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
          【甲】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櫍孕惺缇瑫詴耻娛拢囉糜谖羧眨鹊鄯Q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乙】      郗超與謝玄不善。苻堅將問晉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視淮陰矣。于時朝議遣玄北討,人間頗有異同之論。唯超曰:“是必濟事。吾昔嘗與之共在桓宣武府,見使才皆盡雖履屐之間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勛。”元功既舉,時人咸嘆超之先覺,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
          (選自《世說新語?識鑒》)
          【注釋】①郗超、謝玄:均為東晉大臣。②苻堅:十六國時前秦國主,在淝水之戰(zhàn)中被東晉打敗。③問晉鼎:圖謀奪取晉朝天下。④履屐之間:距離很小,此處指小事。
          (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C
          C

          A.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者/不知其
          B.昭陛下平明之理/又重其不愛憎匿善
          C.元功舉/克,公問其故
          D.時朝議遣玄北討/未嘗不嘆息痛恨桓、靈也
          (2)將選文中畫線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②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勛。
          (3)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見使才皆盡雖履屐之間亦得其任。
          (4)【乙】文中郗超認為謝玄能完成北討苻堅的重任的根據(jù)是:
          郗超曾與謝玄共事,發(fā)現(xiàn)謝玄使用人才得當,做事細致,能使各人都發(fā)揮出他們的才干
          郗超曾與謝玄共事,發(fā)現(xiàn)謝玄使用人才得當,做事細致,能使各人都發(fā)揮出他們的才干

          (5)人才在任何時候都顯得尤為重要,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任用人才更顯難得。【甲】文第二、三段體現(xiàn)了諸葛亮 
          公平嚴明、知人善任、親賢遠佞
          公平嚴明、知人善任、親賢遠佞
          的人才觀;【乙】文中郗超雖與謝玄不和,卻能客觀評斷,體現(xiàn)了他
          發(fā)現(xiàn)人才眼光獨到、力排眾議推薦人才、不計個人恩怨、心胸寬廣
          發(fā)現(xiàn)人才眼光獨到、力排眾議推薦人才、不計個人恩怨、心胸寬廣
          的人才觀。

          【答案】C;郗超曾與謝玄共事,發(fā)現(xiàn)謝玄使用人才得當,做事細致,能使各人都發(fā)揮出他們的才干;公平嚴明、知人善任、親賢遠佞;發(fā)現(xiàn)人才眼光獨到、力排眾議推薦人才、不計個人恩怨、心胸寬廣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4 8:0:5組卷:17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發(fā)布:2025/1/2 23:0:3組卷:34引用:1難度:0.7
          • 2.文言文閱讀。
            魚我所欲也
            《孟子》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所識窮乏者我與 之心而寓之酒也
            B.非獨賢者有心也 故天將降大任于人也
            C.一簞,一豆羹 之不能盡其才
            D.今為宮室之為之 君子成人之
            (2)下列句子加點的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得之生,弗得則死 居廟堂之高憂其民
            B.蹴爾與之 聚室謀曰
            C.萬鐘我何加焉 苛政猛虎也
            D.鄉(xiāng)身死而不受 武陵人捕魚業(yè)
            (3)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通過類比,形象生動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舍生取義。
            B.文中第②段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在生死關頭卻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
            C.文章通過“不辨禮儀”接受“萬鐘”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分別從正、反兩方面論證“舍生取義”的觀點,論證非常有力。
            D.本文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也能經(jīng)受住考驗”的道理。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發(fā)布:2024/12/27 1:0:4組卷:14引用:4難度:0.5
          •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發(fā)布:2024/12/27 0:30:2組卷:54引用:4難度:0.8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