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吾聞子欲秦之楚——由“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可推定“去”為“離開”之義。
            B.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爭以為臣——由“??以為輪”可推定“以為”為“把……作為”之義。
            C.臣與燕、趙之王有——由“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可推定“故”為“原因”之義。
            D.使人來——由“范增數目項王”可推定“數”為“多次”之義。
            (2)下列各句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張儀惡陳軫秦王曰。 ②不拘時。
            B.①且軫欲去秦而楚。 ②項伯乃夜馳沛公軍。
            C.①王其言為然。 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D.①犀首之燕、趙。 ②蟹六跪二螯。
            (3)下列對文中句子改動后句式的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陳軫者,游說之士”改為“陳軫者,游說之士也”后,就變成了“……者,……也”格式的判斷句。
            B.“軫重幣輕使秦楚之間”改為“軫重幣輕使于秦楚之間”,就變成了一個帶有典型標志詞的狀語后置句。
            C.“軫不之楚歸何乎”改為“軫不之楚何歸乎”,就變成了典型的定語后置句。
            D.“儀之言果信矣”改為“果信矣,儀之言”,就變成了典型的主謂倒裝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陳軫、張儀、犀首都是能夠傾邦覆國的說客,通過文本對話可以看出三人相互之間爭寵妒能,挑起了許多紛爭。
            B.陳軫面對秦王的質問,肯定張儀的說法,是以退為進,體現了游說之士的權謀機變。
            C.陳軫對秦惠王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取譬設喻,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從而善待他。
            D.經過陳軫的精心策劃,楚王不聽信田需合縱的事,于是犀首一時壟斷了燕、趙、齊三國。
            (5)將上文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楚未之重也,而使陳珍使于秦。

            發布:2025/1/3 8:0:45組卷:5引用:1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晉文公將與楚戰城濮,問于咎犯曰:“為奈何?”咎犯曰“仁義之事,君子不厭忠信;戰陳之事,不厭詐偽。君其詐之而已矣。”辭咎犯,問雍季。雍季對曰:“焚林而獵,愈多得獸,后必無獸。以詐偽遇人,雖愈利,后無復。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聽雍季之計,而用咎犯之謀。與楚人戰,大破之。還歸賞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戰,咎犯之謀也,君行賞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時之權也;雍季之言,萬世之利也。吾豈可以先一時之權,而后萬世之利哉?”
            注:①咎犯:春秋時晉國的卿。②厭:滿足。③雍季:春秋時期晉國大臣。④遇:對待。⑤權:權宜,變通。
            (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晉文公與楚戰城濮。 上使外兵。
            B.戰陳之事,不厭偽。 禽獸之變幾何哉。
            C.雖愈,后無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D.城濮之戰,咎犯之也。 肉食者之。
            (2)下列選項中的“以”與“以詐偽遇人”的“以”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皆以美于徐公。
            C.雖不能察,必以情。
            D.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3)把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焚林而獵,愈多得獸,后必無獸。
            ②吾豈可以先一時之權,而后萬世之利哉?

            發布:2025/1/3 6:30:1組卷:1引用:1難度:0.5
          • 3.下列各句中“然”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

            發布:2025/1/3 7:30:1組卷:2引用:2難度:0.6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