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孔奮傳??孔奮字君魚,扶風茂陵人也。建武五年,河西大將軍竇融請奮姑臧令。時天下擾亂,惟河西獨安,而姑臧稱為富邑,通貨羌胡,市日四合,每任令者,不盈數月輒致豐積。奮在職四年,財產無所增。時天下未定,士多不修節操,而奮力行清潔,為眾人所笑,或以為身處脂膏,不能以自潤,徒益苦辛耳。奮既立節,治貴仁平。事母孝謹,雖為儉約,奉養極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太守梁統深相敬待,不以官屬禮之,常迎于大門,引入見母。
          ??隴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財貨連轂,彌竟川澤。唯奮無資,單車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謂曰:“孔君清廉仁賢舉縣蒙恩如何今去不共報德!”遂相賦斂牛馬器物千萬以上,追送數百里。奮謝之而已,一無所受。
          ??既至京師,除武都郡丞。時隴西余賊隗茂等夜攻府舍,殘殺郡守,賊畏奮追急,乃執其妻子,預以為質。奮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終不顧望,遂窮力討之。 吏民感義,莫不倍用命焉。賊窘懼逼急,乃推奮妻子以置軍前,冀當退卻,而擊之愈厲,遂擒滅茂等,奮妻子為隗茂為所殺。世祖下詔褒美,拜為武都太守。
          ??奮為政明斷,彰善疾非,見有美德,愛之如親;其無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稱為清平。
          (選自《后漢書?孔奮傳》,有刪改)【注釋】①建武:光武帝劉秀年號。②姑臧:地名。③市日四合:每天有四次集市。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B
          B

          A.不數月輒致豐積 而計其長曾不
          B.士多不節操 鄒忌八尺有余
          C.擊之愈厲 人不知不慍
          D.不官屬禮之 軍禮見
          (2)下列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D
          D

          A.孔君清廉/仁賢舉縣蒙恩/如何今去/不共報德
          B.孔君清廉/仁賢舉縣/蒙恩如何/今去不共報德
          C.孔君清廉仁賢/舉縣蒙恩如何/今去/不共報德
          D.孔君清廉仁賢/舉縣蒙恩/如何今去/不共報德
          (3)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 
          B
          B

          吏民感義,莫不倍用命焉。
          A.官員、百姓被他的情義所感動,都拼力與賊人作戰。
          B.官員、百姓被他的精神所感動,沒有一個不用命與賊人作戰。
          C.官員、百姓被他的精神所感動,都拼力與賊人作戰。
          D.官員被百姓所感動,都拼力與賊人作戰。
          (4)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孔奮任姑臧令期間,注重節操,施政仁平,孝順母親,深得太守梁統的敬重。
          B.隴西和蜀地被平定后,孔奮奉詔入京,沒有資財,僅乘一輛車上路。
          C.妻子被賊人當做了人質,孔奮和兒子全然不顧,依然追趕討伐,以致妻子被殺。
          D.選文表現孔奮清正、廉潔的品質,主要采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
          (5)將下列課內文言文翻譯為現代漢語。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十二章》)
          ②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③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

          【答案】B;D;B;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5/27 14:0:0組卷:12引用:2難度:0.5
          相似題
          •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發布:2025/1/2 23:0:3組卷:34引用:1難度:0.7
          •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發布:2024/12/27 0:30:2組卷:54引用:4難度:0.8
          • 3.文言文閱讀。
            魚我所欲也
            《孟子》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所識窮乏者我與 之心而寓之酒也
            B.非獨賢者有心也 故天將降大任于人也
            C.一簞,一豆羹 之不能盡其才
            D.今為宮室之為之 君子成人之
            (2)下列句子加點的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得之生,弗得則死 居廟堂之高憂其民
            B.蹴爾與之 聚室謀曰
            C.萬鐘我何加焉 苛政猛虎也
            D.鄉身死而不受 武陵人捕魚
            (3)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通過類比,形象生動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舍生取義。
            B.文中第②段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在生死關頭卻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
            C.文章通過“不辨禮儀”接受“萬鐘”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分別從正、反兩方面論證“舍生取義”的觀點,論證非常有力。
            D.本文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也能經受住考驗”的道理。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發布:2024/12/27 1:0:4組卷:14引用:4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