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以下各題。
詩詞文化普及不能止于記誦
宋春光 ①在近日剛結束的上海書展中,古詩詞相關的圖書、分享會、談話活動等都備受讀者青睞。包括《中國詩詞大會》在內的電視綜藝節目的熱播,正展現了人們對古詩詞文化的熱情。但若要避免古詩詞文化成為“快餐文化”,把握古詩詞文化普及的方向并作有效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
②古詩詞文化的普及,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所謂“普及”究竟指向何處?目前來看,社會上對古詩詞的弘揚,著力點主要在于記誦。古詩詞文化的普及固然應包括記誦乃至創作,但僅停留在這些“技”的層面實則并非真正的普及。我們的社會既不需要“有腳書柜”,也不期望人人都成為詩人。古詩詞及其傳承有其自身的轉性。作為“有意味的形式”,詩詞所承載的是人的情感。而一首詩詞能夠超越時空的界限流傳至今并成為經典,這是我們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共同選擇的結果,這些詩詞中的“意味”也因此而包含了歷史合理性。
③其次,我們也應認識到,詩詞中的這些“意味”并不是僵化的,而是在一代又一代讀者的理解與體認中被不斷豐富,從而不斷生成利于社會發展的、契合我們民族文化心理的“意味”。古詩詞中的每一個意象與典故,所承載的都是人們的情感積淀與思維方式。所以,我們吟誦古詩詞的過程,其實也是對這些“意味”產生情感認同和審美體認的過程,將最終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④諸如“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等這些經典的詩詞,它們各自雖有其不同的風格與歷史文化語境,卻往往蘊含著相似的主題:對人生價值的追尋、對本真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情感的珍視。而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人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也正是因為這些作品中所傳達的對于人生的思考與選擇具有跨越古今的普遍性意義。因此,長期的吟誦與體會便會使這些詩詞中的意蘊積淀到人們的文化心理中,對人的價值建構與心靈成長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⑤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古詩詞文化普及所指向的,應是每位讀者道德和情感的自覺能力的提升。每一個個體人文素質的提升,也將為我們民族走向未來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記誦是我們體認古詩詞的途徑,以記誦為評判標準的文娛節目對于古詩詞文化傳播也確有其借鑒意義,但僅從記誦層面“普及”古詩詞文化,其局限性是不言自明的。這就需要我們有更多的學者站在歷史文化的高度來體認、解讀古詩詞的文化意蘊,為讀者與古詩詞之間架起有效的橋梁。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CC
A.詩詞文化普及是否止于記誦。
B.古詩詞文化的普及把握方向是至關重要的。
C.長期的吟誦與體會便會使這些詩詞中的意蘊積淀到人們的文化心理中,對人的價值建構與心靈成長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D.古詩詞文化的普及,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所謂“普及”究竟指向何處?
(2)選出下列說法與原文不相符的一項。 AA
A.古詩詞文化的普及包括記誦乃至創作,達到這些“技”的層面已經是真正的普及。
B.古詩詞作為“有意味的形式”,詩詞所承載的是人的情感,它能夠超越時空的界限流
傳至今并成為經典,這是我們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共同選擇的結果,這包含了歷史合理性。
C.長期的吟誦與體會古詩詞,詩詞中的意蘊積淀到人們的文化心理中,對人的價值建構與心靈成長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D.記誦是我們體認古詩詞的途徑,但僅從記誦層面“普及”古詩詞文化,其局限性是不言自明的。
(3)下列對選文分析有錯誤的一項是 BB
A.選文第①段從當下熱門的古詩詞類綜藝節目引發人們對古詩詞的熱情的社會現象入手,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引起讀者的關注與思考。
B.選文是一篇駁論文,開篇引論部分提出問題,中間引論部分分析問題,最后得出結論解決問題。
C.選文第④段運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列舉了名家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的例子,充分有力地證明了長期的吟誦與體會,詩詞中的意蘊對人的價值構建與心靈成長有著積極作用。
D.選文圍繞“詩詞文化普及不能止于背誦”,從著力記誦,體會詩歌的“意味”、這些“意味”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詩歌“意味”對人的價值構建與心靈成長有著積極作用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4)下面哪一則材料可以作為本文的論據?請簡要分析并說明理由。
材料一;
“渭城朝雨挹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邊是邊關功業,一邊是親情、友情,兩難選擇形成了巨大的張力,詩的魅力由,此氤氳開來,人們沉浸其中,對自己的情感和選擇不斷進行著發現、認識和確認,心靈也在不斷成長。
材料二:
江西某知府欲砍掉一顆百年的古樹。有位詩人得知后,便在樹上題一首詩云:“遙知此去作棟材,無復清蔭覆綠苔。只恐月明秋夜冷,誤他千歲鶴歸來。”知府讀過之后,為古樹感傷可惜,于是撤銷了砍樹的命令。
【考點】論證方法.
【答案】C;A;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5/27 14:0:0組卷:9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對下列句子運用的論證方法的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美術家如羅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創造。(舉例論證) B.慧能說:“下下人有上上智。”我們豈可以自暴自棄呀!(引用論證) C.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以萬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畫龍點睛。(對比論證) D.我承認就是東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創造作用--為泰山剃頭理發,只是我們希望不要把我們的鼻子或眉毛剃掉。(道理論證) 發布:2024/12/27 2:30:1組卷:138引用:2難度:0.8 -
2.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小題。
【文本一】
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 ①新時代新征程,中國青年應當更加秉持于祖國于時代的自信心,重視并不斷激發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自身志氣、骨氣和底氣,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砥礪前行,“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為社會發展和祖國建設注入新的動力。
②自信自強,沉淀于中國悠久的奮斗歷史。對于一個國家、民族而言,歷史是影響其精神力量凝結和傳承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奮斗的民族,中華民族的歷史也是一段不斷奮斗的歷史。正是有這種靡堅不摧、堅韌頑強的精神力量支撐,幫助中華民族走過遙遙的歷史長河,邁入一個又一個新的歷史征程。
③自信自強,淬煉于困難中凝聚的團結偉力。團結奮斗是我們黨和國家能夠解決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重要前提。中華民族之所以能一步步走來,并取得如今的偉大成就,正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團結一致、艱苦奮斗取得的。“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這股團結的力量不僅是當今歷史條件下能夠進一步發展的堅實基礎,更是凝結強大精神動力進而逐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新時代新征程,十四億中華兒女共同托舉強國復興之夢,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以更加自信自強的姿態,迎接新的機遇與挑戰。
④自信自強,更需要發揚在新時代下的拼搏奮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無數中國人挺身而出,擔當奉獻。見證國家脫貧奇跡,記錄時代最美風景的陳貝兒;以9.83秒成績闖進奧運會男子田徑100米決賽的亞洲飛人蘇炳添;雙耳失聰但仍自強不息的青年學生趙夢南……他們作為青年一代,彰顯了中華兒女的自信自強的精神風采。他們的故事感動著我們,也激勵著更多的青年正視困難、堅定信心,在各自的賽道上書寫絢麗璀璨的華章。
⑤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接近、也更有信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目標。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凝聚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堅定篤行不怠的理想追求,在奮斗中放飛青春夢想,在征程中勇擔責任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嶄新動力。
(作者:顧發祥,有刪改)【文本二】
① 。巍巍大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雖歷經磨難,但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歷久而彌新。“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三閭大夫屈原在面對諂媚小人時的自我獨白;“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是思想家荀子的自強堅持之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是詩仙李白大氣磅礴的自信之氣……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早已在歷史長河中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成為了中華兒女的民族基因。
②面對新的挑戰,我們青年人更要自信自強。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在這樣危急時刻,青年醫務工作者不畏艱險,主動請纓支援武漢。在援鄂醫療隊中,“80后”“90后”占到了護士成員的90%,這是我們青年人的自強之氣;去年,河南衛視的《唐宮夜宴》一炮而紅,這是我們青年人的文化自信之氣,青春靚麗,用大唐風貌顯盡這盛世氣象;數百萬青年大學生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用自己的力量來服務基層……身處于巨大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中,我們青年人更要自信自強,肩負起屬于我們的時代責任,讓我們的青春在實干奮進中熠熠生輝。
(作者:陳莉,有刪減)(1)信息提取。
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本一】的主要觀點。
②根據語境,給【文本二】第①段橫線處補寫一個恰當的句子。
(2)【文本一】【文本二】中劃線處都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作者的意圖分別是什么?
(3)請你簡要分析【文本一】的論證思路。
(4)有同學搜集了下面的材料,你認為其可以用來作為【文本一】或【文本二】中的哪一段的事實論據?請簡要分析。
袁老幾十年如一日,廢寢忘食,一邊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研究,一邊努力推廣促進雜交水稻走向世界,讓雜交水稻在許多國家“生根開花”。正如2004年《感動中國》給袁隆平的頒獎詞中寫道,“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發布:2024/12/26 19:30:1組卷:29引用:4難度:0.5 -
3.《魚我所欲也》一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發布:2024/12/27 1:0:4組卷:16引用:2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