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
(甲文)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乙文)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少有志操,既長,知其世家,乃感泣辭母,去之應天府,依戚同文學。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應天府,聞仲淹名,召置府學。嘗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舉進士第,為廣德軍司理參軍,迎其母歸養。改集慶軍節度推官,始還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獻太后將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壽。仲淹極言之,且曰:“奉親于內,自有家人禮,顧與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為后世法。”且上疏請太后還政,不報。尋通判河中府,徙陳州。
拜尚書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召還,判國子監,遷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時呂夷簡執政,進用者多出其門。仲淹上《百官圖》,指其次第曰:“如此為序遷,如此為不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況進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簡不悅。他日,論建都之事,仲淹曰“洛陽險固,而汴為四戰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陽。當漸廣儲蓄,繕宮室。”帝問夷簡,夷簡曰:“此仲淹迂闊不切合實際之論也。”仲淹乃為四論以獻,大抵譏切時政。且曰:“漢成帝信張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禍。臣恐今日亦有張禹,壞陛下家法。”夷簡怒訴曰:“仲淹離間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黨也。”仲淹對益切,由是罷知饒州。殿中侍御史韓瀆希(迎合)宰相旨,請書仲淹朋黨,揭乏朝堂。于是秘書丞余靖上言曰:“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貶竄,況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婦之間乎?陛下既優容之矣,臣請追改前命。”明年,夷簡亦罷,自是朋黨之論興矣。夷簡再入相,帝諭仲淹使釋前憾。仲淹頓首謝曰:“臣鄉論蓋國家事,于夷簡無憾也。”
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后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愛樂善。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畫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數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賜藥存問,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問其家,既葬,帝親書其碑曰褒賢之碑。
(《宋史?范仲淹傳》,有刪節)(1)下列劃線字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DD
A.仲淹二歲而孤 | 孤獨 |
B.且上疏請太后還政,不報 | 報告 |
C.仲淹晏如也 | 宴飲依舊 |
D.帝常遣使賜藥存問 | 問候,慰問 |
D
D
A.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后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
B.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后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
C.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后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
D.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后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
(3)下列文學常識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B
B
A.范仲淹,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B.進士第一,即狀元。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元、明、清時期,貢士經殿試后,及第者皆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都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C.“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其中,六一居士是歐陽修,河東先生是韓愈,子由是蘇洵。
D.古時授予官職稱“拜”,選拔官職稱“擢”,調職調動稱“左遷”,罷免官職稱“罷”。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A.范仲淹崇尚簡樸生活。在家里時,如果沒有客人來,吃飯時不會有兩個葷菜。妻兒的飯食僅夠充饑。他要求自己的幾個兒子不能穿華貴的衣服出門,出門前要換衣服。
B.范仲淹曾上奏章請太后還政,沒有得到答復;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被貶謫到陳州。
C.范仲淹曾借《百官圖》陳述官員升遷的正常序列,意在建議朝廷要公正任用大臣。
D.皇帝告誡范仲淹要消除先前對呂夷簡的怨恨,范仲淹說都是關乎國家,沒有怨恨。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況進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②及其卒也,羌酋以數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
③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答案】D;D;B;A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9/6 8:0:8組卷:12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蔦,依樹蔓生,一名寄生,葉似蘆,其子赤黑色,味甘美。過者見,愛其蔥郁,若忘其在樹也。一日,工師入山伐樹蔦與俱盡雖有愛者不能為之計。因嘆蔦能自植,何不可永其天年!即不然,憑于山崖石壁,亦得以長享雨澤。乃委身樹木,以致橫遭斧斤。然則天下亦何者可不慎所憑依耶?
(選自《寓林折枝》)(1)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工師入山伐樹蔦與俱盡雖有愛者不能為之計
(2)作者認為蔦之悲劇產生的原因有哪些?發布:2024/12/26 23:0:1組卷:10引用:2難度:0.6 -
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惡有甚于死者”的“所惡”分別指哪些事情?
發布:2024/12/27 0:30:2組卷:27引用:5難度:0.7 -
3.閱讀下面兩篇短文,完成下列各題
【甲】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選自《左傳》)【乙】曹瑋用兵
曹瑋知鎮戎軍日①,嘗出戰小捷,虜兵②引去。瑋偵虜兵去已遠,乃驅所掠牛羊輜重③,緩驅而還,頗失部伍④.其下憂之,言于瑋曰:“牛羊無用,徒縻⑤軍。不若棄之,整眾而歸。”
瑋不答,使人候。虜兵去數十里聞瑋利牛羊而師不整遽還襲之。瑋愈緩,行得地利處,乃止以待之。虜軍將至,迎使人謂之曰:“蕃軍遠來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請休憩士馬,少選⑥決戰。”虜方苦疲甚,皆欣然,嚴軍歇良久。瑋又使人諭之:“歇定可相馳矣。”于是各鼓軍而進,一戰大破虜師,遂棄牛羊而還。徐謂其下曰:“吾知虜已疲,故為貪利以誘之。
比其復來,幾⑦行百里矣,若乘銳便戰,猶有勝負。遠行之人,若小憩,則足痹⑧不能立,人氣亦闌⑨.吾以此取之。”
(選自沈括《夢溪筆談》)【注釋】①知:主管。鎮戎軍:地名,今寧夏固原,宋時邊地重鎮。日:……的時候。②虜兵:敵軍。③輜重:軍用器械、糧草、營帳等的統稱。④部伍:兵士的隊伍行列。⑤縻(mí):束縛。⑥少選:一會兒。⑦幾:接近。⑧痹:麻痹。⑨闌:殘,盡。
(1)給下面的句子加上標點符號(限加兩處)。
虜兵去數十里聞瑋利牛羊而師不整遽還襲之。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公將鼓之 不若棄之 B.可以一戰 故為貪利以誘之 C.乃入見 乃止以待之 D.戰于長勺 言于瑋曰
①小惠未徧
②神弗福也
③瑋偵虜兵去已遠
④瑋又使人諭之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5)這兩篇短文中,曹劌和曹瑋都取得了戰斗的勝利。從文中他們的相關論述看,甲文中戰斗取得勝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各是什么?乙文中戰斗取得勝利的原因最關鍵的又是什么?發布:2024/12/27 0:0:1組卷:110引用:2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