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我國科學家用航天器搭載數千種生物進行太空遨游,開啟了植物育種新模式,培育出太空椒、太空黃瓜等一系列農作物新品種。請回答下列問題:
(1)科學家進行農作物太空育種,是利用太空中的微重力、X射線、高能離子輻射、宇宙磁場等誘變因子,誘導生物發生可遺傳變異,這些變異類型可能屬于 基因突變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染色體變異。
(2)與其他育種方式相比,太空育種的優點有 產生新基因、變異多、變異幅度大產生新基因、變異多、變異幅度大(答出一點即可);航天器上搭載的通常是萌發的種子而不是干種子,原因是 萌發的種子細胞有絲分裂旺盛,DNA復制過程中更容易誘發突變萌發的種子細胞有絲分裂旺盛,DNA復制過程中更容易誘發突變。
(3)若太空育種獲得基因型為Bb的大豆品系,連續自交3代后,B的基因頻率為 50%50%。自交過程中,此大豆品系是否發生了進化?否否(填“是”或“否”)。
(4)青椒是二倍體植株,取青椒植株不同部位的細胞制成臨時裝片,可觀察到某時期細胞內染色體組數目為 1或2或41或2或4(不考慮突變與交叉互換)。已知普通青椒的果實肉薄且不抗病,基因型為ddtt,現有果實肉厚且抗病的太空椒種子,基因型為DdTt。若要在最短時間內培育出純合的果實肉厚且抗病的太空椒,育種思路是 種植果實肉厚且抗病的太空椒(DdTt),取其花粉離體培養獲得單倍體,用秋水仙素處理單倍體幼苗獲得二倍體植株,挑選出果實肉厚且抗病的植株即為符合要求的純合品種種植果實肉厚且抗病的太空椒(DdTt),取其花粉離體培養獲得單倍體,用秋水仙素處理單倍體幼苗獲得二倍體植株,挑選出果實肉厚且抗病的植株即為符合要求的純合品種。
【答案】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產生新基因、變異多、變異幅度大;萌發的種子細胞有絲分裂旺盛,DNA復制過程中更容易誘發突變;50%;否;1或2或4;種植果實肉厚且抗病的太空椒(DdTt),取其花粉離體培養獲得單倍體,用秋水仙素處理單倍體幼苗獲得二倍體植株,挑選出果實肉厚且抗病的植株即為符合要求的純合品種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4/20 14:35:0組卷:14引用:2難度:0.7
相似題
-
1.下列育種方式中運用了誘變育種原理的是( )
A.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出抗棉鈴蟲轉基因抗蟲棉 B.用輻射方法處理大豆,培育出“黑農五號”優良品種 C.高產不抗病和低產抗病小麥雜交,培育出高產抗病優良品種 D.用花藥離體培養獲得單倍體植株,再使其染色體加倍培育作物優良品種 發布:2024/11/1 8:0:2組卷:3引用:0難度:0.9 -
2.神十飛天承擔著許多科研任務,將萌發的種子帶入太空,利用太空中的強輻射進行太空育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太空育種產生的突變總是有益的 B.太空育種產生的性狀是定向的 C.太空育種培育的植物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 D.太空育種與其他誘變方法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發布:2024/11/9 8:0:6組卷:24引用:2難度:0.7 -
3.下列關于誘變育種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用一定劑量的射線處理萌發的小麥種子,可以使其發生基因突變形成新的物種 B.用一定劑量的射線處理萌發的水稻種子,可以定向產生具有優良性狀的水稻新品種 C.誘變育種可以提高基因突變頻率,從中選育出符合人類需求的新性狀 D.誘變育種的原理就是人工誘導生物發生基因突變 發布:2024/11/1 8:0:2組卷:10引用:4難度: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