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鄉土中國》(節選),完成下面小題。
          作者認為鄉土社會是熟人社會,請根據選文概括這種社會的特征。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Durkheim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后者是“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我以后還要詳細分析這兩種社會的不同。在這里我想說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境。
                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摩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學”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悅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矩不是法律,規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換一句話說,社會和個人在這里通了家。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成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阻礙。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這不是見外了么?”鄉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這信任并非沒有根據的,其實最可靠也沒有了,因為這是規矩。西洋的商人到現在還時常說中國人的信用是天生的。類于神話的故事真多:說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還是他祖父在中國時訂的貨,一文不要的交了來,還說著許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話。——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

          【考點】《鄉土中國》
          【答案】①周圍人是生而與俱,終老于此;
          ②彼此親密,相互信任;
          ③靠禮俗(或規矩)行事。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5/23 20:38:36組卷:8引用:3難度:0.7
          相似題
          • 1.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提出中國的鄉村“是一個‘熟人’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鄉親的交往,全憑相熟度、關系度。請你根據《鄉土中國》相關內容以及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寫出對“熟人社會”的思考。
            要求:觀點明確,思路清晰,層次分明,不少于80字。

            發布:2024/12/17 4:30:2組卷:46引用:3難度:0.7
          • 2.《鄉土中國》閱讀。請以《紅樓夢》中的相關人物或情節為例,解讀《鄉土中國》中的“家族”“男女有別”“差序格局”或“禮治秩序”中的任意一個章節或核心概念。要求:言之有物,150字左右。

            發布:2024/12/19 18:30:1組卷:29引用:3難度:0.5
          • 3.下列運用《鄉土中國》的觀點與理論進行的判斷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發布:2024/12/31 8:0:1組卷:35引用:3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