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材料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林。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材料二】
                先生不知何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節選自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注:會意是指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
          【材料三】
                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賦《歸去來兮辭》。
          節選自《晉書?陶潛傳》(1)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相近的選項是
          D
          D

          A.溪行 千里來相會
          B.先生不知何人也 高可二黍
          C.欲窮 真無馬耶
          D.賦《歸去來兮辭》不可久居 記之而去
          (2)下列說法有誤的選項是
          C
          C

          A.“夾岸數百步”中“步”,古代長度單位,舉足兩次為一步。“百步穿楊”即為此意。
          B.“先生”由來已久。不同時期稱呼對象也不同,如:長輩而有學問的人,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從事教師職業的人等。文段二是作者自指。
          C.古人取名有姓、名,還有字和號。如柳宗元,字子厚。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自己的志趣或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李白號香山居士。
          D.“記”,古代一種散文體裁,可敘事、寫景、狀物,抒發情懷抱負,闡述某些觀點。“傳”多為記述在歷史上較有影響而事跡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跡,一般為他人所寫,也有自傳。
          (3)下列與材料二中陶淵明提出的讀書方法接近的選項是
          C
          C

          A.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唐?盧延讓《苦吟》
          B.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C.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宋?陸九淵《讀書》
          D.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致精——南宋?朱熹《讀書之要》
          (4)翻譯。
          ①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②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5)陶淵明棄官歸田,投身自然,山川風物,皆有所寄。請結合材料,說說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的各種原因。

          【答案】D;C;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16 8:0:10組卷:4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發布:2025/1/2 23:0:3組卷:34引用:1難度:0.7
          • 2.文言文閱讀。
            魚我所欲也
            《孟子》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所識窮乏者我與 之心而寓之酒也
            B.非獨賢者有心也 故天將降大任于人也
            C.一簞,一豆羹 之不能盡其才
            D.今為宮室之為之 君子成人之
            (2)下列句子加點的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得之生,弗得則死 居廟堂之高憂其民
            B.蹴爾與之 聚室謀曰
            C.萬鐘我何加焉 苛政猛虎也
            D.鄉身死而不受 武陵人捕魚
            (3)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通過類比,形象生動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舍生取義。
            B.文中第②段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在生死關頭卻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
            C.文章通過“不辨禮儀”接受“萬鐘”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分別從正、反兩方面論證“舍生取義”的觀點,論證非常有力。
            D.本文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也能經受住考驗”的道理。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發布:2024/12/27 1:0:4組卷:14引用:4難度:0.5
          •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發布:2024/12/27 0:30:2組卷:54引用:4難度:0.8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