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各文段,完成下列各題。
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誣蔑的人。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競相誹謗他,詛咒他。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只是在萬不得已時才給予回敬?,F在他逝世了,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
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
(1)“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誣蔑的人”,其中“這樣”指代什么?兩個“最”體現在什么地方?馬克思對此抱什么態度?說明了什么?
(2)馬克思逝世,“整個歐洲和美洲……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這與各國政府和資產者對他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照,這說明了什么?
(3)“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這里的“敵人”和“私敵”有何區別?為什么說“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答案】(1)“這樣”是指馬克思的劃時代的理論創造和革命實踐。兩個“最”體現在兩個“無論”上,無論性質怎樣的政府,也無論什么色彩的資產者派別,都毫不例外地瘋狂地嫉恨他,惡毒地誣蔑他。馬克思對此“毫不在意”,當作蛛絲“輕輕拂去”,表明馬克思對敵人的極端蔑視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堅定性。
(2)這個“對照”說明馬克思是無產階級最忠實的代表和導師,同時也說明他的理論和實踐給了各國資產者以致命的打擊,是資產者不可調和的敵人。這個對照與開頭呼應,深化了馬克思在科學理論和革命實踐中無與倫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敵”是指以“我”為中心,以“我”的利害區分敵友,這是剝削階級個人主義的一種表現。馬克思沒有這樣的私敵,說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全力以赴地與形形色色的敵對分子作斗爭,因而他有“許多敵人”。這些敵人都是無產階級的敵人。這個評價含蓄深刻,高度贊頌了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語氣表示肯定的含義。
(4)恩格斯最后莊嚴宣告“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這句飽含深情和敬意的結語,雖是一般悼詞結語,但絕不僅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應全文,總結全文,是由馬克思的豐功偉績中引申出來的必然結論,反映了作者的心聲,也是億萬人民的心聲。
(2)這個“對照”說明馬克思是無產階級最忠實的代表和導師,同時也說明他的理論和實踐給了各國資產者以致命的打擊,是資產者不可調和的敵人。這個對照與開頭呼應,深化了馬克思在科學理論和革命實踐中無與倫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敵”是指以“我”為中心,以“我”的利害區分敵友,這是剝削階級個人主義的一種表現。馬克思沒有這樣的私敵,說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全力以赴地與形形色色的敵對分子作斗爭,因而他有“許多敵人”。這些敵人都是無產階級的敵人。這個評價含蓄深刻,高度贊頌了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語氣表示肯定的含義。
(4)恩格斯最后莊嚴宣告“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這句飽含深情和敬意的結語,雖是一般悼詞結語,但絕不僅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應全文,總結全文,是由馬克思的豐功偉績中引申出來的必然結論,反映了作者的心聲,也是億萬人民的心聲。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27 10:35:59組卷:1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列文字,回答問題。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那些被稱土氣的鄉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這個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糠N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農業直接取資于土地,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侍候莊稼的人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
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一位外國學者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后者是“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境。
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摩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皩W”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成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阻礙?,F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斑@不是見外了么?”鄉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
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境里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范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在鄉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罩萬有的真理。
在我們社會的急速變遷中,從鄉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土社會中所養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于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匯,“鄉”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
(選自《鄉土本色》有改動)(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生活在鄉土社會的人們,彼此之間相互了解,沒有隔閡,相比現代社會,更容易獲得一種從心所欲的自由。
B.禮俗是鄉土社會里應對社會生活的根本原則、抽象真理,也是人們處理具體事務時目的與手段間的普遍聯系。
C.鄉民之間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來進行的,法律不是調節鄉土社會中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基本依據。
D.鄉土社會的信用產生于對一種行為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這種信用遠勝于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
(2)下列對“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鄉民是中國社會的基層,他們以種地為基本生存方式,從土地中獲取生活資源,因此與土地分不開,為土地所束縛。
B.人與人在空間排列上的不流動性,造成鄉土社會里鄉村之間彼此的孤立與隔膜,形成了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C.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無論是生活環境還是所接觸的人,對鄉民而言都十分熟悉,于是終老鄉土便成為一種生活常態。
D.鄉土社會里的個體為了謀生這一共同目標,分工協作有機地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沒有陌生人的“熟人”社會。
(3)下列現象不屬于鄉土社會習俗或禮儀的一項是
A.土地買賣要競拍,出價高者勝出并獲得該宗土地使用權。
B.向別人借物品,招呼一聲,讓對方知曉,對方沒有阻攔,就拿走了物品。
C.到別人家串門聊天,不用預約和提前聯系,走進去就可以。
D.找工作,先看看有無熟人、或借助熟人介紹,否則,便不去工作。發布:2024/11/24 22:0:1組卷:23引用:4難度:0.6 -
2.閱讀《反對黨八股(節選)》,完成下列各題。
黨八股的第一條罪狀是:空話連篇,言之無物。我們有些同志歡喜寫長文章,但是沒有什么內容,真是“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為什么一定要寫得那么長,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種解釋,就是下決心不要群眾看。因為長而且空,群眾見了就搖頭,哪里還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負幼稚的人,在他們中間散布壞影響,造成壞習慣。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蘇聯進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戰爭,斯大林在七月三日發表了一篇演說,還只有我們《解放日報》一篇社論那樣長。要是我們的老爺寫起來,那就不得了,起碼得有幾萬字?,F在是在戰爭的時期,我們應該研究一下文章怎樣寫得短些,寫得精粹些。延安雖然還沒有戰爭,但軍隊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喚工作忙,文章太長了,有誰來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歡寫長報告。他們辛辛苦苦地寫了,送來了,其目的是要我們看的。 長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嗎?也不好。我們應當禁絕一切空話。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務,是把那些又長又臭的懶婆娘的裹腳,趕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說:《資本論》不是很長的嗎?那又怎么辦?這是好辦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話說:“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庇终f:“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蔽覀儫o論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辦理,文章和演說也是這樣。我們反對的是空話連篇言之無物的八股調,不是說任何東西都以短為好。戰爭時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內容的文章。最不應該、最要反對的是言之無物的文章。演說也是一樣,空話連篇言之無物的演說,是必須停止的。
(1)賞析文段中畫橫線的句子。
(2)根據上下文的聯系,文中橫線處應填入的最準確的一句話是
A.那我們就看下去。
B.但是如何看呢?
C.可是這一目的如何達到呢?
D.可是怎么敢看呢?
(3)“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務”一句中“主要的”和“首先的”次序可否顛倒?請闡釋你的理由。
(4)請概括選文的論證思路。發布:2024/10/17 14:0:2組卷:6引用:2難度:0.5 -
3.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感天動地竇娥冤--淺談悲劇之美
鞏崇吉 ①如泣如訴的《二泉映月》,傾訴著瞎子阿炳血淚斑斑的悲劇人生;將兵“多多益善”的淮陰侯韓信,終未逃脫“兔死狗烹”的悲愴結局。回望歷史:屈子沉江之悲憤、荊軻刺秦之悲壯、《梁?!坊埂⒍霹N啼血之悲切……無不令人蕩氣回腸、刻骨銘心。在我國元雜劇四大悲劇之一的《竇娥冤》中,負冤而死的竇娥臨刑前許下三大誓愿:血濺白練、六月飛雪、楚州大旱三年,后一一應驗。弱女子驚天地泣鬼神的悲慘遭遇,給我們留下多層面的心靈震撼與審美思考。
②悲劇之美是審美形式的最高形態,它所表現的矛盾沖突往往以假丑惡對真善美的推殘、以舊勢力對新事物的暫時壓倒而告結。唯其如此,方能產生愈挫愈奮的生命張力。魯迅先生說:“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倍鞲袼乖谠u論拉薩爾的劇本《濟金根》時指出:悲劇是“歷史的必然性要求和這個要求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沖突?!闭x被否定方顯出雙倍價值,流星隕落時的閃光最為耀眼,美的事物遭受毀滅,給世人的警示尤為深刻有力?!案蓪⒎偕砟顺蓪殑?,鳳凰涅槃方得永生。”--與輕松歡快的喜劇相比,開放在血泊與墓地的悲劇之花尤為凄婉冷艷、發人深省。
③在社會歷史舞臺上,每個人都無法逃避悲劇或喜劇兩種角色的輪回,如同不能逃避光明與黑暗的交替一樣。江蘇虎丘西園寺的濟公塑像非常特殊:從左面看是哭像,從右面看是笑像,啼笑皆我的“兩面人”,預示著人生悲喜劇的永恒主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拯救了法蘭西民族的貝當元帥,二戰中卻演變為維希賣國政權的首腦。曾自詡“比阿爾卑斯山還高”的一代梟雄拿破侖,生命的歸宿竟是被囚圣赫勒那島?!鞍紊娇付Α钡奈鞒酝蹴椨?,垓下之戰只落得仰天長嘯拔劍自刎的下場。悲劇之美決不單純是英雄末路的扼腕長嘆,廣而言之,崇高與偉大總是帶有強烈的悲劇色彩:米開朗琪羅用刻刀雕琢悲?。贿_?芬奇用色彩描摹悲劇;柴可夫斯基用音符唱響悲?。簧勘葋営梦淖置枘”瘎?;貝多芬用生命演繹悲劇……被馬克思譽為藝術發展“高不可及的范本”的古希臘神話,貫穿著悲劇之美的主旋律;中國古典神話《共工怒觸不周山》《夸父追日》等,處處洋溢著“人類童年”征服自然的偉大犧牲精神。中外藝術發展史把血色浪漫的悲劇美寫在扉頁上,它的風格是如此莊嚴崇高、如此神圣純潔!
④“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盡管人們對悲劇之美有不同的解讀,但卻從中得到共同的靈魂洗禮。感謝悲劇,感謝磨難,因為它是砥礪英才的磨刀石。誠如太史令司馬遷所言:“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北瘎∈蔷崖槟拘撵`的一聲春雷。強食弱肉的搏殺,黑云壓城的強暴,折翼小鳥的無助、經冬嫩芽的脆弱……無時不在拷問人性。悲劇以“反證”的方式推進道德與美感的不斷提升。風波亭殞命的名將岳飛,積淀為“青山埋忠骨”的不朽敬仰;零丁洋飄逝的一縷忠魂,升華為“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張志新被割斷的喉管,郁積著未曾發出的聲聲吶喊,孕育著民主法制、社會和諧的美好訴求與共同愿景!
(選自《中國作家網》,有刪改)(1)概括悲劇之美的作用。
(2)理解第③段畫線句的含義。
(3)文中運用的大量的事例,卻毫無堆砌之感,請以第①段為例,分析例證的作用。
(4)分析本文的語言特色。發布:2024/10/17 5:0:1組卷:9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