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為探究玉米籽粒發(fā)芽過程中一些有機物含量的變化,研究小組利用下列供選材料用具進行了實驗。材料用具:玉米籽粒;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碘液,緩沖液,淀粉,淀粉酶等;研缽,水浴鍋,天平,試管,滴管,量筒,容量瓶,顯微鏡,玻片,酒精燈等。請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檢測玉米籽粒發(fā)芽過程中蛋白質(肽類)含量變化,在不同發(fā)芽階段玉米提取液中,分別加入
          雙縮脲
          雙縮脲
          試劑,比較顏色變化。該實驗需要選用的器具有
          ABC
          ABC
          (填字母序號)。
          A、試管     B、滴管     C、量筒     D、酒精燈     E、顯微鏡
          (2)為了檢測玉米籽粒發(fā)芽過程中淀粉含量變化,將不同發(fā)芽階段的玉米籽粒縱切,滴加
          碘液
          碘液
          ,進行觀察。結果顯示,胚乳呈藍色塊狀,且隨著發(fā)芽時間的延長,藍色塊狀物變小。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玉米發(fā)芽過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漸減少
          玉米發(fā)芽過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漸減少

          (3)為了驗證上述藍色塊狀物變小是淀粉酶(可將淀粉水解為可溶性還原糖)作用的結果,設計了如下實驗;在1~4號試管中分別加入相應的提取液和溶液(如圖所示),40℃保溫30min后,分別加入斐林試劑并60℃水浴加熱,觀察試管內顏色變化。其中緩沖液的作用是維持溶液pH值相對穩(wěn)定。
          請繼續(xù)以下分析:

          ①設置試管1作為對照,其主要目的是排除用于實驗的淀粉溶液中含有
          還原性糖
          還原性糖

          ②試管2中加入的X是
          發(fā)芽前玉米
          發(fā)芽前玉米
          的提取液,則2、3號試管對比,可證明玉米發(fā)芽后可產生淀粉酶,進而證明上述步驟(2)的結論。
          ③預測試管3中的顏色變化是
          藍色→磚紅色
          藍色→磚紅色

          ④若淀粉酶已失活,則試管4
          不會
          不會
          (填“會”或者“不會”)出現(xiàn)磚紅色沉淀。

          【答案】雙縮脲;ABC;碘液;玉米發(fā)芽過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漸減少;還原性糖;發(fā)芽前玉米;藍色→磚紅色;不會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10引用:2難度:0.7
          相似題
          • 1.以下關于實驗的描述,正確的是(  )

            發(fā)布:2024/12/20 8:0:1組卷:8引用:2難度:0.7
          • 2.以下關于實驗的描述,正確的是(  )

            發(fā)布:2024/12/20 8:0:1組卷:7引用:4難度:0.9
          • 3.某同學在鑒定牛奶中的化學成分時,向牛奶樣液中加入雙縮脲試劑,搖勻后,觀察到樣液顏色變成紫色,據此推測該樣液中含有(  )

            發(fā)布:2024/12/30 23:30:2組卷:36引用:3難度:0.9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