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題。
人生樹下
王開嶺
①“維桑與梓,必恭敬止。”語出《詩?小雅?小弁》,意思是說:桑樹、梓樹乃父母所栽,見之必肅立,心生敬意。父母者,為何要在舍前植這兩種樹呢?答案是:“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即讓子孫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來,“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稱。
②樹,不僅實用,還意味著福佑、恩澤和繁衍;不僅賜人花果和木質,還傳遞親情和美德,承載光陰與家世。樹非速生,非一季一歲之功,它耐受、持久、長命,春華秋實,像一位高壽的家族長者,俯瞰兒孫繞膝。所謂“蔭澤”、“蔭蔽”、“蔭佑”之說,皆緣于樹。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樹。再窮的人家,也能給后人撐起一大片樹蔭。這是祖輩贈與子嗣最簡樸最牢固的遺產了。
③幼時,父親帶我回鄉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壯的棗樹,上住鵲窩,下落石幾。逢孩子哭鬧,祖母便將房梁上的吊籃鉤下,摸出紅油油的干棗來。后來,老人去世,老屋拆遷,“老家”便沒了。雖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樹乃祖輩所植,在其下納過涼、吃過棗子的,除了我,還有我的父親,還有父親的父親……它是一輪輪人生的見證者,見證了他們從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頑少,變成拄杖的耄耋……
④這樣的樹,猶若親屬。
⑤老人們講,鬧饑荒時,都是樹先枯、人后亡,因為果腹的最后一樣東西,是樹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會餓死了,因為這時候,樹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錢、椿葉、楊穗,都是好食材。
⑥幾千年來,凡戶居,必在一棵大樹下;凡村頭,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樹。民謠中唱,“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樹,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離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鄉者,遠遠眺見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鎮,聽到個說法:江南殷實人家,若生女嬰,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兒待嫁時,樹亦長成,媒婆在墻外看到了,即登門提親。嫁女之際,家人將樹伐下,做成兩只大箱子,放入綢緞做嫁妝,取“兩廂廝守”之意。多美的習俗!女兒待字閨中時,對該樹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樹啊,盼它長大,又怕它長大。想想吧,像兒伴一樣耳鬢廝磨,像丫環一樣貼身隨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親昵。
⑧我若有女,必種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業里,少了樣東西:樹。沒有了庭院,沒有了戶外,沒有了供樹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這個時代,可穩定傳續的東西越來越少,“不動產”越來越少,“祖宗”的符號和痕跡越來越少。“家”失去了樹蔭的覆護,光禿禿曝于烈日下。
⑩我們的家什、器皿、陳設,包括果蔬稻粟,幾乎無一源于自產和自制。我們的雙手不再沾染泥土,我們不再是播種者,不再是采摘者,我們最大的身份是購買者,是終端消費者,我們徹底“脫農”了。不僅如此,我們解除了與草木共棲的古老契約,我們告別了在家門口折朵擷果的勞作和浪漫,我們放棄了對一棵樹一株花的親近與認領,我們失去了對四季和年輪的辨識……大自然里,不再有我們的一方蒲團、一幅涼席、一具竹榻。
?樹,在馬路上流浪。我們只是乘車迅速地掠過它們,透過玻璃掃視它們。它們身上,沒有我們的指紋和體溫,沒有兒童的笑聲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樹,親情已斷,形同陌路。
?大自然中,沒有了我們的親屬,我們成了路人。
(選自《古典之殤》,有刪減)(1)文章以《詩經》中的“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這句話開篇,有什么作用?
(2)圍繞“這樣的樹,猶若親屬”一句,作者寫了哪些具體事件?請簡要概括。
(3)請賞析第⑦段畫線語句的表現手法及表達效果。
(4)文章結尾說“大自然中,沒有了我們的親屬,我們成了路人”,請探究“我們成了路人”所蘊含的情感。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5/1/3 4:30:1組卷:4引用:1難度:0.4
相似題
-
1.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月是故鄉明(節選)
季羨林 ①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②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孤單。因此,在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總有什么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
③水,我的故鄉小村倒是大大地有。幾個大葦坑占了小村面積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煙波浩渺之勢。到了夏天,黃昏以后,我在坑邊的場院里躺在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后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④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里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么叫詩興,但也顧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么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才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第二天一早起來,到坑邊葦子叢里去撿鴨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閃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個蛋。此時更是樂不可支了。
⑤我只在故鄉待了六年,以后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待了一年,然后在歐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現在已經四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我曾到過世界上將近三十個國家,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但是,看到它們,我立刻就想到我故鄉那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多少萬里,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有刪改)(1)對第③④段作者回憶幼年時故鄉的趣事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高高的山坡上看月亮。
B.躺在場院的地上數星星。
C.柳樹下點篝火、搖樹、捉知了。
D.坑邊葦子叢里撿鴨蛋。
(2)第②段在結構上的作用是
(3)下列對選文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①段總領全文,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其語言風格樸質無華。
B.第③段具體描述了家鄉“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的美麗景色。
C.第④段夢中見到的兩個月亮分別指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亮倒影。
D.第⑤段畫線句運用排比的手法,句式整齊,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
(4)第⑤段運用了對比手法進行描寫抒情,請舉例并加以分析。發布:2025/1/3 9:0:2組卷:8引用:1難度:0.5 -
2.閱讀下面文章,回答問題。
在西域讀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離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這最后一次。他舉杯邀月,卻發現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撲進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禮,溺死不祥,何況是醉酒落水。他的親朋對此諱莫如深。可這實在是最詩人的死法。誰像他這樣認真又天真一生?連死都是一首詩。他那天籟似的詩文,他那橫空出世的才華,萌芽于何方?他與我們為何如此不同?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這個漂泊的家庭在地廣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為主體的人民中間,頑強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絕異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個胡兒吧?這僅僅是我的猜想。
③這個漂泊的家族終于孕育了一位偉大的漂泊者。歷史在此與一個偉大的天才相遇。
④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光彩的時代,開朗雍容的氣勢在整個封建社會空前絕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達的腳步。歷史的偉大契機在此生成。沒有那個開放的時代,這個飽含異質的天才會被扼殺;沒有這個天才的加入,那個時代也會減卻許多光輝。
⑤異國情調、漂泊情懷其實充滿李白的所有詩文。李白是沒有故鄉的,或者說無處不是故鄉。醉酒的地方就是故鄉。他由碎葉入蜀,由蜀入荊楚入山東,由山東又輻射到大唐各地,沸騰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個地方安住,他永遠行走在漂泊的長路上,飲他的酒,灑他的淚,唱他的歌。“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這是詩人眼中的時間和宇宙——天地間只有逆旅和過客。詩人拒絕根的存在。這是徹底的漂泊情懷:把生命看作一場純粹的漂泊,并這樣實踐著,在中國文化史上是沒有第二人的。
⑥李白實在是中國詩人中的游俠。“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所有讀書人心目中的偶像卻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時也說孔丘幾句好話,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貴了。在他眼里,游俠比皓首窮經的儒生光彩多了。“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意輕千金裘,顧向平原笑。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李白《古風其十》)只有魯仲連這樣的俠客才是可與之同調的朋友。李白自稱“十五好劍術”,傳說中他曾手刃數人。他二十幾歲便“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維揚(今揚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他與朋友吳指南游楚,吳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撫尸大哭。大約那時洞庭一帶還是很荒涼的,老虎來了,李白堅守不動。老虎走了,他將朋友權且葬下,后又返回舊地,起出朋友骨殖,就著湖水洗凈,背著這骨殖走了很遠的路,為朋友重新選擇了葬地。有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癡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俠了。即使闖進了朝廷,他那強橫的乃至有些無賴的游俠脾氣也是不改的。力士脫靴,貴妃捧墨,御手調羹,他要求權貴尊重他,皇帝也應把他當朋友待才好。他不習慣仰視。他信任自己遠勝過別人對他的信任。這一切足令權貴齒冷,令謙謙君子瞠目結舌。
⑦在喀什、阿勒泰、伊犁這些昔日西域城市之間跋涉,每個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給我有力的震撼。今日,我們仍能感受到游牧后裔的單純與猛烈。昆倉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橫亙中亞細亞的三架豎琴,將咚咚的馬蹄聲傳遞到最遙遠的地方。騎士們賁張的血脈不理會任何荒涼。成吉思汗的馬隊從塔爾馬哈臺從伊犁河從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將浩瀚的里海變成內陸湖。多么兇蠻單純而強烈的節奏啊!李白從另一個方向走來了,大地高山冰川駿馬胡姬,化為他精神的馬隊。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溫柔敦厚細膩空靈,大筆橫掃,狂飆突進,給大唐詩壇注入西域騎士的剽悍與純粹,令所有騷人墨客為之一驚。洞庭煙波,赤壁風云,蜀道猿啼,浩蕩江河,全都一下子飛揚起來。
⑧游俠李白颯沓而來,他的雙腳和詩筆生動了大唐的山水。
(選自《散文》2003年第12期,有刪節)(1)作者說李白“連死都是一首詩”是因為
(2)文章在第⑦段中概括描繪了“昆侖山”“騎士”和“成吉思汗的馬隊”等諸多形象,有什么作用?發布:2025/1/7 1:30:4組卷:2引用:1難度:0.6 -
3.現代文閱讀理解。
抽打心中的櫻桃花 ①年少時家中的院子里種了兩棵櫻桃樹。每年春天,櫻桃樹上總會掛滿紅得晶瑩透亮的櫻桃。摘一顆放到嘴里,令人唇齒留香、心曠神怡!
②有一年的春天,櫻桃樹開滿了花,開得比以往哪一年都要多。蜂蝶在櫻桃花間飛舞,饞嘴的我似乎已經聞到了櫻桃那種特有的香甜味,就連在睡夢中,都是滿樹的櫻桃在沖我微笑。
③一天早晨,我還躺在床上,就聽到院子里傳來“噼里啪啦”的樹枝搖晃的聲響。我趕快爬起來,沖到院子里。竟看到母親正拿著一根竹竿在櫻桃花間抽打,其中的一棵好像已經抽打完了,櫻桃花像下雨一樣落了一地。她正準備抽打另一棵櫻桃樹呢!
④我趕忙跑過去一把抱住了母親。任憑母親如何解釋,我都緊緊抱住她的雙臂不放手。母親無奈之下只能住手,她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也好,到了櫻桃成熟的時候,你就知道我抽打櫻桃花的用意了!”
⑤轉眼間,櫻桃花落了,兩棵櫻桃樹都結滿了青青的櫻桃。尤其是我從母親手中保護下來的那一棵,櫻桃結得密密麻麻,數也數不清。我炫耀似的指給母親看,她笑了笑,搖了搖頭。
⑥到了櫻桃成熟的季節,那棵經母親抽打的櫻桃樹碩果累累,一顆顆櫻桃仿佛一盞盞掛在樹上的小燈籠。而那棵未經抽打的櫻桃樹上的果實仍然是一片青綠。我堅持不吃已經成熟了的櫻桃,靜候著那片青綠變成點點唇紅。
⑦但結果令我失望,已經成熟的櫻桃被吃光了,我保護的那棵櫻桃樹仍是滿樹青黃,并且樹上的櫻桃開始干癟、變黑、脫落,漸漸的樹干上的綠色也退去,變得干枯,毫無生機。母親告訴一臉失望的我:這棵櫻桃樹由于在春天花開得太多,又未經抽打,所以結的櫻桃也太多。由于水分、營養供應不上,它累死了!
⑧母親用犧牲一棵櫻桃樹的代價告訴了我一個道理:_____。
⑨人活在世上是不能太貪心的,要學會取舍。心中貪念太多,只取不舍的結果,就像那棵未經抽打的櫻桃樹,最終導致你不堪重負、兩手空空;而適當的舍棄,看似是一種失去,但在不久的將來,就會獲得更加豐厚的給予和回報!
(1)第②段中,作者為什么極力狀寫櫻桃花開之盛和“我”對櫻桃的憧憬?請從下列選項中選擇恰當的一項
A.為下文母親“抽打”櫻桃花和“我”護花作鋪墊。
B.因為櫻花太多、太美,表現我對櫻花的喜愛。
C.為下文表現“我”對櫻花的喜愛作鋪墊。
D.與下文櫻桃結果少形成對比。
(2)第⑤段中,“我炫耀似的指給母親看,她笑了笑,搖了搖頭”,這些語言分別描寫當時情境中“我”和母親的什么心理,請選擇恰當的一項
A.“我”:看,我的那一棵櫻桃果實多吧,幸虧我的保護;你的那棵樹果實就少多了,后悔了吧。
“母親”:畢竟是小孩子,不知道櫻桃樹瘋結的后果,過些日子你就會明白了。
B.“我”:看,我的那一棵櫻桃樹果實多吧,你還要抽打;你那棵抽打過的櫻桃樹,就結果比我的少。
“母親”:你這此是運氣好,挑到了一棵茂盛的櫻桃樹。
C.“我”:看,我的這棵樹果實多吧,幸虧我挑到一棵枝繁葉茂的樹。
“母親”:你這次是運氣好,挑選到的是一棵枝繁葉茂的櫻桃樹,但是不代表你的道理對。
D.“我”:看,我的這棵樹果實多吧,還是我的選擇正確。
“母親”:你運氣好,這次挑選到了一棵好樹,但不代表你的道理是對的,我還是認為要抽打櫻桃樹才是正確的。
(3)聯系上下文,母親用犧牲櫻桃樹的代價告訴“我”什么道理,請選擇恰當的一項
A.只有通過適當的舍棄和磨礪,人生才會擁有更多有用的東西,人才能走向睿智與成熟。
B.“不打不成材”,要想孩子成材必須用棍棒教育。
C.人生如果選擇太多,最終什么都做不好。
D.要想吃好吃的櫻桃,就要聽媽媽的話。
(4)根據全文內容,標題“抽打心中的櫻桃花”的作用是什么?請選擇恰當的一項
A.概括了全文的主要情節,形象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B.“抽打”才能成材,告訴孩子,你想成材,就要忍受“我”的“抽打”。
C.抽打櫻桃花,“我”很傷心,猶如抽打我一樣。
D.抽打櫻桃花,“我”很難過,因為我最喜歡吃櫻桃的。發布:2025/1/3 9:0:2組卷:6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