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袁盎者,楚人也,字絲。父故為群盜,徙處安陵。高后時,盎嘗為呂祿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噲任盎為中郎。
                絳侯為丞相,朝罷趨出,意得甚。上禮之恭,常自送之。袁盎進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是時絳侯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呂后崩,大臣相與共畔諸呂,太尉主兵,適會其成功,所謂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驕主色。陛下謙讓,臣主失禮,竊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莊,丞相益畏。已而絳侯望袁盎曰:“吾與而兄善,今兒廷毀我!”盎遂不謝。
                及絳侯免相之國,國人上書告以為反,徵系清室,宗室諸公莫敢為言,唯袁盎明絳侯無罪。絳侯得釋,盎頗有力。絳侯乃大與盎結交。
                淮南厲王朝,殺辟陽,居處驕甚。袁盎諫曰:“諸侯大驕必生患,可適削地。”上弗用。淮南王益橫。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謀反事覺治連淮南王淮南王徵上因遷之蜀轞車傳送袁盎時為中郎將,乃諫曰:“陛下素驕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為人剛,如有遇霧露行道死,陛下竟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殺弟之名,奈何?”上弗聽,遂行之。
                淮南王至雍,病死,聞,上輟食,哭甚哀。盎入,頓首請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盎曰:“上自寬,此往事,豈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毀名。”上曰:“吾高世行三者何事?”盎曰:“陛下居代時,太后嘗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湯藥非陛下口所嘗弗進。夫曾參以布衣猶難之,今陛下親以王者修之,過曾參孝遠矣。夫諸呂用事,大臣專制,然陛下從代乘六傳馳不測之淵,雖賁育之勇不及陛下。陛下至代邸,西向讓天子位者再,南面讓天子位者三。夫許由一讓,而陛下五以天下讓,過許由四矣。且陛下遷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過,有司衛(wèi)不謹,故病死。”於是上乃解,曰:“將奈何?”盎曰:“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於是文帝立其三子皆為王。盎由此名重朝廷。
          (節(jié)選自《史記 袁盎晁錯列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C
          C

          A. 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謀反事覺/治連淮南王/淮南王徵/上因遷之蜀/轞車傳送
          B. 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謀反/事覺治連淮南王/淮南王徵上因/遷之蜀轞車傳送
          C. 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謀反事覺/治/連淮南王/淮南王徵/上因遷之蜀/轞車傳送
          D. 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謀反/事覺/治/連淮南王/淮南王徵/上因遷之蜀/轞車傳送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A.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總稱。社為谷神,稷為土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農為本的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B.“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古代用作士大夫之間的尊稱。
          C. 頓首:跪而頭叩地為頓首。“頓”是稍停的意思。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
          D.  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臺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下的侍者而告之。后來“陛下”就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的敬稱。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 袁盎進諫說絳侯不能與皇上共生死,所以不能算是國家的重臣,只能算是國家的功臣。
          B. 絳侯被免除丞相職位后,回到自己的封地,被封國中的人告發(fā)有謀反之意,無人敢替他說話,只有袁盎證明他無罪。
          C. 皇上不聽從袁盎的削減諸侯封地的意見,致使淮南王日益驕縱,策劃了謀反之事,被皇上貶謫到蜀地。
          D. 淮南王到雍地病死,皇上十分內疚,最后他聽從袁盎的建議把淮南王的三個兒子都封為王。
          (4)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且陛下遷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過,有司衛(wèi)不謹,故病死。
          ②夫諸呂用事,大臣專制,然陛下從代乘六傳馳不測之淵,雖賁育之勇不及陛下。

          【答案】C;A;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0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公諱鈞,字元播,姓崔氏。系出于魏相琰,至唐,世有顯人,天下望族。
                  凡出仕四十有四年,終始一節(jié)。公為人溫厚靖深,喜慍不見于色。少讀書,以功名自任,不茍于吏事。初宰武安州,既以整辦稱矣。時深、冀水潦,民流移于武安者以千數。誘說豪右,出粟平其直,籍貧民,使得,而公自臨視之。至秋大熟,迄無殍踣[1]。黃發(fā)垂髫,扶攜而歸,皆曰:“活我者崔公也。”武安之民,紀公善政聞于朝,愿再留三年,詣闕下者五百余人。時驚異之。其后出守,專以清凈不擾為政,務在舉大綱,略細故,吏民立教,期于無犯。崇寧中,有詔天下建置佛祠。公時為遂寧守,奉詔矍然曰:“此地,上始封之國,可使不先他郡乎?然民不可勞也。”乃因城南廢寺,庀[2]材治具,躬自督視,鼓舞吏民,不逾月而告成。民視輪奐之鼎新,初不知追胥之擾也。請改轉運副使。河東地瘠民貧,漕挽歲常不足。公曰:“民不可取也。”乃盡索諸郡貢賦山澤之籍,與廩吏養(yǎng)兵儲邊之費,計入以為出;罷不急之務,講在官之利,寬恤民力。明年,廥 [3]皆盈。
                  推轂士類,率先寒素。掾屬有故人子,以其父書求薦章,置金函中。公舉之有物,謝而卻之,然卒加薦引。人以此多公篤于故舊,而能掩人之私也。公弟名龠,字符量,布衣,從公南北,友愛未嘗相舍。大禮[4]恩當任子,舍其以先龠,朝廷不從。謂龠曰:“吾弟未祿仕,吾無以見先君。”既得歸,乃謝事,以恩授龠。命下兩月而公卒。嗚呼!可謂君子哉若人也。
                  公風姿秀整,氣溫而色莊,口不論臧否,言不及世故。平生無他嗜好,唯喜藏書,蓄古器,傾家賢以求之不憚。善作詩,傳于士大夫之間,編集于家二十卷。又自取唐史,撰次其人物之美者,各為詩以紀之。
                  乃狀其行事,以告當世君子。
            (取材于蘇過《河東提刑崔公行狀》)注釋:[1]踣(bó):倒斃。[2]庀(pǐ):具備,備辦。[3]廥(kuài):倉庫。[4]大禮:宋代補蔭制度規(guī)定,凡朝廷行郊祀之類大典,官吏可舉薦其親屬為官。以崔鈞的職級,只能蔭及其子。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籍貧民,使得   市,這里是“買”的意思,與《木蘭詩》“愿為市鞍馬”中的“市”意思相同。
            B.民視輪奐之鼎新 輪,高大;奐,眾多、盛大。與成語“美輪美奐”中的“輪”“奐”意思相同。
            C.舍其以先龠 息,這里是“兒子”的意思,與《陳情表》“晚有兒息”中的“息”意思相同。
            D.口不論臧否,言不及世故 臧否,這里是“貶低”的意思,與《出師表》“陟罰臧否”中的“臧否”意思相同。
            (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世有顯人,天下望族 而身死國滅,天下笑
            B.吏民立教 贏而不助五國也
            C.乃城南廢寺 之以饑饉
            D.撰次其人物美者 鏗然有聲者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既以整辦稱矣 就已經因為政事處理得當被世人稱頌了
            B.初不知追胥之擾也 起初并不知道自己可能會受到公差的侵擾
            C.推轂士類,率先寒素 推舉讀書人,為寒門學子做出表率
            D.可謂君子哉若人也 這個人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君子啊
            (4)文中第三段寫“笑謝而卻之”“嘆謂龠曰”,其中的“笑”與“嘆”分別體現了崔公怎樣的心理活動?
            (5)作者說崔公為政“清凈不擾”,第二段中哪些事例能體現他的這一特點?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

            發(fā)布:2025/1/1 4:30:2組卷:8引用:3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杜夔字公良,河南人也。以知音為雅樂郎,中平五年,疾去官。州郡司徒禮辟,以世亂奔荊州。荊州劉表令與孟曜為漢主合雅樂,樂備,表欲庭觀之,夔諫曰:“今將軍號為天子合樂,而庭作之,無乃不可乎!”表納其言而止。后表子琮降太祖,太祖以夔為軍謀祭酒,參太樂事,因令創(chuàng)制雅樂。夔善鐘律,聰思過人,絲竹八音,靡所不能,惟歌舞非所長。時散郎鄧靜、尹齊善詠雅樂,歌師尹胡能歌宗廟郊祀之曲,舞師馮肅、服養(yǎng)曉知先代諸舞,夔總統研精,遠考諸經,近采故事,教習講肄,備作樂器,紹復先代古樂,皆自夔始也。黃初中,為太樂令、協律都尉。漢鑄鐘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為時貴人見知。夔令玉鑄銅鐘,其聲均清濁多不如法,數毀改作。玉甚厭之,謂夔清濁任意,頗拒捍夔。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鑄鐘雜錯更試然后知夔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諸子皆為養(yǎng)馬士。文帝愛待玉,又嘗令夔與左驤等于賓客之中吹笙鼓琴,夔有難色,由是帝意不悅。后因他事系夔,使驤等就學,夔自謂所習者雅,仕宦有本,意猶不滿,遂黜免以卒。弟子河南邵登、張?zhí)⑸pィ髦撂珮坟纶愵@司律中郎將。自左延年等雖妙于音,成善鄭聲,其好古存正莫及夔。
            (節(jié)選自《三國志?魏書》)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鑄鐘/雜錯更試/然后知夔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諸子/皆為養(yǎng)馬士
            B.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鑄鐘雜錯更試/然后知夔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諸子皆為養(yǎng)馬士
            C.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鑄鐘/雜錯更試/然后知夔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諸子/皆為養(yǎng)馬士
            D.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鑄鐘雜錯更試/然后知夔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諸子皆為養(yǎng)馬士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牧”,有管理人民之意。文中的“牧”指古代的一種官名,荊州牧為荊州當時的最高官員。
            B.“絲竹”指管弦樂器,與《琵琶行》中的“終歲不聞絲竹聲”的“絲竹”意義相同。
            C.太祖,先祖稱謂,后多用來指開國帝王的廟號。文中的“太祖”即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
            D.教習,古代的一種學官,“訓課庶吉士者曰教習”,主掌課試之事。文中的“教習”即此意。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杜夔調制好雅樂后,沒有滿足荊州牧劉表想在庭院中觀賞的要求,反而說服劉表停止了這場不合時宜的演奏。
            B.杜夔聰明智慧,超過常人,在藝術領域水平頗高。于他而言,管弦樂器,音樂舞蹈,沒有不擅長的。
            C.魏文帝曹丕愛惜柴玉,曾經命令杜夔等人在賓客之中吹笙彈琴,杜夔當時面有難色。魏文帝對此不高興。
            D.左延年等人雖然也精通音樂,但都只擅長鄭聲一類的俗樂,他們在愛好古樂保存正聲方面,沒有誰能比得上杜夔。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今將軍號為天子合樂,而庭作之,無乃不可乎!
            ②夔令玉鑄銅鐘,其聲均清濁多不如法,數毀改作。
            (5)杜夔除了在音樂上的造詣,還有哪些個性令人稱道?請簡要概括。

            發(fā)布:2025/1/1 4:30:2組卷:5引用:4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左光斗,字遺直,桐城人。萬歷三十五年進士。除中書舍人。選授御史,巡視中城。捕治吏部豪惡吏,獲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輦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條上三因十四議,詔悉允行。水利大興,北人始知藝稻。鄒元標嘗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種水田利也。”閹人劉朝稱東宮令旨,索戚畹廢莊。光斗不啟封還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閹人憤而去。楊漣劾魏忠賢,光斗與其謀,又與攀龍共發(fā)崔呈秀贓私,忠賢暨其黨咸怒。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忠賢诇知,先二日假會推事與漣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復構文言獄,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擁馬首號哭,聲震原野,緹騎亦為雪涕。至則下詔獄酷訊。許顯純誣以受楊鎬、熊廷弼賄,漣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為酷刑所斃,冀下法司,得少緩死為后圖。諸人俱自誣服,光斗坐贓二萬。忠賢乃矯旨,仍令顯純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諸人始悔失計。容城孫奇逢者,節(jié)俠士也,與定興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輔,倡議醵金,諸生爭應之。得金數千,謀代輸,緩其獄,而光斗與漣已同日為獄卒所斃,時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贓猶未竟。忠賢令撫按嚴追,系其群從十四人。長兄光霽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應秋猶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諸人家族盡破。忠賢既誅,贈光斗右都御史,錄其一子。福王時,追謚忠毅。
            (節(jié)選自《明史?左光斗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B.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C.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D.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輦下,又稱為輦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車駕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稱。
            B.東宮是古代皇家宮殿的稱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宮,文中用來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對太子、諸王、丞相的敬稱,禮尊意味次于敬稱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舊時地方官吏嚴逼限期辦事,逾期以杖責等表示警懲,繼續(xù)追逼。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光斗為人剛直,大力整肅吏治。他的字為遺直,正與他的性格相符;他擔任御史時,捕治吏部惡吏,起獲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極大震驚。
            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對無理要求。他的建議得以施行,水利大興,百姓得利;劉朝以東宮名義索取戚畹廢莊,他將信件原封返還,堅決拒絕。
            C.左光斗揭露贓私,受到小人陷害。他與人彈劾魏忠賢,揭發(fā)崔呈秀,引起魏忠賢及其黨羽的憤恨,魏以先發(fā)制人的手段,繞過法司,害死光斗。
            D.左光斗飽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連,母親、兄長以及同宗群從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賢被誅,他才受到追贈,謚為忠毅。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漣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為酷刑所斃,冀下法司,得少緩死為后圖。
            ②都御史周應秋猶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諸人家族盡破。

            發(fā)布:2025/1/1 4:30:2組卷:2引用:4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