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第13課 短文兩篇 不求甚解》2021年同步練習卷(1)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解答題

          • 1.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不求甚解(節(jié)選)
            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實也不盡然。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這句話最早是陶淵明說的。他在《五柳先生傳》這篇短文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說的前后兩句話緊緊相連,交互闡明,意思非常清楚。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tài)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
                  ③應該承認,好讀書這個習慣的養(yǎng)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讀書,這才有起碼的發(fā)言權。真正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慢慢了解書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特別是完全讀懂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誰也不敢這樣自信。而讀書的要訣,全在于會意。對于這一點,陶淵明尤其有獨到的見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會意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
                  ④這樣說來,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勸誡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么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zhí)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⑤列寧就曾經(jīng)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我們今天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jīng)典著作,也應該抱虛心的態(tài)度,切不可以為都讀得懂,其實不懂的地方還多得很哩!要想把經(jīng)典著作讀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確地用來指導我們的工作,還必須不斷努力學習。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只記住經(jīng)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jīng)典著作的精神實質(zhì)。
                   ⑥在這一方面,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jīng)驗。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據(jù)王粲的《英雄記鈔》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學讀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為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
                  ⑦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絕對不應該這樣。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
                  ⑧宋代理學家陸象山的語錄中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謂未曉處且放過,與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過是暫時的,最后仍然會了解它的意思。
                  ⑨經(jīng)驗證明,有許多書看一遍兩遍還不懂得,讀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書讀了前面有許多不懂的地方,讀到后面才豁然貫通;有的書昨天看不懂,過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經(jīng)看懂了,其實不大懂,后來有了一些實際知識,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
                  鏈接一:為學讀書,須具耐心,細意去領會,切不可粗心。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
                  鏈接二: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爾。
            --朱熹《童蒙須知》
            (1)請簡要概括選文的主要觀點,并闡釋其具體內(nèi)容。
            (2)第⑥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3)本文指出“不能只記住經(jīng)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jīng)典著作的精神實質(zhì)”結(jié)合鏈接內(nèi)容和自己平時的讀書習慣,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組卷:110引用:2難度:0.6
          • 2.閱讀《不求甚解》選段,完成后面的問題。
                  ①一般人常常以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實也不盡然。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這句話最早是陶淵明說的。他在《五柳先生傳》這篇短文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人們往往只抓住他說的前一句話,而丟了他說的后一句話。應該承認,好讀書這個習慣的養(yǎng)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那么,無論說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無意義了。而讀書的要訣,全在于會意。對于這一點,陶淵明尤其有獨到的見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會意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
                  ③這樣說來,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勸誡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么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zhí)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④列寧就曾經(jīng)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我們今天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jīng)典著作,也應該抱虛心的態(tài)度,切不可以為都讀得懂,其實不懂的地方還多得很哩!要想把經(jīng)典著作讀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確地用來指導我們的工作,還必須不斷努力學習。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只記住經(jīng)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jīng)典著作的精神實質(zhì)。
                  ⑤在這一方面,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jīng)驗。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據(jù)王粲的《英雄記鈔》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學讀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為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
                  ⑥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絕對不應該這樣。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
                  ⑦宋代理學家陸象山的語錄中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謂未曉處且放過,與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過是暫時的,最后仍然會了解它的意思。
            (有刪改)(1)根據(jù)語境,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①好讀書,不求甚解
             

            ②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
             

            (2)結(jié)合全文,分析第①自然段的作用。
            (3)文章第④自然段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4)來代朱熹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這種讀書法與文章中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法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種?請闡述理由。
            (5)作者認為“不求甚解”的含義是什么?這對我們讀書有何啟示?

            組卷:21引用:1難度:0.4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一般人常常以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實也不盡然。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這句話最早是陶淵明說的。他在《五柳先生傳》這篇短文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人們往往只抓住他說的前一句話,而丟了他說的后一句話,因此,對陶淵明的讀書態(tài)度很不滿意,這是何苦來呢?他說的前后兩句話緊緊相連,交互闡明,意思非常清楚。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tài)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完全不應該對他濫加粗暴的不講道理的非議。
                  應該承認,好讀書這個習慣的養(yǎng)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那么,無論說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無意義了。因為不讀書就不了解什么知識,不喜歡讀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書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讀書,這才有起碼的發(fā)言權。真正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慢慢①____書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特別是完全讀懂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誰也不敢這樣自信。而讀書的要訣,全在于會意。對于這一點,陶淵明尤其有獨到的②____。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會意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
                  這樣說來,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勸誡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么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③____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zhí)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列寧就曾經(jīng)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④____。我們今天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jīng)典著作,也應該抱虛心的態(tài)度,切不可以為都讀得懂,其實不懂的地方還多得很哩!要想把經(jīng)典著作讀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確地用來指導我們的工作,還必須不斷努力學習。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只記住經(jīng)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⑤____經(jīng)典著作的精神實質(zhì)。
                  在這一方面,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jīng)驗。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據(jù)王粲的《英雄記抄》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學讀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為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
                  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絕對不應該這樣。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
                  宋代理學家陸象山的語錄中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謂未曉處且放過,與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過是暫時的,最后仍然會了解它的意思。
                  經(jīng)驗證明,有許多書看一遍兩遍還不懂得,讀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書讀了前面有許多不懂的地方,讀到后面才豁然貫通;有的書昨天看不懂,過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經(jīng)看懂了,其實不大懂,后來有了一些實際知識,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
            (1)選文中有五處空出來的詞語,填寫順序正確的一項是
             

            A.見解 了解 體會 曲解 理解
            B.見解 了解 體會 理解 曲解
            C.了解 見解 體會 理解 曲解
            D.了解 見解 體會 曲解 理解
            (2)對畫線句子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陶淵明讀書主張讀書要會意,做不到,退而求其次“不求甚解”。
            B.陶淵明讀書主張讀書要會意,不容易做到,只好說“不求甚解”。
            C.陶淵明所說的“不求甚解”是合情合理的。
            D.陶淵明所說的“不求甚解”時謙虛地說法。
            (3)對文段主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B.讀書的要訣在于會意,讀書要虛心,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
            C.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zhí)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D.讀書的終極目的并非“會意”,而在于“求甚解”。
            (4)下列語言風格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平易親切,條理分明。
            B.觀點明確,細膩翔實。
            C.說明條理,平易簡約。
            D.記敘平實,娓娓動聽。

            組卷:9引用:1難度:0.4
          • 4.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①一般人常常以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實也不盡然。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這句話最早是陶淵明說的。他在《五柳先生傳》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
             
            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人們往往只抓住他說的前一句話,而丟了他說的后一句話,因此,就對陶淵明的讀書態(tài)度很不滿意,這是何苦來呢?他說的前后兩句話緊緊相連,交互闡明,意思非常清楚。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tài)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完全不應該對他濫加粗暴的不講道理的非議。
                  ③應該承認,好讀書這個習慣的養(yǎng)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那么,無論說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無意義了。因為不讀書就不了解什么知識,不喜歡讀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書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讀書,這才有起碼的發(fā)言權。真正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慢慢了解書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特別是完全讀懂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人的人以外,誰也不敢這樣自信。而讀書的要訣,全在于會意。對于這一點,陶淵明尤其有獨到的見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會意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
                  ④這樣說來,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勸戒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么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zhí)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⑤………
                  ⑥在這一方面,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jīng)驗。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據(jù)王粲的《英雄記鈔》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學讀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為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
                  ⑦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絕對不應該這樣。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
                  ⑧經(jīng)驗證明,有許多書看一遍兩遍還不懂得,讀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書讀了前面有許多不懂的地方,讀到后面才huo然guan通;有的書昨天看不懂,過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經(jīng)看懂了,其實不大懂,后來有了一些實際知識,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
            (1)請根據(jù)拼音寫出漢字huò
             
            然  guàn
             

            (2)對第②段括號中的標點符號應該是
             

            A.,B.;     C..   D.!
            (3)從全文看,作者認為陶淵明所說的“好讀書”和“不求甚解”各有所指,其中,“好讀書”是指
             
            ;“不求甚解”是指
             

            (4)有同學認為,第⑦段內(nèi)容沖談了文章的主要觀點,應當刪去。你同意這個意見嗎?說說你的理由。

            組卷:46引用:3難度:0.4
          • 5.一般人常常以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實也不盡然。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這句話最早是陶淵明說的。他在《五柳先生傳》這篇短文中寫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人們往往只抓住他說的前一句話,而丟了他說的后一句話,因此,對陶淵明的讀書態(tài)度很不滿意,這是何苦來呢?他說的前后兩句話緊緊相連,交互闡明,意思非常清楚。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tài)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完全不應該對他濫加粗暴的不講道理的非議。
                  應該承認,好讀書這個習慣的養(yǎng)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那么,無論說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無意義了。因為不讀書就不了解什么知識,不喜歡讀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書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讀書,這才有起碼的發(fā)言權。真正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慢慢了解書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特別是完全讀懂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誰也不敢這樣自信。而讀書的要訣,全在于會意。對于這一點,陶淵明尤其有獨到的見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會意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
                  這樣說來,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勸誡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么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zhí)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列寧就曾經(jīng)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我們今天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jīng)典著作,也應該抱虛心的態(tài)度,切不可以為都讀得懂,其實不懂的地方還多得很哩!要想把經(jīng)典著作讀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確地用來指導我們的工作,還必須不斷努力學習。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只記住經(jīng)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jīng)典著作的精神實質(zhì)。
                  在這一方面,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jīng)驗。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據(jù)王粲的《英雄記抄》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學讀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為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
                  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絕對不應該這樣。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
                  宋代理學家陸象山的語錄中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謂未曉處且放過,與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過是暫時的,最后仍然會了解它的意思。
                  經(jīng)驗證明,有許多書看一遍兩遍還不懂得,讀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書讀了前面有許多不懂的地方,讀到后面才豁然貫通;有的書昨天看不懂,過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經(jīng)看懂了,其實不大懂,后來有了一些實際知識,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
            (1)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義的?
            (2)圍繞如何讀書,作者主要談了哪些觀點?
            (3)文章開頭和結(jié)尾兩段中的兩處加粗成分叫插入語,它們有什么作用?
            (4)作者說“讀書的要訣全在于會意”,對此你有何看法?
            (5)作者是如何證明“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這一觀點的?
            (6)長期以來,對于讀書就有“博覽”與“精通”的爭論,你持什么觀點?說明理由。
            (7)有關讀書,你還知道哪些名言,試寫出一則并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談談體會。

            組卷:42引用:3難度:0.5
          • 6.閱讀下列選文,回答問題。
            經(jīng)典和我們
            周國平
                  我的讀書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經(jīng)典當做主要讀物,第二是用輕松的方式來閱讀。
                  讀什么書,取決于為什么讀。人之所以讀書,無非有三種目的。一是為了實際的用途,例如因為職業(yè)的需要而讀專業(yè)書籍,因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讀實用知識。二是為了消遣,用讀書來消磨時光,可供選擇的有各種無用而有趣的讀物。三是為了獲得精神上的啟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這個目的,我覺得讀人文經(jīng)典是最佳選擇。
                  認真地說,并不是隨便讀點什么都能算是閱讀的。譬如說,我不認為背功課或者讀時尚雜志是閱讀。真正的閱讀必須有靈魂的參與,它是一個人的靈魂在一個借文字符號構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這漫游途中的自我發(fā)現(xiàn)和自我成長,因而是一種個人化的精神行為。什么樣的書最適合于這樣的精神漫游呢?當然是經(jīng)典,只要我們翻開它們,便會發(fā)現(xiàn)里面藏著一個個既獨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一個人如果并無精神上的需要,讀什么倒是無所謂的,否則就必須慎于選擇。也許沒有一個時代擁有像今天這樣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閱讀得少。在這樣的時代,一個人尤其必須懂得拒絕和排除,才能夠進入真正的閱讀。這是我主張堅決不讀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讀物的理由。
                  古往今來,書籍無數(shù),沒有人能夠單憑一己之力從中篩選出最好的作品來。幸虧我們有時間這位批評家,雖然它也未必絕對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評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獨立思考的讀者也不妨聽一聽它的建議。所謂經(jīng)典,就是時間這位批評家向我們提供的建議。
                  作為普通人,我們?nèi)绾巫x經(jīng)典?我的經(jīng)驗是,不妨就把經(jīng)典當作閑書來讀。也就是說,閱讀的心態(tài)和方式都應該是輕松的。千萬不要端起做學問的架子,刻意求解。讀不懂不要硬讀,先讀那些讀得懂的、能夠引起自己興趣的著作和章節(jié)。這里有一個浸染和熏陶的過程,所謂人文修養(yǎng)就是這樣熏染出來的。在不實用而有趣這一點上,讀經(jīng)典的確很像是一種消遣。事實上,許多心智活潑的人正是把這當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從閱讀經(jīng)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極大愉悅,這差不多是對心智質(zhì)量的一種檢驗。不過,也請記住,經(jīng)典雖然屬于每一個人,但永遠不屬于大眾。我的意思是說,讀經(jīng)典的輕松絕對不同于讀大眾時尚讀物的那種輕松。每一個人只能作為有靈魂的個人,而不是作為無個性的大眾,才能走到經(jīng)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閱讀經(jīng)典這種美妙的消遣,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已經(jīng)距離一切大眾娛樂性質(zhì)的消遣多么遙遠。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作者的觀點。
            (2)陶淵明有“好讀書,不求甚解”的名句傳世,本文作者在告訴我們?nèi)绾巫x經(jīng)典時,也有類似的意思,請找出這樣的句子。并用原文回答,作者認為讀經(jīng)典應該“不求甚解”的理由是什么?
            (3)文章圍繞“經(jīng)典和我們”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請從以下選項中找出錯誤的一個方面。
             

            A.人們之所以讀書,無非是有三種目的。
            B.真正的閱讀不僅要讀經(jīng)典,還要背功課或者讀時尚雜志。
            C.只有閱讀被時間篩選出來的經(jīng)典才能獲得自我發(fā)現(xiàn)和成長,才算真正的閱讀。
            D.提議普通人要用一種輕松的心態(tài)閱讀經(jīng)典。
            (4)下列對文章理解不正確的是
             

            A.經(jīng)典可以使每一個閱讀者在精神上得到啟迪或享受,使他們的靈魂填充智慧。
            B.經(jīng)典是人類精神財富的寶庫,閱讀經(jīng)典,就是享用這筆寶貴的財富。
            C.經(jīng)典需要人們用心去品味涵養(yǎng),是需要靈魂參與的高級活動,普通大眾是不能喜愛和享受的。
            D.作者為那些閱讀經(jīng)典的人感到榮幸和自豪,同時也對從未接觸過經(jīng)典的人感到遺憾和惋惜。

            組卷:45引用:2難度:0.7

          三、解答題

          • 18.結(jié)合語境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語
            (1)從此以后以這種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學會了拼寫一些詞。
            (2)上蒼給它制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么精致、多么地一絲不茍啊!

            組卷:88引用:2難度:0.7
          • 19.閱讀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1)下列各組句子中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其:亦不詳姓字/親舊知如此
            B.之:或置酒而招/無懷氏民歟
            C.以:樂其志/因為號焉
            D.而:既醉退/溫故知新
            (2)下列選項中與例句中加點的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漁人甚
            A.親舊知如此
            B.亦不其姓字
            C.性嗜
            D.以其志
            (3)“不求甚解”一詞,在今天帶有帶有貶義,而文中寫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請結(jié)合全文內(nèi)容談談你的理解。

            組卷:46引用:3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