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丘腦某區中存在饑餓敏感神經元P,能量缺乏時神經元P被激活,從而引起進食行為。科研人員敲除了野生型小鼠神經元P中的A基因,從而制備出實驗小鼠,并對其功能進行研究。

(1)敲除野生型小鼠的A基因,使其不能表達出A蛋白,無法執行相應的功能。將野生型小鼠及實驗小鼠飼養在相同且適宜條件下,得到圖1所示結果,由于相同時間內實驗小鼠的體重低于野生型,推測A蛋白能夠 影響神經元P的激活影響神經元P的激活。
(2)饑餓時,神經元P的突觸前神經元能合成一種神經遞質——谷氨酸,饑餓處理后,實驗小鼠下丘腦中的谷氨酸含量與野生型小鼠無顯著差異,但進食量減少,推測其原因可能是 A蛋白很可能是谷氨酸的受體A蛋白很可能是谷氨酸的受體。
(3)科研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單獨培養的野生型小鼠神經元能形成自突觸(見圖2),用電極刺激這些自突觸神經元的胞體可引起興奮,其電位變化結果如圖3所示。導致第二個峰值產生的原因是 興奮以電信號的形式沿神經纖維傳導至軸突側支的突觸小體,導致突觸小泡釋放神經遞質,又作用于胞體興奮以電信號的形式沿神經纖維傳導至軸突側支的突觸小體,導致突觸小泡釋放神經遞質,又作用于胞體。
(4)谷氨酸與突觸后受體結合后,能使帶正電的離子進入神經元,導致其興奮。利用谷氨酸受體抑制劑,結合上述實驗,證明小鼠自突觸神經元神經遞質是谷氨酸。寫出實驗思路并預測實驗結果。
實驗思路:將單獨培養的小鼠自突觸神經元隨機分為A組和B組,用谷氨酸受體抑制劑處理A組神經元,B組神經元不做處理,用電極刺激兩組自突觸神經元胞體,測量其電位變化將單獨培養的小鼠自突觸神經元隨機分為A組和B組,用谷氨酸受體抑制劑處理A組神經元,B組神經元不做處理,用電極刺激兩組自突觸神經元胞體,測量其電位變化。
預測結果:A組神經元的第二次電位變化明顯小于B組神經元的第二次電位變化A組神經元的第二次電位變化明顯小于B組神經元的第二次電位變化。
【考點】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答案】影響神經元P的激活;A蛋白很可能是谷氨酸的受體;興奮以電信號的形式沿神經纖維傳導至軸突側支的突觸小體,導致突觸小泡釋放神經遞質,又作用于胞體;將單獨培養的小鼠自突觸神經元隨機分為A組和B組,用谷氨酸受體抑制劑處理A組神經元,B組神經元不做處理,用電極刺激兩組自突觸神經元胞體,測量其電位變化;A組神經元的第二次電位變化明顯小于B組神經元的第二次電位變化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9/16 5:0:8組卷:1引用:2難度:0.6
相似題
-
1.神經遞質與興奮在神經元間的傳遞息息相關。下列關于神經遞質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突觸前神經元在合成神經遞質時一定需要線粒體、高爾基體和核糖體的參與 B.突觸前神經元在興奮時釋放神經遞質的過程需要載體蛋白的參與 C.突觸小體中的突觸小泡內含有神經遞質 D.神經遞質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于后膜后會一直存在 發布:2024/12/31 5:0:5組卷:3引用:2難度:0.7 -
2.下列有關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和反射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膝跳反射和縮手反射的神經中樞都位于脊髓 B.一個完整的反射活動最少需要兩個神經元 C.內臟的活動不受人隨意支配,故反射不能影響內臟活動 D.反射弧中任何環節結構受損,反射就不能完成 發布:2024/12/31 5:0:5組卷:6引用:4難度:0.7 -
3.在人的腦內有一類突觸只有突觸結構而沒有信息傳遞功能,被稱為“沉默突觸”。上海科學家破解了神經元的“沉默突觸”沉默之謎。請你推測“沉默突觸”不能傳遞信息的原因是( )
①突觸小體內沒有細胞核
②突觸后膜缺乏相應的糖蛋白
③突觸前膜缺乏相應的糖蛋白
④突觸小體不能釋放相應的遞質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發布:2024/12/31 3:0:2組卷:48引用:13難度: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