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雜交水稻的故事
          中華拓荒人——袁隆平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2021年5月22日在長沙逝世。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被授予“共和國勛章”。幾十年來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巨大貢獻。

          當時,很多人不相信水稻有雜種優勢,袁隆平就把雜交稻和產量最高的常規稻在田里做對比實驗,雜交稻的長勢非常好,大家都稱贊雜交稻很有前途。最后產量驗收,雜交稻的稻谷產量減產3%,稻草卻增產70%,雜交稻定成了“一堆草”。人們就說風涼話了:“可惜人不吃草啊,人要是吃草,雜交稻就大有前途了。”雜交稻到底有沒有前途?后來袁隆平對實驗過程進行仔細分析,他認為:從表西上看,雜交稻失敗了,但木質上講是成功了。真正的焦點是雜交到底有沒有優勢,稻草增產了,說明是有優勢的,而且優勢很強。
          雜交水稻是通過不同稻種雜交產生的,而雜交實驗要在水稻花的花蕊上進行,水稻的花開得很小,因此在實驗中要用到放大鏡和顯微鏡等工具。袁隆平及助手不斷改進微觀技術,重新組合,把雜交優勢發揮到稻谷上,雜交水稻最終大獲成功。
          (1)袁隆平在雜交水稻的研究中,充分利用了放大鏡、顯微鏡等工具,請在圖2中寫出顯微鏡的結構名稱。

          (2)如圖3,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水稻根外皮厚壁細胞中的大黑點是
          C
          C

          A.細胞膜
          B.液泡
          C.細胞核
          (3)早期的雜交稻雖然試驗失敗,但卻證明了雜交稻是有雜交優勢的。
          (判斷對錯)
          (4)為了便于觀察,制作的水稻根表皮切片標本要求薄而
          透明
          透明
          (“透明”或“不透明”)。
          (5)制作水稻葉表皮臨時裝片時,圖4中蓋上蓋玻片的方法正確的是
          B
          B


          (6)我們利用顯微鏡觀察到的物體是
          C
          C

          A.縮小的正像
          B.放大的正像
          C.放大的倒像
          (7)為了觀察到更多的細胞,可以選擇圖5中A鏡頭和
          B
          B
          鏡頭的組合進行觀察。

          (8)如圖6是顯微鏡觀察時的視野,若要使視野中的物體移到中間,應向
          A
          A
          移動。
          A左上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考點】顯微鏡的使用
          【答案】C;√;透明;B;C;B;A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5/4/21 14:0:2組卷:25引用:2難度:0.3
          相似題
          • 1.如果目鏡、物鏡上分別標著10*、16*,那么物體的圖象將被放大160倍。
             
            (判斷對錯)

            發布:2025/5/12 0:30:1組卷:3引用:4難度:0.7
          • 2.怎樣科學使用簡易顯微鏡,并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發布:2025/5/11 21:0:1組卷:1引用:1難度:0.7
          • 3.一般情況下,下面三種器材中放大倍數最大的是
             
            ,放大倍數最小的是
             

            A.顯微鏡     B.電子顯微鏡    C.放大鏡

            發布:2025/5/12 1:0:1組卷:4引用:10難度:0.8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