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讀書的真諦》,完成問題。
讀書的真諦
向賢彪 ①讀書之樂,樂在意趣。恰如法國作家尤瑟納爾所言:“我們真正的出生地是那個自己有生以來第一次用智慧的眼睛關注自身的地方。對于我來說,我的第一故鄉就是我的書籍。”只有通過讀書而至化境,才可以不負聚書之艱苦,體味讀書之樂趣。
②讀書是孤獨的散步。曾經讀過盧梭的一本隨筆集《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書的封面上有一幅意味深長的圖案:一位高帽禮服的紳士持杖踽踽而行。這個書名和圖案說出了文藝創作的個中真意,也暗合了讀書的真諦。人們無論在社會中扮演什么角色,都要為自己的心靈找到一塊安歇之地,對于作者而言,那便是走入書香的世界。讀書就像是個人情感的散步,在那里,我們可以邂逅到許多隱居田園山林、身居陋室 的文人雅士。他們不為外物所擾,堅守自己的內心世界,寫出了不少傳世佳作。這樣的風景,只能在“一個孤獨者的散步”中才能尋覓,甚至有時更接近“獨釣寒江雪”的那位漁翁。我們從書籍中尋找到的是一種淡泊,一種寧靜,一種慰藉,一種境界,營造一道屬于自己的風景。盡管“為伊消得人憔悴”,但“衣帶漸寬終不悔”。
③讀書如同串門。作家楊絳曾經說過:“我覺得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是拜訪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頁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對質。不問我們要拜見的主人住在國內國外,不問他屬于現代古代,不問他什么專業,不問他講正經大道理或聊天說笑,都可以挨近前去聽個足夠。”這番話說得形象生動,把讀書人的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我們的讀書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停地串門會友的過程。拜訪陶淵明,我們看到他雖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得,卻仍在“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的勞作中忍饑挨餓,《乞食》一詩就是他在轆轆饑腸的情況下吟出來的;拜訪曹雪芹,我們看到他如何借著金陵十二釵渲染出一場繁華夢境,而其個人卻過著“舉家食粥酒常賒”的貧窮生活,有著“蓬牖茅椽,繩床瓦灶”的清貧。讀書如交友,品書如品人。品書日久,對作者及書中的形象就會產生一種依戀,就會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感覺。
④讀書是高層次的保健。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西塞羅則說得更直接:“讀書可以撫育青年,慰藉老年。讀書可以增進幸福,消災解愁,在家時給你帶來歡樂,外出時讓你心曠神怡。”是啊,讀書對人們身心的作用不可低估。讀書可以延緩衰老。健康學家認為:“聚精會神乃養生大法。”我們平日讀書時,往往需要心平氣和,精力集中,而這正是調節身心之關鍵,還能使腦細胞得到很好的保養,保持長久旺盛的活力。讀書的過程是讓人自信、優雅、氣質不凡的過程,是一種“自內而外的養顏”。被書香浸染,可以讓人擁有一種神采,一種光芒,周身透出高貴、儒雅、靈秀和睿智,使人有恬淡寧靜、超凡脫俗的快樂,這種功效是任何保健品都無法提供的。難怪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感嘆:“至哉天下樂,終日在書案。”
⑤讀書的好處還有許多精當的比喻。有人說,讀書是一種與古今中外偉人、名人討論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種體驗、各種生活的邀請信;有人說,讀書是一張邁進科學宮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場券,是改造自己、豐富自己的不竭動力;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讓你在精神世界里馳騁,在知識海洋里遨游,讓你去充分感受生活的樂趣,體會自我人生的價值,達到充實頭腦、更新觀念、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目的……這大概就是閱讀可以“化境”的原因,它可以把人的境界“化”高,把人的素質“化”高,進而達到更為和諧、自如、美好的人生之境。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本文以法國作家尤瑟納爾的名言作為開篇,有什么用意?
(3)本文第③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4)請簡要分析本文的論證思路。
(5)閱讀本文,判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DD
A.文章采用“總一分—總”論證結構,第②③④段之間是并列關系。
B.我們可以從書籍中尋找到的是一種淡泊,營造一道屬于自己的風景。
C.第④段中“這種功效”指讓人擁有神采、光芒,透出高貴、儒雅、靈秀等。
D.文章第⑤段運用比喻、排比的修辭,體現了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
【答案】D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7 8:0:9組卷:23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嘗試錯誤 ①現代西方教育中有“嘗試錯誤”的理論;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終日學終日誤,終日誤終日學”的觀點。可見,在錯誤中學習,勇于嘗試,就有機會獲得成功。
②楚漢相爭時,項羽的失敗,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錯誤中學習。每當他有所主張,左右總是連聲稱“是”,欽佩拜伏。一直到死,他還錯誤地認為是“天之亡我,非戰之罪”。平時在百戰百勝中,他愈來愈自負。大難臨頭了,還在高唱“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難以放下身段,從自負的巔峰走下來,弄到無顏回江東的地步,結果只有死路一條。
③劉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錯誤處注意學習。有人當面指責他,不應該一面洗腳一面和長者說話;有人暗暗提示他,不應該在韓信求封齊王的使者面前發脾氣;有人誠懇忠告他,不應該迷戀各國佳麗,要趕快遷都回關中去……他總會幡然醒悟,在錯誤中學到很多,終于獲得事業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潛虛》上的一句名言:“項羽日勝而亡,高祖日敗而王。”因為缺少學習改進的機會,自始至終固守一套僵化的戰略,所以日勝反而滅亡;因為在失敗之中善于學習,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所以日敗反而稱王。
⑤古語也有“學書紙費,學醫人費”的說法。不費紙,學不好寫字;不費人,學不好醫術。一位成名的書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毀了多少張紙,才成就這一幅字。更不要去細數他當年學習過程中墨池皆黑、廢紙成堆的境況了。一位醫術精湛的大夫,必然診治得多,觀察得多。也累積了許多誤診的教訓。古諺說:“巧者不過習者之門。”只要不怕錯誤,反復學習,便能達到巧妙的境地。
⑥“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磚就是從淘洗錯誤的沙礫中誕生的。有志者,不但不應為錯誤、失敗而氣餒,反而應該以失敗為師,在錯誤中汲取教訓,從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選文②③兩段的順序能否調換?請說出理由。
(3)請簡要分析選文第⑤段的論證思路。
(4)請為文章補充一個事實論據或道理論據。發布:2024/12/27 3:30:2組卷:51引用:4難度:0.8 -
2.閱讀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題。
弘揚好學之風
①讀書歷來都是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學問多寡也是衡量人品道德的重要標準。從古至今,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熱愛學習。他們孜孜不倦,刻苦學習,不斷豐富、提高、涵養和完善自己。習近平總書記發表講話時指出“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因此,我們應大力弘揚好學之風,使之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禮記》中有言,“學然后知不足”。孔子認為,一個人想要增長學識,就要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一遇到不懂的事情,就會主動向別人請教。一次,孔子到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旁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后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③學習不僅能增長學識,更是成就一番事業的強大動力。古代很多官員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后,并沒有放棄學習,幾乎個個都是飽學之士,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他們下朝回家后,大都在讀書學習、吟詩作畫。我們所熟知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無不是如此,例如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王安石、蘇軾、范仲淹,清代的林則徐、左宗棠、曾國藩等,既是垂范后世的出色政治家,又是名留青史的杰出文學家。
④古人將勤學善學的精神概括為:“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無論是少年求學,考取功名以期建功立業;還是中年學思并重,積淀人生的厚度;抑或是垂垂老矣依舊不肯放下書本。一個好學之人會將學習融入自己的一生。由于從古至今人們對學習的推崇,使得我們的歷史史冊記載了許許多多勤奮好學的故事。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后有一個花園,綠植清新悅目,花朵爭奇斗艷,即便如此,他仍能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以至于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過一次。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鉆研學問,使得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由此可見,對于成功者而言,人的一生就是好學的一生。
⑤堅持學習需要付出艱辛,一時做到容易,長期堅持卻難,終身不輟更難。因此,只有堅持不懈、積少成多,才能有所收獲。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學習中成長成熟的,沒有生而知之者,都是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堅持學有所思,把知識變為智慧。古人講,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我們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如饑似渴地學習,只要堅持下去,必定會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積跬步至千里、集細流成江海。
⑥我們現在提倡學習型社會,應該把學習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不但要向書本學習,還要向實踐學習,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快速變化的社會,只有不斷學習,才不會被時代拋棄。我們要不斷提高完善自己,始終把讀書學習與加強道德修養緊密聯系起來,把讀書學習當作一種生活態度,堅持終身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1)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選文第②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3)請用簡潔的語言分析選義第④段的論證思路。
(4)對選文內容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從古至今,有所成就的人大都熱愛學習、刻苦學習,從而不斷豐富、提高、涵養和完善自己。
B.“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這種勤學善學的精神激勵我們要將學習融入自己的一生中。
C.古人認為,治天下者先治心,治心者先治己。我們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堅持不懈地學。
D.我們不但要向書本學習,還要向實踐學習,把讀書學習與加強道德修養緊密地聯系起來,把讀書學習當作一種生活態度。發布:2024/12/27 3:0:1組卷:21引用:2難度:0.4 -
3.閱讀《自尊》一文,回答問題。
自 尊 ①說到自尊,人們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這自然是不錯的。但是,最近看到幾位大師逸聞,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別人中實現的。
②錢學森家里的炊事員曾經說,錢老每次下樓吃飯,都穿得整整齊齊,從來不穿拖鞋、背心。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錢老兒子錢永剛聽了炊事員的話后,也學了父親的樣子,每逢去餐廳吃飯,都穿戴整齊,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國學大師陳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嶺南大學居住的兩層樓房的一樓給學生上課。當時選修他課程的不過五六人,陳先生絕不因選課學生多少影響他的講課。夏天,他身著便裝與助手一起在樓下工作,每當學生到家里聽課,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緩步上樓改換夏布長衫,然后才下來上課。看著老師摸索著下樓的身姿,學生們感動不已,為師的高大,在他們心中已然聳立。
④當前,在社會中,一些人關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們目中無人,裝模作樣,虛偽失真,故作姿態,這種看似自我尊重的過分表達,表現出的卻正是不尊重別人的自我膨脹,是沒有自信的無意識流露。
⑤與這些人相反,有些大師甚至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踐踏的時候,還仍然具有表達尊重別人的強烈愿望。他們被剝奪了所有表達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現的,就是穿戴整齊地向這個世界告別。傅雷先生在“文革”時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貼上封條,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凈衣服,夫婦兩人穿了整潔的衣服上吊自盡了。整潔的衣著成了他們表達對這個世界和對周圍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由此可見,在生活中,你保持著對人的謙恭,人們便在你的謙恭中讀出涵養和文明,心中會由衷地尊敬著你。
(選自《錢江晚報》有刪改)(1)寫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2)本文運用了
(3)第⑤段中傅雷先生的事例,能不能與第②段錢學森和第③段陳寅恪的事例顛倒順序?請說明理由。
(4)讀完本文,請結合自己的一次經歷,談談你對“自尊”的理解。發布:2024/12/27 3:0:1組卷:6引用:4難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