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對比閱讀。
          【甲】      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乙】      伯樂教二人相踶馬,相與之簡子廄觀馬。一人舉踶馬,從后而循之,三撫其尻而馬不踢,此自以為失相。伯樂曰:“子非失相也,此其為馬也,踒肩而腫膝。夫踶馬者舉后而負前腫膝不可負也故后不舉。子巧于相踶馬而拙于認腫膝。”
          (選自《韓非子?說林下》)【注】①踶馬:一種烈性的馬,常用后退踢人。②簡子:春秋時期晉國趙氏的領袖。③踒肩:前腿上根部筋骨因挫跌而折傷。
          (1)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B
          B

          A.策之不以其 不足為外人
          B.馬也 故謀閉而不興
          C.鳴之不能通其意 潭西南
          D.真無馬邪 人視端容寂
          (2)對文中畫線部分斷句恰當的一項是(限斷三處)
          A
          A

          A.夫踶馬者/舉后而負前/腫膝不可負也/故后不舉
          B.夫/踶馬/者舉后而負前腫膝不可負也/故后不舉
          C.夫踶馬者/舉后而負前腫膝不可/負也故/后不舉
          D.夫踶馬/者舉后而負前腫膝/不可負也/故后不舉
          (3)下面對兩段文字理解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D
          D

          A.甲文告訴我們,要善于發現人才、培養人才、重用人才。
          B.甲文中千里馬被埋沒是因為食馬者無知,不知道按照日行千里的才能來喂養它。
          C.乙文告訴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還要仔細,否則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
          D.乙文中“此自以為失相”的原因是這匹馬本來只是一匹普通的馬。
          (4)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答案】B;A;D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5 8:0:7組卷:38引用:4難度:0.5
          相似題
          •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h2>

            發布:2025/1/2 23:0:3組卷:34引用:1難度:0.7
          • 2.文言文閱讀。
            魚我所欲也
            《孟子》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所識窮乏者我與 之心而寓之酒也
            B.非獨賢者有心也 故天將降大任于人也
            C.一簞,一豆羹 之不能盡其才
            D.今為宮室之為之 君子成人之
            (2)下列句子加點的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得之生,弗得則死 居廟堂之高憂其民
            B.蹴爾與之 聚室謀曰
            C.萬鐘我何加焉 苛政猛虎也
            D.鄉身死而不受 武陵人捕魚
            (3)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通過類比,形象生動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舍生取義。
            B.文中第②段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在生死關頭卻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
            C.文章通過“不辨禮儀”接受“萬鐘”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分別從正、反兩方面論證“舍生取義”的觀點,論證非常有力。
            D.本文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也能經受住考驗”的道理。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發布:2024/12/27 1:0:4組卷:14引用:4難度:0.5
          •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h2>

            發布:2024/12/27 0:30:2組卷:56難度:0.8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