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題。
文學上的智的價值
郁達夫 ①文學上的智的價值,是當讀過一冊書或一首詩以后,心里所感到的一種目的意識,能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豐富和擴大起來的那一種文學上的效用。
②智的價值可以測定,就因為它有種種階段的不同。譬如詞曲、喜劇、純抒情詩等文藝作品中所含智的分子比較少,但它們的價值,自然是可以以其他的兩種價值的增重來補足。故而測定文學作品的價值,光以一種標準來立論,是危險得很的嘗試。因為文學是復合渾成的東西,必須將情的價值、道德的價值等聯系起來,才能判斷,不能執一端而棄其他。
③當然有些文學如散文、史傳、論文之類,是偏重在智的方面的。但就是在這些作品中,能于智的價值之外,更加有豐富的情的價值,則該作品的成功和評價一定也愈來愈高。
④在批評文藝作品的時候,少有人固執著邏輯的法則。可是不合邏輯的文學,終究不是偉大的文學;尤其是小說與戲劇的兩種,是非要合乎理性不可的。思路不清,前后不一貫等弊病,當然不是大文學家所應有的東西。還有在有些抒情詩里偶爾一看,覺得仿佛是不合情理的狂人囈語,但你仔細去一想,或以自己的體驗來一度詩人之心,則外貌似乎矛盾、無據、不通的文學里,也會感到無上的真理。
⑤文學上的“智的價值”的解釋,最淺近的一句話,是對讀者智識信息的給予。不過光是智識的供給者,并不是多是文學,例如代數、幾何教科書,雖能給予我們智識,但這些誰也知道并不是文學。所以文學上的智的價值,非要和情感的價值、道德的價值等總和起來,才能判斷的。文學上的智的價值之所歸,無非在乎它能豐潤我們的智的生活,能幫助與促進我們對于生的了解與享樂,能增加我們的經驗而澄清我們的思路,當然不僅僅在于使我們增加智識的這一件呆事上。
⑥其次要說的,是文學上所謂的智識,和科學上所說的智識的不同的一點。就是文學的真實性,在科學上未必一定是通用的。因為文學是作者將真理事實拿來,加以情感的外衣,而翻譯過的制作品并不是事實本身。在這一點上,各文學家對于寫實主義的界說,很有爭論。不過純科學的自然主義作家們的那一種議論,當然是有語病,但在實際,則文學含真實性愈多,內容也就愈充實而健全的一句話,真是千真萬確的。須知真實性有相似性和適合性的兩種,于證明事實時,當然是著重前者,于貫徹全體時,當然非適用后者不可。
⑦這些文藝上的智識與真實,假使能夠影響到我們的思想行動,使我們實際得著益處,則這些文藝的價值當然要算是頂高。
(1)“文學上的智”有哪些價值?請結合全文作簡要概括。
(2)第⑥段說“文學是作者將真理事實拿來,加以情感的外衣,而翻譯過的制作品并不是事實本身”,你如何理解?
(3)請結合文意簡要分析文學作品怎樣才能有“頂高”的價值。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27 10:35:59組卷:34引用:5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列文字,回答問題。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那些被稱土氣的鄉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這個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農業直接取資于土地,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侍候莊稼的人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
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一位外國學者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后者是“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境。
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摩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學”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成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阻礙。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這不是見外了么?”鄉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
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境里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范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在鄉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罩萬有的真理。
在我們社會的急速變遷中,從鄉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土社會中所養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于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匯,“鄉”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
(選自《鄉土本色》有改動)(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生活在鄉土社會的人們,彼此之間相互了解,沒有隔閡,相比現代社會,更容易獲得一種從心所欲的自由。
B.禮俗是鄉土社會里應對社會生活的根本原則、抽象真理,也是人們處理具體事務時目的與手段間的普遍聯系。
C.鄉民之間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來進行的,法律不是調節鄉土社會中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基本依據。
D.鄉土社會的信用產生于對一種行為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這種信用遠勝于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
(2)下列對“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鄉民是中國社會的基層,他們以種地為基本生存方式,從土地中獲取生活資源,因此與土地分不開,為土地所束縛。
B.人與人在空間排列上的不流動性,造成鄉土社會里鄉村之間彼此的孤立與隔膜,形成了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C.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無論是生活環境還是所接觸的人,對鄉民而言都十分熟悉,于是終老鄉土便成為一種生活常態。
D.鄉土社會里的個體為了謀生這一共同目標,分工協作有機地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沒有陌生人的“熟人”社會。
(3)下列現象不屬于鄉土社會習俗或禮儀的一項是
A.土地買賣要競拍,出價高者勝出并獲得該宗土地使用權。
B.向別人借物品,招呼一聲,讓對方知曉,對方沒有阻攔,就拿走了物品。
C.到別人家串門聊天,不用預約和提前聯系,走進去就可以。
D.找工作,先看看有無熟人、或借助熟人介紹,否則,便不去工作。發布:2024/11/24 22:0:1組卷:23引用:4難度:0.6 -
2.閱讀《反對黨八股(節選)》,完成下列各題。
黨八股的第一條罪狀是:空話連篇,言之無物。我們有些同志歡喜寫長文章,但是沒有什么內容,真是“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為什么一定要寫得那么長,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種解釋,就是下決心不要群眾看。因為長而且空,群眾見了就搖頭,哪里還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負幼稚的人,在他們中間散布壞影響,造成壞習慣。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蘇聯進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戰爭,斯大林在七月三日發表了一篇演說,還只有我們《解放日報》一篇社論那樣長。要是我們的老爺寫起來,那就不得了,起碼得有幾萬字。現在是在戰爭的時期,我們應該研究一下文章怎樣寫得短些,寫得精粹些。延安雖然還沒有戰爭,但軍隊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喚工作忙,文章太長了,有誰來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歡寫長報告。他們辛辛苦苦地寫了,送來了,其目的是要我們看的。 長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嗎?也不好。我們應當禁絕一切空話。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務,是把那些又長又臭的懶婆娘的裹腳,趕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說:《資本論》不是很長的嗎?那又怎么辦?這是好辦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話說:“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說:“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辦理,文章和演說也是這樣。我們反對的是空話連篇言之無物的八股調,不是說任何東西都以短為好。戰爭時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內容的文章。最不應該、最要反對的是言之無物的文章。演說也是一樣,空話連篇言之無物的演說,是必須停止的。
(1)賞析文段中畫橫線的句子。
(2)根據上下文的聯系,文中橫線處應填入的最準確的一句話是
A.那我們就看下去。
B.但是如何看呢?
C.可是這一目的如何達到呢?
D.可是怎么敢看呢?
(3)“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務”一句中“主要的”和“首先的”次序可否顛倒?請闡釋你的理由。
(4)請概括選文的論證思路。發布:2024/10/17 14:0:2組卷:6引用:2難度:0.5 -
3.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感天動地竇娥冤--淺談悲劇之美
鞏崇吉 ①如泣如訴的《二泉映月》,傾訴著瞎子阿炳血淚斑斑的悲劇人生;將兵“多多益善”的淮陰侯韓信,終未逃脫“兔死狗烹”的悲愴結局。回望歷史:屈子沉江之悲憤、荊軻刺秦之悲壯、《梁祝》化蝶之悲怨、杜鵑啼血之悲切……無不令人蕩氣回腸、刻骨銘心。在我國元雜劇四大悲劇之一的《竇娥冤》中,負冤而死的竇娥臨刑前許下三大誓愿:血濺白練、六月飛雪、楚州大旱三年,后一一應驗。弱女子驚天地泣鬼神的悲慘遭遇,給我們留下多層面的心靈震撼與審美思考。
②悲劇之美是審美形式的最高形態,它所表現的矛盾沖突往往以假丑惡對真善美的推殘、以舊勢力對新事物的暫時壓倒而告結。唯其如此,方能產生愈挫愈奮的生命張力。魯迅先生說:“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恩格斯在評論拉薩爾的劇本《濟金根》時指出:悲劇是“歷史的必然性要求和這個要求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沖突。”正義被否定方顯出雙倍價值,流星隕落時的閃光最為耀眼,美的事物遭受毀滅,給世人的警示尤為深刻有力。“干將焚身乃成寶劍,鳳凰涅槃方得永生。”--與輕松歡快的喜劇相比,開放在血泊與墓地的悲劇之花尤為凄婉冷艷、發人深省。
③在社會歷史舞臺上,每個人都無法逃避悲劇或喜劇兩種角色的輪回,如同不能逃避光明與黑暗的交替一樣。江蘇虎丘西園寺的濟公塑像非常特殊:從左面看是哭像,從右面看是笑像,啼笑皆我的“兩面人”,預示著人生悲喜劇的永恒主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拯救了法蘭西民族的貝當元帥,二戰中卻演變為維希賣國政權的首腦。曾自詡“比阿爾卑斯山還高”的一代梟雄拿破侖,生命的歸宿竟是被囚圣赫勒那島。“拔山扛鼎”的西楚霸王項羽,垓下之戰只落得仰天長嘯拔劍自刎的下場。悲劇之美決不單純是英雄末路的扼腕長嘆,廣而言之,崇高與偉大總是帶有強烈的悲劇色彩:米開朗琪羅用刻刀雕琢悲劇;達?芬奇用色彩描摹悲劇;柴可夫斯基用音符唱響悲劇;莎士比亞用文字描摹悲劇;貝多芬用生命演繹悲劇……被馬克思譽為藝術發展“高不可及的范本”的古希臘神話,貫穿著悲劇之美的主旋律;中國古典神話《共工怒觸不周山》《夸父追日》等,處處洋溢著“人類童年”征服自然的偉大犧牲精神。中外藝術發展史把血色浪漫的悲劇美寫在扉頁上,它的風格是如此莊嚴崇高、如此神圣純潔!
④“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盡管人們對悲劇之美有不同的解讀,但卻從中得到共同的靈魂洗禮。感謝悲劇,感謝磨難,因為它是砥礪英才的磨刀石。誠如太史令司馬遷所言:“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悲劇是警醒麻木心靈的一聲春雷。強食弱肉的搏殺,黑云壓城的強暴,折翼小鳥的無助、經冬嫩芽的脆弱……無時不在拷問人性。悲劇以“反證”的方式推進道德與美感的不斷提升。風波亭殞命的名將岳飛,積淀為“青山埋忠骨”的不朽敬仰;零丁洋飄逝的一縷忠魂,升華為“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張志新被割斷的喉管,郁積著未曾發出的聲聲吶喊,孕育著民主法制、社會和諧的美好訴求與共同愿景!
(選自《中國作家網》,有刪改)(1)概括悲劇之美的作用。
(2)理解第③段畫線句的含義。
(3)文中運用的大量的事例,卻毫無堆砌之感,請以第①段為例,分析例證的作用。
(4)分析本文的語言特色。發布:2024/10/17 5:0:1組卷:9引用:2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