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知識點挑題

          請展開查看知識點列表

          >
          <
          更多>>
          已完結
          熱點預測 中考復習 難題搶練
          瀏覽次數:904 更新:2025年05月27日
          已完結
          熱點預測 中考復習 熱搜題專練
          瀏覽次數:378 更新:2025年05月27日
          • 29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發布:2024/12/13 16:30:10組卷:10引用:1難度:0.8
          • 2912.社會大課堂,處處皆語文。請閱讀兩段參觀記錄,完成下面各題。
                  (一)小龍同學參觀了北海公園的皇家郵驛,做了如下記錄。閱讀后,請完成問題。
                  信息的記錄和傳遞為人類文明的飛速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從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殷商甲文到鑄在青銅器上的商周金文,再到篆、隸、草、楷、行,這是記錄信息的漢字字形的變化;從鴻雁傳書到驛站郵政,再到網絡通訊,這是信息傳遞方式的變化   ①借助信息的記錄和傳遞,人們的生活經驗代代相傳,文化得以不斷發展。
                  中國古代郵驛起源于殷商時期,至清末裁驛歸郵為止,有三千余年的歷史。隨著我國郵政事業的不斷發展,郵政徽標也在不斷變換。目前使用的是1996年公布的中國郵政徽標,不知道設計者的靈感來自哪里  ②
            (1)對文段中加點字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A“提”的“供”,讀gòng
            B“甲文”的“骨”應寫為“古”
            C“通”的“訊”應寫為“迅”
            D“商”的“殷”讀yīn
            (2)①②兩處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是
             

            A.①。 ②。
            B.①。 ②?
            C.①, ②?
            D.①, ②。
            (二)出北海,入故宮,小龍同學參觀了“何以中國”展,做了如下記錄。閱讀后,請完成問題。
            【甲】展覽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視作一條大河,將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融合比擬成河水的源、流、匯。以“源”“流”“匯”三個單元,梳理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展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連綿不絕、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質,彰顯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概括而鮮明地呈現出華夏大地何以中國,中華民族何以偉大,中華文明何以不朽。【乙】本次展覽共展出珍貴文物130余件,上起石器時代,下至清代,包括陶瓷、玉器、青銅器、金銀器、書畫、古籍等類別。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何尊是西周早期名為“何”的貴族鑄造的一件青銅禮器。器物體方口圓,造型厚重,氣象萬千。何尊腹底鑄有金文12行122字,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東都洛邑的史實,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圖1)【丙】泱泱中華,萬古江河,“何以中國”是中華民族永恒的命題。展廳內,重器凝萬古之志,典籍匯千載之思,此即萬千年來,我百世祖先同心書寫之答案。展廳外,國家日益強大,人民生活安康,此即百余年來,志士先驅砥礪鑄就之答案。今天,中華正崛起,我輩當自強,用智慧和汗水為后世中華子孫,留下“何以中國”的時代答案。【丁】

            (3)“流”的本義指水的移動。根據語境,“源”“流”“匯”的“流”是指:
             

            (4)將下面文字填入上文,最恰當的位置是
             

            當后人回望我們的時候,希望能一如我們凝視前人一樣,滿懷自豪地說:“這,就是中國!”
            A.【甲】
            B.【乙】
            C.【丙】
            D.【丁】
            (5)對畫線句中的成語或修辭方法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概括而鮮明地呈現出華夏大地何以中國,中華民族何以偉大,中華文明何以不朽”,運用排比,全面表達了這次展覽的意義。
            B.“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引人注目”一詞,應換成“刮目相看”,以體現何尊在展覽中的重要地位。
            C.“器物體方口圓,造型厚重,氣象萬千”,“氣象萬千”一詞,應換成“氣韻不凡”,以表現何尊的特點。
            D.“重器凝萬古之志,典籍匯千載之思”,以對偶的形式,既表現了文物的文化價值,又表達了百世祖先對“何以中國”的回答。
            (6)下面兩個“中國郵政”徽標設計,你喜歡哪個?參照前面兩段參觀記錄,說說理由。

            發布:2024/12/13 16:30:10組卷:56引用:3難度:0.3
          • 2913.默寫。
             
            ?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②東風不與周郎便,
             
            。(杜牧《赤壁》)
            ③小奧同學正在寫一份演講稿,想借用詩句抒發自己的遠大理想與抱負。你給他推薦的詩句是“
             
             
            ”。(寫出連續的兩句,本試卷中出現的詩句除外)

            發布:2024/12/13 16:30:10組卷:9引用:1難度:0.8
          • 2914.參與年級“二十四節氣”文化墻設計的同學,在周記中寫下了自己的活動感受。閱讀這段文字,完成小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四句七言的節氣歌,用簡潔的方式完成了人們的自然啟蒙。這是一種智慧的結晶,更是一種巧妙的組合。它帶著生命的密碼和豐富的信息,匯聚成一條浩蕩的生命長河。
                  如果我們順著節氣的根脈追溯,最早顯現春之端倪的并非柳梢枝頭,而是殘冬瑞雪。白雪是寫滿春汛的素箋,草地就是春潮萌生的家園。始于立春,終于大寒,二十四節氣就像天地孕育的二十四個角色,迎來送往,相互守望,在運轉自如的秩序中完成四季的輪回。
            (1)依據語境,畫橫線的句子表達欠妥,請你幫助修改。
            (2)下列詩句,與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相同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A.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B.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C.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D.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發布:2024/12/13 16:30:10組卷:20引用:1難度:0.8
          • 2915.班級開展以“了解北京冬奧會,振奮民族精神”為主題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完成以下任務。
            【搜集冬奧會資料】
            “冬奧冰雪花絲如意”采用“燕京八絕”之一的花絲鑲_______qiàn技藝制作而成,其造型創意源于中國傳統吉祥飾物如意,以北京冬奧會競賽場館“雪如意”為參考,如意頭部邊緣有22顆寶石。既突顯了非遺技藝的無窮mèi_______力,又表現了中國如意文化的_____。
            (1)根據拼音寫出漢字或者給相關字注音。
            (2)填入上文橫線——處的詞語。
             

            A內涵
            B內含

            發布:2024/12/13 16:30:10組卷:11引用:1難度:0.8
          • 2916.文化墻的主體是二十四節氣的介紹。下面是同學們改編的三則材料,請幫助他們解決準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的明信片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驚蟄”兩個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構成了生動的畫面和無窮的故事。你可以遐想①在遠方一聲初始的雷鳴中,萬千沉睡的幽暗生靈被喚醒了。它們睜開惺忪的雙眼,不約而同地,向圣賢一樣的太陽敞開了各自的門戶。這是一個帶有推進和改革色彩的節氣,它反映了對象的被動、消極和等待狀態,顯現出一絲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個鄉村客店老板凌晨輕搖他的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該上路了。
                  清明:_________
                  清明時節,草木萌發,時有知時節的好雨然而至。看吧,在蒙蒙細雨中,小草精神抖擻地綠著,鵝黃色的柳枝輕歌漫舞,青黑色的粗糙的老樹皮。②在雨的滋潤下,似乎也有了幾分青春的顏色。雨后天晴,清新的空氣中多了些泥土的味道,暖暖春陽中,孩子們歡快的笑聲在秋千上蕩得很高很高。
                  處暑:暑氣止矣,迎來了家家戶戶豐收的景象
                  每年的暑都是在農歷的七月中下旬,有書解釋:“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人們告別炎熱的夏天,享受著“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愜意。立秋之后,人們開始收割莊稼;到了處暑,基本完成,可謂是“處暑滿地黃,家家倉有糧”。可見,處暑是幸福感最強的節氣。
            (1)有同學認為畫線詞語中有錯別字,對加點字的讀音也有疑問。下列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A.“悄”應讀為“qiǎo”
            B.“明信片”應寫為“名信片”
            C.“處”應讀為“chǔ”
            D.“輕歌漫舞”應寫為“輕歌曼舞”
            (2)有同學對兩處使用的標點符號有疑問,請你幫他選出修改正確的一項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①:②,
            (3)請仿照其他兩個節氣的“一句話”解說,在橫線上也用一句話解說“清明”。
            (4)文化墻上,“大寒”節氣介紹中鏈接了一則小故事,請你將故事中的對聯補充完整。
            明代有一秀才,某日夜宿山中。次日晨起,見茅屋上一片白霜,便隨口吟出上聯:“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
             
            。”此聯一出,成為絕對。若干年后,才有人對出下聯:“今朝驚蟄,春分時雨到清明。”

            發布:2024/12/13 16:30:10組卷:22引用:1難度:0.8
          • 2917.【感受冬奧會文化】將下面所引用名句填寫完整。
                  我國通過承辦冬奧會,可以進一步振奮民族精神,宣傳中華燦爛文明和優秀文化,展示大國實力和精神風貌,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吟誦古詩文名篇,感受歷代仁人志士的民族精神。“商女不知亡國恨,
             
            ,”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的情懷;“坐觀垂釣者,
             
            ,”是借此抒發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先天下之憂而憂,
             
            ,”是心憂天下的偉大抱負;“報君黃金臺上意,
             
            ,”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
             
            ,化作春泥更護花。”是作者對國家執著的忠誠。“
             
            ,西北望,射天狼”是作者希望能夠承擔衛國守邊的重任。

            發布:2024/12/13 16:30:10組卷:21引用:1難度:0.9
          • 2918.默寫。
            (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①
             
            ,②
             
            。(陶淵明《桃花源記》)
            (2)我們遇到困難,以為沒有出路,但如果堅持前行,常常會豁然開朗。南宋詩人陸游的詩 句“①
             
            ,②
             
            ”就形象地闡明了這一道理。

            發布:2024/12/13 16:30:10組卷:19引用:2難度:0.9
          • 2919.閱讀《藤野先生》選段,完成下列各題。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
                  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1)“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這句話中的兩句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嗎?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2)“這一聲”指的是什么?作者覺得刺耳的原因又是什么?
            (3)“他們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中“何嘗”一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聯系全文,“變化了”的具體內容是什么?表現了魯迅什么樣的精神?

            發布:2024/12/13 16:30:8組卷:85引用:4難度:0.5
          • 2920.閱讀下列名著選段,完成下面小題。
                  行者道:“怎么變么?”高老道:“初來時,是一條黑胖漢,后來就變做一個長嘴大耳朵的呆子,腦后又有一溜鬃毛,身體粗糙怕人,頭臉就象個豬的模樣。食腸卻又甚大,一頓要吃三五斗米飯,早間點心,也得百十個燒餅才彀。喜得還吃齋素,若再吃葷酒,便是老拙這些家業田產之類,不上半年,就吃個罄凈!”三藏道:“只因他做得,所以吃得。”高老道:“吃還是件小事,他如今又會弄風,云來霧去,走石飛砂,唬得我一家并左鄰右舍,俱不得安生。又把那翠蘭小女關在后宅子里,一發半年也不曾見面,更不知死活如何。因此知他是個妖怪,要請個法師與他去退,去退。”行者道:“這個何難?老兒你管放心,今夜管情與你拿住,教他寫了退親文書,還你女兒如何?”高老大喜道:“我為招了他不打緊,壞了我多少清名,疏了我多少親眷。但得拿住他,要什么文書?就煩與我除了根罷。”行者道:“容易,容易!入夜之時,就見好歹。”
                  老兒十分歡喜,才教展抹桌椅,擺列齋供。齋罷將晚,老兒問道:“要甚兵器?要多少人隨?趁早好備。”行者道:“兵器我自有。”
            (選自《西游記》)(1)行者與高老談及的人是:
             
            ;行者的兵器是:
             

            (2)行者與高老談及的那個人有什么本領?
            (3)后來,情節發展成怎么樣?請結合原著作簡要概括。

            發布:2024/12/13 16:30:8組卷:226引用:4難度:0.7
          login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