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一般人常常以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實也不盡然。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這句話最早是陶淵明說的。他在《五柳先生傳》這篇短文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人們往往只抓住他說的前一句話,而丟了他說的后一句話,因此,對陶淵明的讀書態度很不滿意,這是何苦來呢?他說的前后兩句話緊緊相連,交互闡明,意思非常清楚。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完全不應該對他濫加粗暴的不講道理的非議。
                應該承認,好讀書這個習慣的養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那么,無論說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無意義了。因為不讀書就不了解什么知識,不喜歡讀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書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讀書,這才有起碼的發言權。真正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慢慢①____書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特別是完全讀懂重要的經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誰也不敢這樣自信。而讀書的要訣,全在于會意。對于這一點,陶淵明尤其有獨到的②____。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會意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
                這樣說來,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勸誡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么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③____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列寧就曾經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④____。我們今天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也應該抱虛心的態度,切不可以為都讀得懂,其實不懂的地方還多得很哩!要想把經典著作讀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確地用來指導我們的工作,還必須不斷努力學習。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只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⑤____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
                在這一方面,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驗。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據王粲的《英雄記抄》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學讀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為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
                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絕對不應該這樣。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
                宋代理學家陸象山的語錄中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謂未曉處且放過,與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過是暫時的,最后仍然會了解它的意思。
                經驗證明,有許多書看一遍兩遍還不懂得,讀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書讀了前面有許多不懂的地方,讀到后面才豁然貫通;有的書昨天看不懂,過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經看懂了,其實不大懂,后來有了一些實際知識,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
          (1)選文中有五處空出來的詞語,填寫順序正確的一項是
          D
          D

          A.見解 了解 體會 曲解 理解
          B.見解 了解 體會 理解 曲解
          C.了解 見解 體會 理解 曲解
          D.了解 見解 體會 曲解 理解
          (2)對畫線句子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
          A

          A.陶淵明讀書主張讀書要會意,做不到,退而求其次“不求甚解”。
          B.陶淵明讀書主張讀書要會意,不容易做到,只好說“不求甚解”。
          C.陶淵明所說的“不求甚解”是合情合理的。
          D.陶淵明所說的“不求甚解”時謙虛地說法。
          (3)對文段主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B
          B

          A.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B.讀書的要訣在于會意,讀書要虛心,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
          C.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D.讀書的終極目的并非“會意”,而在于“求甚解”。
          (4)下列語言風格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A

          A.平易親切,條理分明。
          B.觀點明確,細膩翔實。
          C.說明條理,平易簡約。
          D.記敘平實,娓娓動聽。

          【答案】D;A;B;A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4/20 14:35:0組卷:9引用:1難度:0.4
          相似題
          • 1.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讓人,乃眾妙之門??①沈從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這樣的碑文:“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組成了“從文讓人”。讓人,可以說是沈從文性格的一個重要方面。讓人,讓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壽,讓他由作家轉為學者,成就大事業,享譽中外。可見,讓人,是人生得以發展的重要途徑。
            ??②讓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涵養,一種膽識。“讓人非我弱,弱者不讓人。”歷史上成就大事業的人,哪個不具備這樣的品格?“將相和”的故事流傳甚廣。藺相如不想和廉頗爭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將軍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讓。這種豁達大度,不正體現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崇高品德嗎?因他的這種美德,才有后來廉老將軍的“負荊請罪”,從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
            ??③讓人,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讓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諧。當今著名詞作家喬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視《夫妻劇場》,主持人問:“二老相濡以沫,白頭偕老,有什么秘訣嗎?”喬老答:“一個字,忍。”夫人佟琦搶答:“我是四個字,一忍再忍。”詼諧中盡顯相處之道。
            ??④讓人,對事業的發展也有極大的幫助。人在事業上很難一帆風順,有時甚至會陷入絕境。如果寧折不彎,不退不讓,事業很可能會就此終結。而讓人,則會讓你的人生之樹在即將枯萎的時候煥發新的生機。沈從文先生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繼續寫他鐘愛的小說、散文,幾乎被世人遺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懷,超人的毅力,忍了,讓了,既不悲觀,也未消沉,而是將自己的智慧和才華,用到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不哀不傷,潛心學術,寫出皇皇巨著《中國服飾史》,又一次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讓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將相,下至販夫走卒,都要認識到自己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否則,總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別人冒犯,當然不容易大度起來。此外,想要做到讓人,最好還要有點幽默細胞。生活中遇到不順,誰心里都不會舒服。這時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時就好多了。
            ??⑥讓人,乃眾妙之門。生活中多一些讓人,我們的心靈會多一些陽光,事業也會多幾分順利。不信,你試試!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2)選文第②段中加線的“這種美德”具體指什么?
            (3)選文第④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任選其中一種論證方法分析其作用。
            (4)選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答出兩點即可)
            (5)請簡要梳理本文的論證思路。

            發布:2024/12/26 20:0:2組卷:134引用:5難度:0.5
          • 2.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三分生
            郭華悅
            ??①戲要常帶三分生,我的理解是,這“三分生”指心理層面的“生”。就技巧而言,唱戲自然得學到十分熟。熟能生巧,巧而生悟。但一個人若總是認為自己已經學到十分,閉著眼也能完美無瑕地走完整個流程,心中容易自滿而缺乏上進。久而久之,惰性漸深,麻木而無所悟,技藝難有寸進。
            ??②技巧十分熟,心理三分生,哪怕經年苦練,技巧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一旦上了臺,心中還是得帶著三分生,如此,表演者才不敢自滿,能虛心接受來自外界的意見和感悟,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③成功的表演,不僅要有嫻熟的技巧,還得有和觀眾內心的交流和互動。實時的燈光,現場各種環境因素的微弱變化,都是表演者必須感應到的,但一顆因自大而封閉的心自然很難感應到。要將自己身上的每個細胞都“打開”,仔細感受來自外界的變化,這要求表演者時時保持虛心和警覺。
            ??④_______。要寫出好的文章,需要長年不輟地練好文字的基本功。有十分熟的技巧,才能下筆如有神。但除此之外,還得留出三分生的余地。有這三分生,作者才不至于流于虛驕自滿而難以再續;也因為有這三分生,文章留出了空間,不至于因自大封閉而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技巧十分熟,下筆留三分。這三分留在心間,也就有了日后的更進一步。
            ??⑤為人處世,亦得留三分。一個人,不管在哪個方向,走得再遠,心間也得留著三分生。十分熟的專業,是努力的結果;三分生的警醒,是日后更進一步的空間。缺了這三分,人便容易因惰性和麻木而陰溝翻船。
            ??⑥與人相處,三分的空間至關重要。熟極翻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人太熟了,容易因知根知底而忽略對方的感受,失了分寸,視一切不宜為理所當然。哪怕熟人,心間長存三分生,才不會熟視無睹,才能時時刻刻關注對方的感受,傾聽對方的心聲,這樣的關系更能細水長流。
            ??⑦三分生,講的是戲,亦是人生
            (1)根據第④段的內容,在橫線處擬寫一個分論點。
            (2)說說你對第⑦自然段劃線句的理解。

            發布:2024/12/26 20:0:2組卷:8引用:2難度:0.5
          • 3.閱讀下面兩個文本,完成問題。
            [文本一]
            國風“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      ①從《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一出出“國風好戲”,到博物館文創成為廣受熱捧的爆款,再到中華傳統服飾成為新一輪時尚潮……近年來,以國風之名進行的各類文化演繹開展得如火如荼。
                  ②今天,國風已經吹進現實的角落,成為一種生活習慣與審美方式。與國風、國潮屢屢“破圈”相對應的,是越來越多生活在“Z世代”的年輕人主動擁抱傳統文化,探索傳統文化之美。國風“火起來”的背后,是傳統文化的“活起來”。
                  ③確實,當傳統文化以新的面目回歸,并流行于年輕群體時,我們看到“國風熱”成為文化生活新時尚。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演繹的京劇、黃梅戲等傳統戲劇、《虞兮嘆》等古風歌曲,被做成表情包的三星堆文物,無不因文化之美打動著年輕人。
                  ④國風呈現傳統文化之形,也寄托傳統文化之魂。無論是東方審美的意境,還是為人處世的哲理,很多都能在國風中找到答案。比如有的產品將“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故事融入設計,既打造了中國獨有的文化IP,又提供了美感與素材,還借此弘揚了傳統神話故事中堅持不懈、甘于奉獻等精神。
                  ⑤國風“出圈”的背后,恰是文化的“破壁”。當《清明上河圖》在現代技術的修復下褪去歷史塵埃,當數字敦煌、數字故宮等讓人們以新鮮有趣的形式、真實可感的體驗“云游”歷史文化場景,當精美的燈光、舞臺讓千年前的歌舞技驚全網,傳統文化實現了與現實的接續交融。技術賦能文化表達,文化充盈技術內涵,這正是國風古韻在今天重煥新生,并且“飛入尋常百姓家”的重要原因。
                  ⑥文化是國風的內核,那些打著國風的旗號粗制濫造,甚至坑蒙拐騙的,只能是“偽國風”。真正的國風,能觸碰到傳統文化的靈魂,并且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火爆熒屏的《典籍里的中國》、走紅的甲骨文表情包等,都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創新先要守正,國風之魅力不在“風”,而在“國”,否則無論包裝得多么華麗,都只能是“無根的浮萍”。說到底,國風之所以流行起來,是因為中華傳統文化本身就足夠美、足夠震撼。
                  ⑦國風的流行,激蕩的是深沉而驚艷的文化自信,鐫刻的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氣質與美麗。用新時代的創意展現瑰麗多彩的中華文明,既能喚醒國人內心深處的文化基因,也可以向世界展現東方之美。
            (作者:呂京笏。有刪改)[文本二]
                  ①近年來,文化類綜藝節目廣受關注。電視媒體與網絡視聽平臺持續發力,推出了多主題、多層次、多類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質量傳播,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與創新意義,其創作特點和經驗值得總結。
                  ②在內容呈現上,文化類綜藝節目拓展內容覆蓋面,除了詩詞、戲曲、文物等領域之外,還延展到典籍、國樂、傳統節日、雜技等方面,在思想穿透力、文化影響力、藝術感染力方面下足功夫,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厚度與精神高度。例如河南衛視《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陽奇妙游)等“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深度挖掘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文化內涵與精神高度,描摹歷史風貌,其國風、國韻、國潮引發一輪輪觀看熱潮與網絡熱議,引起觀眾共鳴。
                  ③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需要久久為功,更需要花大力氣、開動腦筋,創造性運用新技術、新理念、新表達,將中華美學精神巧妙熔鑄其中,從而真正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質量傳播。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多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持續打動我們、滋潤我們、鼓舞我們。
            (摘編自《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質量傳播》。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文本一第②段指出國風“火起來”的背后,與傳統文化“活起來”幾乎沒有必然聯系。
            B.無論是東方審美的意境,還是為人處世的哲理,很多都能在國風中找到答案。
            C.國風的流行,彰顯深沉而驚艷的文化自信和中華民族獨有的氣質與美麗。
            D.如今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國風節目還沒有能夠吹進現實的角落。
            E.文本一國風“出圈”和文本二列舉的文化類綜藝節目都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質量的傳播。
            (2)請簡要分析文本一第⑥段是如何論證“國風之所以流行起來,是因為中華傳統文化本身就足夠美、足夠震撼”?
            (3)文本一第⑤段與文本二第②段都運用了舉例論證方法,其作用分別是什么?請結合文本內容具體分析。

            發布:2024/12/27 3:30:2組卷:78引用:2難度:0.1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