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最初在海馬體(大腦皮層的一個區域)中形成,然后轉移到其他大腦區域進行長期存儲。海馬體中可塑性突觸的形成、鞏固和消除對記憶起著關鍵作用。
(1)學習與記憶產生過程中,當興奮傳至軸突末端時,引起突觸小泡與突觸前膜融合,突觸前膜釋放神經遞質然后作用于突觸后膜突觸前膜釋放神經遞質然后作用于突觸后膜,改變突觸后膜(海馬體細胞膜)對離子的通透性,引發突觸后膜電位變化。
(2)研究發現,重復刺激海馬體突觸前神經元時,位于樹突上的突觸后膜出現如圖1所示變化,從而建立神經元之間穩定的增強聯系,形成記憶。請據圖1描述,記憶形成過程中突觸后神經元發生的變化是 穩定的肌動蛋白變成游離的肌動蛋白,游離的肌動蛋白又形成穩定的肌動蛋白,即發生了穩定的肌動蛋白的重構穩定的肌動蛋白變成游離的肌動蛋白,游離的肌動蛋白又形成穩定的肌動蛋白,即發生了穩定的肌動蛋白的重構。
(3)科研人員通過一定的技術得到實驗小鼠(M鼠),當啟動特定光發射器使M鼠的海馬體細胞暴露在光下時,能消除新建立的增強聯系,抹除記憶。如圖2所示,盒子A與盒子B右半部分的情境(背景、空間等)不同,會被M鼠識別為不同的盒子。當M鼠進入兩個盒子的左半部分時,均會受到電擊刺激。實驗分兩天進行,記錄在不同處理下,實驗組和對照組M鼠放入盒子右側后,從右側穿越中間的小門進入左側前所用的時間,得到圖3所示結果。

①第1天,盒子A、B中對照組與實驗組M鼠穿越小門前所用時間 相同相同。
②第1天,盒子A中的M鼠兩小時后被轉移到盒子B中,發現穿越小門進入盒子左側前所用的時間與盒子A相近,說明M鼠 識別到盒子A與盒子B右半部分的情境不同,認為從盒子B右半部分進入盒子左側不會受到電擊識別到盒子A與盒子B右半部分的情境不同,認為從盒子B右半部分進入盒子左側不會受到電擊。
③結合第1天和第2天的實驗結果,可初步形成的結論是 光反射器能消除新建立的增強聯系,抹除記憶光反射器能消除新建立的增強聯系,抹除記憶。
(4)進一步研究發現,小鼠在接受學習任務刺激時以及隨后的睡眠休息階段都可以激活圖1所示過程,并且二者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獨立的。這對你健康有效地學習生活的啟發是 剛學完新的知識之后要及時去回顧復習,同時可選擇睡前的時間去學習或回顧知識點剛學完新的知識之后要及時去回顧復習,同時可選擇睡前的時間去學習或回顧知識點。
【考點】人腦的其他功能.
【答案】突觸前膜釋放神經遞質然后作用于突觸后膜;穩定的肌動蛋白變成游離的肌動蛋白,游離的肌動蛋白又形成穩定的肌動蛋白,即發生了穩定的肌動蛋白的重構;相同;識別到盒子A與盒子B右半部分的情境不同,認為從盒子B右半部分進入盒子左側不會受到電擊;光反射器能消除新建立的增強聯系,抹除記憶;剛學完新的知識之后要及時去回顧復習,同時可選擇睡前的時間去學習或回顧知識點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4/20 14:35:0組卷:43引用:1難度:0.4
相似題
-
1.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命名為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新型冠狀病毒曾被稱為“類SARS病毒”。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出現的癥狀類似非典,感染者會出現急性、嚴重呼吸道疾病,伴有發熱、咳嗽、氣短及呼吸困難,嚴重時會出現腎功能衰竭和死亡。請回答下列問題:
(1)新型冠狀病毒侵入人體內寄生在宿主細胞中,
(2)人體呼吸中樞位于發布:2025/1/10 8:0:1組卷:0引用:1難度:0.7 -
2.下列有關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若某人小腦受損,則仍可以準確完成用左手食指交替指點右手中指和鼻尖的動作 B.若某人因外傷導致意識喪失出現像嬰兒一樣的狀況,則一定是脊髓出了問題 C.若某人小腦受損,則不能對體溫、水鹽平衡、生物節律等進行有效調控 D.若某人大腦皮層受損,則可能不能形成各種感覺,不能有效進行學習、記憶等 發布:2024/12/31 5:30:3組卷:2引用:2難度:0.7 -
3.下列成語和人的神經活動的對應關系,錯誤的是( )
A.“過目成誦”與大腦皮層言語區有關 B.“氣喘吁吁”主要與下丘腦有關 C.“望梅止渴”是條件反射 D.“踉踉蹌蹌”主要是小腦調節異常 發布:2024/12/31 5:30:3組卷:7引用:8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