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租住在杭州某小區的小晨向媒體講述了一件令她心頭暖暖的事。2021年9月某天凌晨一點,她被一個陌生姑娘的電話吵醒,對方說:“我是1901租客,單元門的密碼鎖壞了,你能幫忙開下門嗎?”想到姑娘的慘境,小晨馬上下樓去開了門。第二天早上,她的房門外出現了一袋水果和一張便簽,上面寫著感謝小晨的話。
                這件事被許多媒體當作道德示范,告訴人們美好社會離不開善意的行動和真誠的感謝。但也有許多讀者不以為然,認為這樣做危險太大,“深夜開門”并非完美的道德范本。
                讀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和思考?請就此確定立意,寫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要求:合理引用原材料,題目自擬,不得抄襲,不要套作。

          【考點】材料作文
          【答案】呼喚道德不必拿“深夜開門”說事
                自媒體時代,很多新聞變得越來越碎片化,比如上面這條新聞,看完后很多人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既然是陌生人,怎么會有聯系方式,而且5個租客的電話都有,打電話的女孩又不是房東!單元門密碼鎖壞了,為什么不找物業或門衛呢?既然是使用密碼鎖的小區,檔次也不應該太低,難道是急于進門,沒有想其他辦法,拿起電話就打?總之,面對有限的信息,人們的質疑會因為信息的缺失而強烈。盡管,這些細節好像無損核心事實,但是,人們會因為這些信息的缺失以及事件的反常,而懷疑到事情的真實性。
                當然,事情可能就是真實的,這是生活中讓人感到溫暖的插曲。這樣的插曲,在一個人與人陌生化嚴重的社會,似乎顯得異常珍貴。因此,媒體把這樣的插曲作為新聞來報道,告訴人們有這樣的溫暖人心的事件發生。或許,有人還會把這個個案當成是一種道德示范和提醒,告誡人們道德離不開善意的行動和真誠的感謝。的確,社會道德之所以出問題,就在于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冷漠——有些人在看到困境時不愿意伸出援手,有些人在接受幫助后不懂得感恩。
                呼喚道德的動機沒有錯,但是沒有必要拿深夜開門的個案來說事。首先,這樣的個案并不恰當。試問,有多少人敢在深夜給陌生人開門呢?一個住戶沒有義務在深夜下樓為一個陌生人開單元門,而且,深夜開門是不安全的行為,哪怕要求開門的真是同單元的住戶。因此,深夜開門就是一種愿望道德——希望別人做到的道德。面對陌生人深夜開門的要求,接到電話者當然可以拒絕——他們沒有這個義務,而且面臨風險。道德是可以分為愿望道德和義務道德的,我們能夠要求的其實是義務道德,如果泛化地將愿望道德作為要求的一般對象,就容易引起新的矛盾。難道,深夜不給陌生人開門就是一種不道德?
                其次,道德更多時候產生于常態。我們所呼吁的道德,其實并不抽象,也并不虛無。它不是要求人們一定要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成就、成全別人、社會;它也并沒有排斥個人的利益和訴求,它本身就是一個人的生物化、社會化、精神化統一的過程。在呼吁道德時,我們當然期待美德,它讓人們看到了人的精神性,看到了人格的偉大與崇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呼喚的道德,其實更多的是日常的道德——能否恪守職業道德,能否在別人需要幫助時,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等等。深夜開門似乎不是這樣的情形。與這個案例不同,前幾天有一條新聞,說一位母親怕孩子打擾到別人,在飛機上給周圍乘客發糖和耳塞的行為,就是一種日常道德,它既讓人看到了用心,也讓人感受到了道德的溫暖。
                深夜開門的個案可以作為新聞來報道,只是在關注時最好能夠有更多細節,在傳播時最好不要有過高的道德層面的預期。否則,新聞就容易引起選擇性解讀和逆反效應,這一點,從網民的新聞跟帖中已經窺見。道德扎根于生活的常態中,我們需要的是更普遍、更具體的道德,哪怕它們不足以構成新聞,只要它們是真實的,鮮活的,我們就可以受益其中。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27 10:35:59組卷:2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網上購物、視頻聊天、線上娛樂已成為當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業內人士指出,不遠的將來,我們只需在家里安裝VR(虛擬現實)設備,便可以足不出戶地穿梭于各個虛擬場景:時而在商店的衣帽間里試穿新衣;時而在診室里與醫生面對面交流;時而在足球場上觀看比賽;時而化身為新聞事件的“現場目擊者”。
                  當虛擬世界中的“虛擬”越來越成為現實世界中的“現實”時,是選擇擁抱這個新世界,還是刻意遠離,或者與它保持適當距離?
                  對材料提出的問題,你有怎樣的思考?寫一篇論述類文章。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發布:2025/1/3 8:30:2組卷:2引用:4難度:0.5
          • 2.閱讀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個小孩手拿一個橘子,問:“媽媽,為什么橘子不能拿來就吃,而要剝皮呢?”“那是橘子在告訴你,你想得到的東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的,而是要付出相應的勞動。”“那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又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呢?”“孩子,那是橘子在告訴你,你手中的東西,不能獨自占有。”
                  讀以上材料,你有何啟迪?聯系實際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不少于400字。

            發布:2025/1/3 9:0:2組卷:0引用:1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9月21日,一則消息震撼全網。四川瀘定地震中失聯17天的甘宇在人們的不懈尋找下、終于獲救!
                  甘宇是國有大型水電站的一名技術員,地震中,他冒險拉閘泄洪、排險救人而被困山林,身陷絕境中,甚至要靠喝尿液來維持生命、此時甘宇不知道,一場圍繞他而展開的搜救活動正在進行中,從政府到民間,從懷抱希望的親人、專業敬業的救援隊員到熟悉環境的村民……,無數人自發自愿,前赴后繼,冒著余震、落石,走過斷道、懸崖,抱著不放棄的信念,搜救不停止;年近60的普通村民倪太高在山里獨自找尋兩天,最終找到了他之前并不認識的甘宇。
                  人們感動于好人甘宇的堅強和自救,感動于生命的韌性;更感動于眾多普通人的善意接力——正是他們,才創造了這個守望相助的生命奇跡。
                  以上材料引發你怎樣的感悟與思考?請寫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選角度,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發布:2025/1/3 9:0:2組卷:1引用:1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