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題詳情

           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勁      ①關于天才,大小詞典有相仿的釋義:有卓絕聰明才智的人。不知從何時開始,我漸漸質疑甚至厭煩 起這種說法來。
                ②古今中外無數事例幾乎都與詞典上的釋義相左: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用了30年時間;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用了37年時間;歌德寫《浮士德》用了60年時間;諾貝爾研制無煙炸藥,屢敗屢試,煎熬8年才出成果;陳景潤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拖著病體,頂著壓力,于斗室之中、油燈之下埋頭演算……真令人感嘆!
                ③以上人物,都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按通常的理解,他們都有卓絕的聰明才智,都屬于天才。然而,我讀他們,非但沒有讀出他們的聰明才智,反而讀出了他們的傻勁。寫一部書,有的幾乎用了畢生精力,能說不傻?有的除了瘋狂地埋頭于自己的選擇,簡直不知世上還有其他可愛的事物,能說不傻?我們的世界豐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數不勝數。許多聰明的人,有條件享受的,就去享受;沒有條件享受的,也挖空心思創造條件享受。哪像他們,糊涂到這般地步,不僅連常人最基本的享受都隨便放棄了,而且千方百計自找苦頭來吃。
                ④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憑傻勁還是靠聰明?
                ⑤一生擁有1300多項發明專利的天才發明家愛迪生肯定地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現代人才學家也開始關注這一問題,他們研究得出: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其專業知識或技術只起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85%的作用。這其他方面都與“傻勁”有關:執著、正義感、責任感……這個結論同樣把聰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⑥如此看來,詞典里的天才釋義有些偏頗,建議對“天才”的釋義重寫,盡量強調有益于人類的成就,盡量突出“傻勁”的意義,淡化聰明才智的作用。
          (1)對本文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B
          B

          A、文章標題就是中心論點,觀點鮮明。
          B、作者認為“天才”就是有非凡毅力、刻苦精神、聰明才智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
          C、文中“傻勁”是不會享受、糊里糊涂的意思,作者認為天才需要這樣的“傻勁”。
          D、作者列舉了不少典型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有較強的說服力。
          (2)若第②段的省略號前另外補充類似的事例,下列事例中,不能證明的是
          C
          C

          A、徐霞客寫《徐霞客游記》34年;哥白尼《天體運行》36年。
          B、司馬遷從20歲開始漫游,足跡遍及黃河,長江流域,兀兀窮年,終于寫出《史記》;居里夫人在1350多個日夜里,重復著臟重的體力勞動,才從8噸瀝青鈾礦殘渣中提煉出1克的鐳。
          C、王羲之一生專注于書法,在書法上造詣極深,被后人譽為“書圣”;司馬遷用畢生的精力專注于歷史研究,終于寫出《史記》。
          (3)請簡要談談你對作者觀點的看法。

          【答案】B;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10/26 17:0:2組卷:9引用:1難度:0.7
          相似題
          • 1.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嘗試錯誤      ①現代西方教育中有“嘗試錯誤”的理論;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終日學終日誤,終日誤終日學”的觀點。可見,在錯誤中學習,勇于嘗試,就有機會獲得成功。
                  ②楚漢相爭時,項羽的失敗,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錯誤中學習。每當他有所主張,左右總是連聲稱“是”,欽佩拜伏。一直到死,他還錯誤地認為是“天之亡我,非戰之罪”。平時在百戰百勝中,他愈來愈自負。大難臨頭了,還在高唱“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難以放下身段,從自負的巔峰走下來,弄到無顏回江東的地步,結果只有死路一條。
                  ③劉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錯誤處注意學習。有人當面指責他,不應該一面洗腳一面和長者說話;有人暗暗提示他,不應該在韓信求封齊王的使者面前發脾氣;有人誠懇忠告他,不應該迷戀各國佳麗,要趕快遷都回關中去……他總會幡然醒悟,在錯誤中學到很多,終于獲得事業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潛虛》上的一句名言:“項羽日勝而亡,高祖日敗而王。”因為缺少學習改進的機會,自始至終固守一套僵化的戰略,所以日勝反而滅亡;因為在失敗之中善于學習,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所以日敗反而稱王。
                  ⑤古語也有“學書紙費,學醫人費”的說法。不費紙,學不好寫字;不費人,學不好醫術。一位成名的書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毀了多少張紙,才成就這一幅字。更不要去細數他當年學習過程中墨池皆黑、廢紙成堆的境況了。一位醫術精湛的大夫,必然診治得多,觀察得多。也累積了許多誤診的教訓。古諺說:“巧者不過習者之門。”只要不怕錯誤,反復學習,便能達到巧妙的境地。
                  ⑥“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磚就是從淘洗錯誤的沙礫中誕生的。有志者,不但不應為錯誤、失敗而氣餒,反而應該以失敗為師,在錯誤中汲取教訓,從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選文②③兩段的順序能否調換?請說出理由。
            (3)請簡要分析選文第⑤段的論證思路。
            (4)請為文章補充一個事實論據或道理論據。

            發布:2024/12/27 3:30:2組卷:51引用:4難度:0.8
          • 2.閱讀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題。
            弘揚好學之風
                  ①讀書歷來都是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學問多寡也是衡量人品道德的重要標準。從古至今,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熱愛學習。他們孜孜不倦,刻苦學習,不斷豐富、提高、涵養和完善自己。習近平總書記發表講話時指出“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因此,我們應大力弘揚好學之風,使之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禮記》中有言,“學然后知不足”。孔子認為,一個人想要增長學識,就要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一遇到不懂的事情,就會主動向別人請教。一次,孔子到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旁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后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③學習不僅能增長學識,更是成就一番事業的強大動力。古代很多官員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后,并沒有放棄學習,幾乎個個都是飽學之士,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他們下朝回家后,大都在讀書學習、吟詩作畫。我們所熟知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無不是如此,例如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王安石、蘇軾、范仲淹,清代的林則徐、左宗棠、曾國藩等,既是垂范后世的出色政治家,又是名留青史的杰出文學家。
                  ④古人將勤學善學的精神概括為:“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無論是少年求學,考取功名以期建功立業;還是中年學思并重,積淀人生的厚度;抑或是垂垂老矣依舊不肯放下書本。一個好學之人會將學習融入自己的一生。由于從古至今人們對學習的推崇,使得我們的歷史史冊記載了許許多多勤奮好學的故事。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后有一個花園,綠植清新悅目,花朵爭奇斗艷,即便如此,他仍能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以至于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過一次。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鉆研學問,使得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由此可見,對于成功者而言,人的一生就是好學的一生。
                  ⑤堅持學習需要付出艱辛,一時做到容易,長期堅持卻難,終身不輟更難。因此,只有堅持不懈、積少成多,才能有所收獲。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學習中成長成熟的,沒有生而知之者,都是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堅持學有所思,把知識變為智慧。古人講,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我們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如饑似渴地學習,只要堅持下去,必定會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積跬步至千里、集細流成江海。
                  ⑥我們現在提倡學習型社會,應該把學習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不但要向書本學習,還要向實踐學習,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快速變化的社會,只有不斷學習,才不會被時代拋棄。我們要不斷提高完善自己,始終把讀書學習與加強道德修養緊密聯系起來,把讀書學習當作一種生活態度,堅持終身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1)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選文第②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3)請用簡潔的語言分析選義第④段的論證思路。
            (4)對選文內容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從古至今,有所成就的人大都熱愛學習、刻苦學習,從而不斷豐富、提高、涵養和完善自己。
            B.“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這種勤學善學的精神激勵我們要將學習融入自己的一生中。
            C.古人認為,治天下者先治心,治心者先治己。我們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堅持不懈地學。
            D.我們不但要向書本學習,還要向實踐學習,把讀書學習與加強道德修養緊密地聯系起來,把讀書學習當作一種生活態度。

            發布:2024/12/27 3:0:1組卷:21引用:2難度:0.4
          • 3.閱讀《自尊》一文,回答問題。
            自 尊      ①說到自尊,人們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這自然是不錯的。但是,最近看到幾位大師逸聞,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別人中實現的。
                  ②錢學森家里的炊事員曾經說,錢老每次下樓吃飯,都穿得整整齊齊,從來不穿拖鞋、背心。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錢老兒子錢永剛聽了炊事員的話后,也學了父親的樣子,每逢去餐廳吃飯,都穿戴整齊,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國學大師陳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嶺南大學居住的兩層樓房的一樓給學生上課。當時選修他課程的不過五六人,陳先生絕不因選課學生多少影響他的講課。夏天,他身著便裝與助手一起在樓下工作,每當學生到家里聽課,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緩步上樓改換夏布長衫,然后才下來上課。看著老師摸索著下樓的身姿,學生們感動不已,為師的高大,在他們心中已然聳立。
                  ④當前,在社會中,一些人關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們目中無人,裝模作樣,虛偽失真,故作姿態,這種看似自我尊重的過分表達,表現出的卻正是不尊重別人的自我膨脹,是沒有自信的無意識流露。
                  ⑤與這些人相反,有些大師甚至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踐踏的時候,還仍然具有表達尊重別人的強烈愿望。他們被剝奪了所有表達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現的,就是穿戴整齊地向這個世界告別。傅雷先生在“文革”時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貼上封條,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凈衣服,夫婦兩人穿了整潔的衣服上吊自盡了。整潔的衣著成了他們表達對這個世界和對周圍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由此可見,在生活中,你保持著對人的謙恭,人們便在你的謙恭中讀出涵養和文明,心中會由衷地尊敬著你。
            (選自《錢江晚報》有刪改)(1)寫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2)本文運用了
             
             
            的論證方法。
            (3)第⑤段中傅雷先生的事例,能不能與第②段錢學森和第③段陳寅恪的事例顛倒順序?請說明理由。
            (4)讀完本文,請結合自己的一次經歷,談談你對“自尊”的理解。

            發布:2024/12/27 3:0:1組卷:6引用:4難度:0.3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