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神奇的聲音》,回答34題中的問題。
          神奇的聲音
          1921年5月9日,前蘇聯的莫斯科近郊發生了一次大爆炸。據調查,在半徑70公里范圍內,人們清清楚楚地聽到了“轟隆轟隆”的爆炸聲;但是從半徑70公里到半徑160公里的范圍內,人們卻什么也沒有聽到;奇怪的是,從半徑160公里以外一直到半徑300公里的遠方,人們又聽到了爆炸的轟鳴聲。
          這真是怪事!聲音怎么會“跳”過中間這片地區呢?物理學家發現,聲音有一種“怪癖”,它在空氣中愛揀溫度低、密度大的道路走。當遇到溫度高、密度小的空氣,聲音便會向上拐彎到溫度較低的空氣中去。如果某一個地區,地面附近的氣溫變化比較復雜,這兒溫度高,那兒溫度低,聲音經過的時候,一會兒拐到高空,一會兒又往下拐,這樣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說的那種聲音“跳”動的現象。
          安徽省合肥市建好的長途電話大樓有一座塔鐘。這塔鐘準時打點,鐘聲悅耳,響遍全市。但是住在遠郊的居民聽到的鐘聲,有時候清晰,有時候模糊,有時正點,有時“遲到”。這是塔鐘的失誤嗎?不是,這也是聲音的“怪癖”──愛走氣溫低、密度大的道路引起的。天長日久,居民們得出一條經驗:平日聽不見或聽不清鐘聲,一旦突然聽得很清楚,就預示著天要下雨了,或正在下雨呢!這是因為這時空氣濕度大,濕空氣比干空氣的密度大,容易傳播聲音的緣故。
          請根據上述材料和你學過的物理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在空氣的溫度有高有低情況下,聲音會向溫度
          (填“高”或“低”)的地方傳播,于是聲音就拐彎了。
          (2)我們白天聽到的鐘聲是靠
          空氣
          空氣
          傳播過來的。
          (3)平日聽不見或聽不清鐘聲,一旦突然聽得很清楚,就預示著天要下雨了,或正在下雨呢!這是因為
          下雨時,空氣濕度大,濕空氣比干空氣的密度大,容易傳播聲音的緣故
          下雨時,空氣濕度大,濕空氣比干空氣的密度大,容易傳播聲音的緣故

          (4)一天當中,空氣的密度值
          不是
          不是
          (填“是”或“不是”)固定不變的。

          【答案】低;空氣;下雨時,空氣濕度大,濕空氣比干空氣的密度大,容易傳播聲音的緣故;不是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27 10:35:59組卷:334引用:4難度:0.5
          相似題
          • 1.如表和圖為一超聲波測量儀器的使用說明書和實驗裝置圖;
            ①若把銅鈴放在甲、乙的中點,則液晶顯示屏的示數為

            ②某同學想驗證溫度越高,聲速越大。把銅鈴固定放在甲的左邊,然后加熱甲、乙之間的空氣,則液晶顯示屏的數值將

            A.變大
            B.變小
            C.不變
            D.無法判斷
            使用說明書:
            (1)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甲、乙是聲信號采集器;
            (2)復位后用棒錘敲打銅鈴,聲音被甲、乙接受;
            (3)液晶屏顯示甲、乙接收到信號的時間差,單位為毫秒(1毫秒=0.001秒)。

            發布:2024/9/14 0:0:8組卷:56引用:1難度:0.7
          • 2.閱讀回答問題。
            聲音與溫度聲音是發聲體以聲波的形式所進行的能量傳播。一般來說,聲音傳播的距離大或是速度慢,能量消耗就大,倘若聲波的能量全部消耗在傳播途中或是聲波改變方向,人的耳朵就聽不到聲音了。而聲音傳播的速度與彈性介質的種類和狀況關系極大,通常說的聲速每秒340米,其傳播介質是15℃的標準空氣。事實上,我們身邊的空氣是不可能“標準”的,它的狀況與各種氣象要素的組合(也就是天氣的狀況)密不可分。
            研究表明,聲音的傳播速度隨溫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近地層中,當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時,聲音的傳播速度隨高度增加而減小,聲音的射線就會向上彎曲(俗稱“聲音起飛了”);反之,當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聲音的傳播速度就會隨高度增加而增加,聲波射線呈向下彎曲狀,給人的聽覺就是“聲音在下沉”。
            在陰雨天氣的白天,空氣溫度相對較低,越靠近地面,空氣溫度越高,聲音的射線向空中彎曲,因而地面上的人就不容易聽到遠處的聲音。在天氣晴朗時的傍晚,太陽落山以后,地面熱量開始向空中輻射,使得在一定范圍內,空氣溫度隨著高度增高而上升,聲音射線向下方彎曲,聲能多半沿地面傳播,能量損失小,人耳便容易聽到聲音,我國民間總結出的“火車叫得響,天氣準是好”,便和這一規律不謀而合。基層氣象工作者還把夏日傍晚的雷聲大小,作為天氣預報的輔助指標。
            (1)聲音在25℃的空氣中傳播速度
            340m/s(大于/等于/小于);
            (2)聲音在向外傳播的過程中,聲能
            (逐漸增強/逐漸減弱/保持不變);
            (3)聲音在
            (雨天/晴天)更易傳播;
            (4)夏季的中午,水泥、柏油路面的溫度很高,相比之下,空氣溫度就顯得較低,此時聲音的射線向
            彎曲(地面/空中)。

            發布:2024/9/13 5:0:8組卷:101引用:3難度:0.7
          • 3.閱讀下面數據回答問題:
            幾種物質中的聲速/(m/s)
            空氣(15℃) 340 海水 1531
            空氣(25℃) 346 銅(棒) 3750
            空氣(35℃) 352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鉛(棒) 5000
            蒸餾水(25℃) 1497 鐵(棒) 5200
            (1)空氣中的聲速隨溫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可得出的規律是:每升高1℃,聲速增大
            m/s。按照你發現的規律,你估計0℃時空氣中的聲速大約為
            m/s。
            (2)分析表格中數據可得出:一般情況下,在氣體、固體、液體中聲速大小的排列順序是
            (從小到大排列)。

            發布:2024/9/19 14:0:8組卷:388引用:4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