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題。
          網友稱《水滸傳》毒害青少年,浙江省教育廳千字高水準回復被群贊
          2023-02-1018:24瀟湘晨報
                近日,有網友向浙江省政府網站“浙江省民呼我為統一平臺”建議:“把《水滸傳》相關內容從中小學課文和課外讀物中清除出去”。對此,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作出1780字的長文答復。
                回復:您的來信我們已經認真閱讀,感謝您對中小學生成長的關愛。孩子是祖國的未來,閱讀又是教育的基石,中小學生讀什么書,怎么讀書,備受社會關注。您認為中小學生不適合讀《水滸傳》,關于這個問題,自古就有“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的說法,著名學者劉再復先生也認為《水滸傳》“蘊含著毒氣和血腥氣”,可見您的顧慮與擔憂是有一定道理的。既然如此,那么為什么將《水滸傳》收入中小學課文,甚至提倡整本書閱讀?我想教材編寫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關乎國家下一代接班人的培養,關乎國家的前途與命運,作為教材的編寫者絕對不會草率為之,肯定是經過好幾番討論研究才能確定,而且教材的審定也是要一關一關慎重審查的。最后《水滸傳》內容能被選入教材,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考慮:第一,《水滸傳》文學價值巨大。《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開創了白話章回體小說的先河。即便是劉再復先生,他也不否認《水滸傳》“是有才藝、有藝術魅力的大才子書”。可以說《水滸傳》是一部非常接地氣、最能反應現實與人性的文學作品,書中很多創新之處,被后世文學爭相模仿。僅從文法角度來說,全書“行文如行兵”,謀篇布局非常純熟,將草蛇灰線【注】運用得淋漓盡致。明代文學家金圣嘆曾指出,水滸書中的十五種創新文法,包括倒插法、夾敘法、大落墨法、綿針泥刺法、弄引法等,這些寫作手法直到今天,我們仍能常常看到。中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從文本的語言、人物塑造和情節設計等方面賞析作品,提升語言技能和鑒賞水平。
                第二,《水滸傳》是批判性閱讀的好載體。《水滸傳》價值取向與現代文明不合拍,是閱讀《水滸傳》不可回避的問題。但閱讀《水滸傳》是否必會造成中學生誤入歧途?目前并沒有證據表明當代青少年誤入暴力犯罪深淵,與《水滸傳》有直接的因果關聯。就算退一步來說,如今閱讀的渠道太多太多,但單靠“堵”的方式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堵不如疏,疏不如引,惟有理性地引導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與隨心所欲、聽之任之,讓學生個體“偷摸著自由閱讀”相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水滸傳》內容被選入教材,又何嘗不是明智之舉?正如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敏強所認為的,“《水滸傳》內容很有價值,應在中小學課本中保留,但是中小學生心理發展不成熟,授課老師有必要進行引導。”我們不能一味地強調其經典性而完全忽略對學生困惑的引導,也不能因為其充斥“暴力”等元素而因噎廢食,應該讓學生理解中國古典小說中的“精華”和“糟粕”,要以理性的態度來解讀它,通過解讀,實現解“毒”。
                所以,我們也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能夠用準確的方式引導中小學生實行批判性閱讀。批判性閱讀能力,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實際上很多老師在教學中已經注重批判性閱讀與思維習慣的培養,也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這對學生閱讀思維乃至個人發展是十分有利的。
                第三,《水滸傳》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這其實是前面兩點的延伸。《水滸傳》沒有給我們展現一個“正確”的世界,而是一個多樣的世界。有善,有惡,有善與惡之間的種種不得已,幻想、隱忍、掙扎、妥協、反抗……一言一行背后都鐫刻著人性的復雜。豐富且深刻的內核,是《水滸傳》被列入名著的理由,也是值得我們(包括中小學生)一讀再讀的根本原因。中小學生該怎樣閱讀《水滸傳》這部名著呢?教學中,教師會引導學生讀故事、讀人物、讀社會、讀人性,如“廟堂失序與江湖理想”“個體失路的偶然與必然”“快意恩仇與暴力濫殺”“水滸女性的是是非非”“俠義與忠義”“江湖聚義的善與惡”“反叛與歸順”等專題探究,學生帶著這些思辨性的專題,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去開展深度閱讀,不僅能夠進入文本深處,也能培養他們的個性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閱讀可以豐富思想、增長才干,促進人的思想觀念的現代化,但如果閱讀僅僅讀了文字卻無思考,那么閱讀就沒有任何意義。學生通過批判性閱讀的過程,能夠有效篩選信息,“站出來”去分析思索深層意義,閱讀才發揮了其真正的意義。所以,重要的不在于你“讀了什么書”,而在于你“怎樣把每本書讀好”,有針對性地指導孩子閱讀,讓他們學會判斷,在經典書籍(包括《水滸傳》)中吸取精華,才能真正讓閱讀為學生打好精神底色。
                心隨文動,相互映發,質疑思辨,提要鉤沉……這些都會給閱讀者帶來愉悅舒暢的讀書體驗,“怎樣把書讀好”,是我們莊嚴而寶貴的生命賦予自身的重要使命。最后,再次感謝您對中小學生成長的關愛!感謝您對教育的支持!
                【注】草蛇灰線法即在行文中埋下若隱若現、時斷時續的線索,注意情節的照應和伏筆的運用。
          (1)梳理“回復”的文章結構,完成下面的填空。
          第一部分,明確觀點:①
          教材的編寫和審定是嚴謹慎重的
          教材的編寫和審定是嚴謹慎重的

          第二部分,分條闡述:第一,《水滸傳》文學價值巨大;
          第二,《水滸傳》是批判性閱讀的好載體;
          第三,《水滸傳》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
          第三部分,歸納總結:②
          “怎樣把書讀好”,是我們的重要使命。
          “怎樣把書讀好”,是我們的重要使命。

          (2)下列觀點與“回復”不一致的一項是
          A
          A

          A.浙江省教育廳高度認可網友的觀點,認為《水滸傳》確實“蘊含著毒氣和血腥氣”,不宜給中小學閱讀。
          B.對于將怎樣的材料編入教材,編寫者們會從材料的文學價值、教育價值等多個方面進行慎重的選擇。
          C.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沒有必要再去討論要不要閱讀經典,而是應該對怎樣閱讀經典作深入的研究。
          D.教育工作者要鼓勵學生找文獻、查資料,探討經典中的疑惑,找出其對現代社會和人類生活的啟示。
          (3)為什么說“《水滸傳》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請根據“回復”內容分條概括。
          (4)“回復”指出,僅從文法角度來說,全書“行文如行兵”,謀篇布局非常純熟,將草蛇灰線法運用得淋漓盡致。請從下面的選項中任選一項,具體說說草蛇灰線法的運用。
          A.“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對李小二的描寫。
          B.“武松景陽岡打虎”中反復出現的“哨棒”。
          (5)“回復”認為,批判性閱讀是閱讀《水滸傳》的正確方法之一。請從下面的選項中任選一項,結合相關情節內容,為同學們開展“批判性閱讀”作具體指導。
          A.魯提轄拳打鎮關西
          B.吳用智取生辰綱

          【答案】教材的編寫和審定是嚴謹慎重的;“怎樣把書讀好”,是我們的重要使命。;A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10/1 3:0:1組卷:21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嘗試錯誤      ①現代西方教育中有“嘗試錯誤”的理論;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終日學終日誤,終日誤終日學”的觀點。可見,在錯誤中學習,勇于嘗試,就有機會獲得成功。
                  ②楚漢相爭時,項羽的失敗,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錯誤中學習。每當他有所主張,左右總是連聲稱“是”,欽佩拜伏。一直到死,他還錯誤地認為是“天之亡我,非戰之罪”。平時在百戰百勝中,他愈來愈自負。大難臨頭了,還在高唱“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難以放下身段,從自負的巔峰走下來,弄到無顏回江東的地步,結果只有死路一條。
                  ③劉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錯誤處注意學習。有人當面指責他,不應該一面洗腳一面和長者說話;有人暗暗提示他,不應該在韓信求封齊王的使者面前發脾氣;有人誠懇忠告他,不應該迷戀各國佳麗,要趕快遷都回關中去……他總會幡然醒悟,在錯誤中學到很多,終于獲得事業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潛虛》上的一句名言:“項羽日勝而亡,高祖日敗而王。”因為缺少學習改進的機會,自始至終固守一套僵化的戰略,所以日勝反而滅亡;因為在失敗之中善于學習,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所以日敗反而稱王。
                  ⑤古語也有“學書紙費,學醫人費”的說法。不費紙,學不好寫字;不費人,學不好醫術。一位成名的書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毀了多少張紙,才成就這一幅字。更不要去細數他當年學習過程中墨池皆黑、廢紙成堆的境況了。一位醫術精湛的大夫,必然診治得多,觀察得多。也累積了許多誤診的教訓。古諺說:“巧者不過習者之門。”只要不怕錯誤,反復學習,便能達到巧妙的境地。
                  ⑥“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磚就是從淘洗錯誤的沙礫中誕生的。有志者,不但不應為錯誤、失敗而氣餒,反而應該以失敗為師,在錯誤中汲取教訓,從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選文②③兩段的順序能否調換?請說出理由。
            (3)請簡要分析選文第⑤段的論證思路。
            (4)請為文章補充一個事實論據或道理論據。

            發布:2024/12/27 3:30:2組卷:51引用:4難度:0.8
          • 2.閱讀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題。
            弘揚好學之風
                  ①讀書歷來都是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學問多寡也是衡量人品道德的重要標準。從古至今,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熱愛學習。他們孜孜不倦,刻苦學習,不斷豐富、提高、涵養和完善自己。習近平總書記發表講話時指出“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因此,我們應大力弘揚好學之風,使之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禮記》中有言,“學然后知不足”。孔子認為,一個人想要增長學識,就要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一遇到不懂的事情,就會主動向別人請教。一次,孔子到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旁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后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③學習不僅能增長學識,更是成就一番事業的強大動力。古代很多官員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后,并沒有放棄學習,幾乎個個都是飽學之士,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他們下朝回家后,大都在讀書學習、吟詩作畫。我們所熟知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無不是如此,例如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王安石、蘇軾、范仲淹,清代的林則徐、左宗棠、曾國藩等,既是垂范后世的出色政治家,又是名留青史的杰出文學家。
                  ④古人將勤學善學的精神概括為:“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無論是少年求學,考取功名以期建功立業;還是中年學思并重,積淀人生的厚度;抑或是垂垂老矣依舊不肯放下書本。一個好學之人會將學習融入自己的一生。由于從古至今人們對學習的推崇,使得我們的歷史史冊記載了許許多多勤奮好學的故事。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后有一個花園,綠植清新悅目,花朵爭奇斗艷,即便如此,他仍能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以至于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過一次。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鉆研學問,使得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由此可見,對于成功者而言,人的一生就是好學的一生。
                  ⑤堅持學習需要付出艱辛,一時做到容易,長期堅持卻難,終身不輟更難。因此,只有堅持不懈、積少成多,才能有所收獲。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學習中成長成熟的,沒有生而知之者,都是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堅持學有所思,把知識變為智慧。古人講,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我們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如饑似渴地學習,只要堅持下去,必定會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積跬步至千里、集細流成江海。
                  ⑥我們現在提倡學習型社會,應該把學習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不但要向書本學習,還要向實踐學習,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快速變化的社會,只有不斷學習,才不會被時代拋棄。我們要不斷提高完善自己,始終把讀書學習與加強道德修養緊密聯系起來,把讀書學習當作一種生活態度,堅持終身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1)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選文第②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3)請用簡潔的語言分析選義第④段的論證思路。
            (4)對選文內容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從古至今,有所成就的人大都熱愛學習、刻苦學習,從而不斷豐富、提高、涵養和完善自己。
            B.“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這種勤學善學的精神激勵我們要將學習融入自己的一生中。
            C.古人認為,治天下者先治心,治心者先治己。我們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堅持不懈地學。
            D.我們不但要向書本學習,還要向實踐學習,把讀書學習與加強道德修養緊密地聯系起來,把讀書學習當作一種生活態度。

            發布:2024/12/27 3:0:1組卷:21引用:2難度:0.4
          • 3.閱讀《自尊》一文,回答問題。
            自 尊      ①說到自尊,人們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這自然是不錯的。但是,最近看到幾位大師逸聞,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別人中實現的。
                  ②錢學森家里的炊事員曾經說,錢老每次下樓吃飯,都穿得整整齊齊,從來不穿拖鞋、背心。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錢老兒子錢永剛聽了炊事員的話后,也學了父親的樣子,每逢去餐廳吃飯,都穿戴整齊,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國學大師陳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嶺南大學居住的兩層樓房的一樓給學生上課。當時選修他課程的不過五六人,陳先生絕不因選課學生多少影響他的講課。夏天,他身著便裝與助手一起在樓下工作,每當學生到家里聽課,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緩步上樓改換夏布長衫,然后才下來上課。看著老師摸索著下樓的身姿,學生們感動不已,為師的高大,在他們心中已然聳立。
                  ④當前,在社會中,一些人關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們目中無人,裝模作樣,虛偽失真,故作姿態,這種看似自我尊重的過分表達,表現出的卻正是不尊重別人的自我膨脹,是沒有自信的無意識流露。
                  ⑤與這些人相反,有些大師甚至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踐踏的時候,還仍然具有表達尊重別人的強烈愿望。他們被剝奪了所有表達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現的,就是穿戴整齊地向這個世界告別。傅雷先生在“文革”時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貼上封條,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凈衣服,夫婦兩人穿了整潔的衣服上吊自盡了。整潔的衣著成了他們表達對這個世界和對周圍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由此可見,在生活中,你保持著對人的謙恭,人們便在你的謙恭中讀出涵養和文明,心中會由衷地尊敬著你。
            (選自《錢江晚報》有刪改)(1)寫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2)本文運用了
             
             
            的論證方法。
            (3)第⑤段中傅雷先生的事例,能不能與第②段錢學森和第③段陳寅恪的事例顛倒順序?請說明理由。
            (4)讀完本文,請結合自己的一次經歷,談談你對“自尊”的理解。

            發布:2024/12/27 3:0:1組卷:6引用:4難度:0.3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