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題。
植物工廠
石東喬 馮鋒
①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土地資源的枯竭,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發,傳統農業的發展到了“瓶頸期”。
②因此,科學家們設想利用先進的種植技術,把農業向上延伸。這源于植物生長的原理——萬物生長靠太陽,植物利用太陽光進行光合作用,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葡萄糖、淀粉等有機物,這樣就可以長高、長大,直到開花結果。利用這個原理,在適宜條件下,給植物足夠的光和必需的營養,就可以把莊稼“種”到空中去,把高樓大廈變成一座座農場,用車間生產的辦法來生產糧食和瓜果等。
③這種植物工廠是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被看成農業產業化領域的“潛力股”。研究發現,只要對生長環境進行調控,通過改變光照、調整“光配方”、改善營養液成分等,就可實現對植物生長周期和生長狀態的調控。比如,生菜在農田里栽培需要30~40天才能收獲,但是在植物工廠僅需20天左右。在植物工廠里,只要有足夠的光照和營養,水果、蔬菜乃至糧食就可以“長了一茬又一茬”,幾乎不受外界的天氣、光照和土壤環境的影響。
④植物工廠需要多種先進設施,如對環境進行精確控制、反饋的計算機和傳感器等。然后,根據不同的植物來設置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高精度地實時測量植物的生長和生理狀態,生成數據并反饋至控制系統,對環境進行動態調節。研究發現,光質影響植物光合作用和光信號調節,在植物生長中起重要作用,不同的植物對光質具有偏好性。比如,優化紅光或遠紅光的比例,可以提高三色堇的開花數量和質量;而要想長出肥厚的綠色生菜,就需要多用藍光和紅光。
⑤沒有土壤,植物“吃”什么?和田野生產不同,植物工廠要求潔凈的栽培空間,甚至需要無菌培養室。在這種條件下,就要用營養液來“飼喂”植物。植物工廠采用循環流動的營養液來為植物提供營養。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不同的植物也有不同的“口味”和“取食偏好”。比如,葉菜類、茄瓜類,花菜類的蔬菜,對營養液的要求各不相同,很多植物對于營養液的成分,酸堿性,溫度等也有不同的“挑剔”程度。這就要求植物工廠對營養液進行個性化配制和運用。
⑥由此看來,只要做到精準的人工控制,就可在植物工廠里實現萬物生長的夢。可以想象,只要帶上種子、水和營養物質,利用太陽能或其他清潔能源,就可生產出糧食、蔬菜和水果來,這不僅解決了“瓶頸期”問題,還能解決航海、航天、沙漠、極地等環境中的吃飯問題。
(選自《光明日報》2020.12.10有刪改)
(1)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BB
A.植物工廠被看成是農業產業化領域的“潛力股”,說明其預示著農業的發展方向。
B.植物工廠可以自由調控植物的生長周期,不受外界天氣、光照和土壤環境的影響。
C.第⑤段畫線句生動有趣,其主要意思是不同的植物對營養液的要求各不相同。
D.植物工廠技術的突破,使得在荒漠、太空、航船、極地建立農場成為可能。
(2)結合文本信息,給“植物工廠”下定義。
(3)第④段說明植物工廠里先進設施的重要,作者是如何說清楚的?
【答案】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4/20 14:35:0組卷:15引用:1難度:0.4
相似題
-
1.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小題。
清涼殿里好乘涼
童木 古人是如何度過漫長炎夏的?深宅大院里的官宦人家,宮墻內的皇族世家,在同樣的酷熱時節總會比勞作的底層平民多得避暑的良方。研究中國古代的避暑史,基本是一部宮廷和達官貴族階層的驅熱志。因為在久遠年代前的盛夏,任何一塊冰,任何一處特鑿的清涼窟,都包含著最奢侈的人工。平民只剩得一把扇子打發炎夏的時候,每朝每代的朱門院里都尋得到當時流行的驅熱之術。
《周禮》里的記載,周王的宮廷已有專人負責為王室采冰,以供夏天使用。采冰人被稱為“凌人”,整個宮殿大概有80名,每年冬季便開始采集天然冰塊運至冰窖儲存。而這種采冰制度,一直到晚清皇家都還存在。
漢代皇宮里夏季專用的“皇家避暑套房”叫“清涼殿”,也叫“延清室”。《漢書》里贊嘆過清涼殿的制冷效果:“清室則中夏含霜”,意思是盛夏時房間溫度低得如下過霜一般。古籍里關于清涼殿的記載,還包括它的房間內其他陳設:“以畫石為床,文如錦,紫琉璃帳,以紫玉為盤……又以玉晶為盤,貯冰于膝前,玉晶與冰相潔。”清涼殿里的石頭床具本身就是夏用良品,裝冰塊的又是進口的玉晶盤,還有侍人站在旁邊對著扇扇子,當然是多重降溫。漢武帝劉徹身邊的紅人,可以得到“常臥延清之室”的福利。
到了唐代這種“空調房”被稱作“含涼殿”,臨著太液池傍水而建,比起漢朝的石頭床具加冰玉盤的稚樸,含涼殿的制冷手段已經算得上是通過機械原理實現的。倪方六講了個拾遺陳知節給李隆基上書的故事:“酷暑天,李隆基把‘辦公室’搬到了含涼殿避暑。陳知節見到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車,風獵衣襟’,被賜座后,感覺座內含凍。這扇車基本相當于空調扇,當然不是用電能而是水能,用水來轉動扇葉,風扇對涼水吹形成冷氣。另外殿里有循環冷水源,四檐裝上了水管,靠水的殿堂四邊往下淌的水簾,讓涼水在屋上循環,降溫效果自然極佳,能達到‘座內含凍’的效果。”有學者考證這種含有機械原理的環保“空調房”算是舶來品,最早源于東羅馬帝國。當時長安城里地位高的大臣家都建有這樣的“空調房”,長安市市長(京兆尹)家里便有。
若是宋朝有設計類雜志,當時的“空調房”大概會被宋時的編輯稱為“貼近自然的和諧設計”:“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池可十畝。”倪方六用了“設計時尚”來形容宋代宮中的降溫術。當時同樣出現了帶有機械原理的“風扇”,是用鼓風機帶動的。除此之外還有香氛設置:廳堂里擺幾百盆鮮花,“鼓以風輪”對著吹,就能使堂內“清芬滿殿”。倪方六說,這算得上是古代空調的空氣凈化手段,可以說是一大進步。“到了明清時期,可移動式冷源出現了,有點現代分體空調或冷風機的意思。這種可移動式冷源,時稱‘冰桶’,類似于冰箱,其實是貯放冰塊的柜子。上面鏤空,中部空間還可儲存食物。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時候這種冰桶民間也使用,還有進口貨,時稱‘洋桶’。冰桶現在看很簡單,但在明清時代可算是高檔‘家電’了。”
至于古時消夏的飲食,倪方六談起了宋時的“冰激凌”。從宋人筆記看,這種古時刨冰最先在蒙古人中流行,是果汁、牛羊奶和冰塊調制的冰酪。南宋時市集上的冷飲已經花樣繁復,夜市的冷飲鋪要營業到三更時分方才結束。這樣想起來,那時夏季的夜,和我們童年時在街市上買一碗刨冰消夏,似乎已經沒有隔著悠長朝代的區別了。
(1)本文主要說明了什么內容?
(2)文章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有什么作用?
(3)文中畫線句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4)下面句中的加點詞語能否刪去?為什么?
采冰人被稱為“凌人”,整個宮殿大概有80名,每年冬季便開始采集天然冰塊運至冰窖儲存。
(5)通讀全文,說說你最喜歡哪個時代人們的消夏方式,說說你的理由。發布:2024/12/26 22:30:1組卷:21引用:4難度:0.5 -
2.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大腦的“頓悟” (1)傳說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在泡澡時突然悟出可以用浮力原理,來解決耶羅王提出的鑒定新造金冠是否被摻假的棘手難題。美國科學家最近宣布,他們首次通過研究揭示了大腦產生阿基米德式“頓悟”的獨特機制。
(2)在阿基米德喊出“我找到了”之后,科學史上不乏在電光火石的剎那悟出驚世發現的傳奇。牛頓被樹上掉下的蘋果砸中腦袋而想出萬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即是另一經典例子。千百年來,“頓悟”作為人類解決科學和其他問題的一種獨特方式,基本得到廣泛認可。它具有一些與常規解題方法不同的特征,比如說“頓悟”前常有百思不得其解的階段;靈感突如其來的時候,自己往往并沒有意識到在想問題,事后也無法說清究竟是怎么得到答案的。
(3)然而,大腦在“頓悟”過程中的工作機制是否與用常規辦法解題時不同,在科學上一直不甚清楚。一些科學家甚至認為,二者在認知機制上完全一樣,差別主要在于人們的主觀感受強烈程度上。美國西北大學和德雷克塞爾大學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以比較有說服力的證據表明“頓悟”其實和大腦不同尋常的工作方式有關。
(4)科學家們在4月號網絡學術刊物《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上介紹,他們讓18名研究對象玩一種字謎游戲,內容是找出一個單詞,使它能與列出的其他3個不同英文單詞搭配,分別重新組合成三個有意義的新詞。每名研究對象在解題過程中都需要報告他們經歷過的“頓悟”時刻。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腦電圖技術對研究對象大腦活動和腦電波的監測顯示,“頓悟”的出現與大腦右半球顳葉中的前上顳回區域有密切關系。當研究對象“頓悟”出答案時,這一區域活動明顯增強,并在“頓悟”前0.3秒左右突然產生出高頻腦電波。通過常規方式獲得答案的研究對象則沒有這些情況出現。
(5)科學家們由此得出結論,認為“頓悟”的產生有賴于大腦神經中樞獨特的活動機制,這一機制為大腦“頓悟”時的獨特認知過程提供了支持。他們推斷,前上顳回區域能促進大腦將看似不相關的信息進行集成,使人們在其中找到早先沒有發現的聯系,從而“頓悟”出答案。科學家們稱,新研究首次表明,大腦獨特的計算和神經中樞機制導致了靈感降臨的那些“突破性時刻”。
(6)英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萊爾德評論說,新結果是他所見到的有關“頓悟”最具原創性的研究之一。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則認為,新研究結果有助于消除籠罩在人類創造性思維過程之外的神秘色彩。
(1)文章開頭列舉阿基米德和牛頓在科學發現中“頓悟”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根據美國西北大學和德雷克塞爾大學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談談“頓悟”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現象。
(3)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認為,新研究結果有助于消除籠罩在人類創造性思維過程之外的神秘色彩,你同意嗎?為什么?
(4)分析第四段劃線句子的作用。
(5)舉例說明本文的語言特點。發布:2025/1/7 8:0:2組卷:0引用:1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生活中的輻射并不可怕 ①前兩天,一條微博意外成為網絡熱門話題。網友發帖稱,“天哪,樓里有家人,貌似媳婦懷孕了,說WiFi有輻射,影響他家媳婦的健康,逐家逐戶敲門叫我們不要用……今天已經敲了4次門了。”該微博被很多媒體轉發。
②WiFi輻射成為公共議題,輿論當然不是樂在戲謔這位“中國好老公、好老爸”,而是指望藉此給大眾科普一下輻射常識。因為隨著WiFi的普及,各種“想當然”的擔心還真不少,臆想出的危害足以拍成系列科幻片。
③事實上,輻射一般可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包括核輻射、X射線等,危害較大;非電離輻射則包括紫外線、可見光、手機、電腦、高壓線、變電站、手機基站、電視廣播等產生的電磁場,危害性較弱。人們通常所說的“電磁輻射”屬于非電離輻射,但有時張冠李戴,就帶來了心結般的“輻射恐懼癥”。
④生活中的電磁輻射的量級很小,比用于治療腫瘤所需要的輻射量差了上億倍的量級,比一次CT則差了近萬倍。WiFi其實與手機信號沒有本質區別,都屬于微波。目前尚無科學依據表明它會破壞人體DNA或蛋白質結構。
⑤再說了,輻射對人體傷害一般是兩種效應:一種是輻射量達到一定程度與級別,另一種是長期在輻射環境下的累積作用。生活中電磁波輻射量小,只有24小時不停地暴露在這種輻射環境下,長期累積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⑥這幾年,網上網下盛傳仙人球、龍舌蘭是“防輻射利器”,防輻射背心更是成了天下孕婦的“標配”。只是,專家早就提示,類似說法純屬商家炒作,都是忽悠。去年,果殼網發布了“十大最流行謠言”,眾多白領心中的“常識”紛紛上榜,其中就有“孕婦需穿防輻射服保護胎兒”的說法。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歐美國家的孕婦多沒聽說過防輻射服了。當然,如果媳婦懷孕就要滅了WiFi,那么,手機不能用了,電視不能看了,天上的通訊衛星最好也摘下來了。
⑦對輻射危害采取合理防護,這是公共安全的底線。但如果一味將輻射妖魔化,恐怕只會因噎廢食。眼下,我們身邊的輻射源確實越來越多。然而現代生活注定離不開輻射,只須堅持“輻射防護與安全最優化”原則,既不掉以輕心,也不杯弓蛇影。平日里,了解電器輻射參數指標,適度遠離輻射中心,理性關注,科學防護,輻射其實也不是洪水猛獸。
(1)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媒體轉發WiFi輻射微博既是戲謔這位“中國好老爸”,也為大眾科普一下輻射常識。
B.從量級上看,WiFi其與手機信號都屬于微波,根本不會破壞人體DNA或蛋白質結構。
C.網上網下盛傳的“孕婦需穿防輻射服保護胎兒”說法是忽悠人的,純屬商家炒作。
D.由于我們身邊的輻射源確實越來越多。輻射也就像洪水猛獸般隨時侵入現代生活。
(2)生活中的輻射并不可怕,它的科學依據是什么?
(3)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生活中的“輻射恐懼癥”呢?發布:2025/1/12 8:0:1組卷:1引用:1難度:0.5
相關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